【另眼评图】他何以把老街拍得如此鲜活

跟着阿信逛老街   【摄影  阿信】 

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阿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长沙人,对长沙的老街有着特殊的情愫。由于要上班,他只能在周未和节假日搞搞摄影。他基本不拍“阳春白雪”,而对长沙老街的“下里巴人”乐此不疲,每到周未或是节假日,他就带着相机,在长沙城的大街小巷穿梭,捕捉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这样的拍摄已经坚持了7年。他用他的镜头和方式,记录下了长沙这个古城走向现代化进程中,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让我们看看他今年拍摄了些什么......

妙高峰岭巷2号,盛娭毑,80岁,祖孙三代同堂,孙子已成家。盛娭毑夸奖孙媳妇很懂事,在步行街一商场工作,每天清晨匆匆吃完早餐,还自带中餐,便骑着电动单车去上班。盛娭毑腰不好,做不了重活。笑她很时尚,她连忙解释说:“头发全白了,对黑染发素过敏,不得不把头发染成金黄色。”

西文庙坪牌楼,一商贩挑着水果从牌楼门走过。

戴兵华娭毑,81岁,住长沙市三府坪巷,共产党员,从道门口肉店退休。热心公益,一直护理家门口小巷的路,负担路灯电费达10年之久,被社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童娭毑,今年81岁,湘乡棋梓桥人,上世纪80年代与熊嗲再婚,从湘乡市的乡下来到长沙,一直生活在白鹤巷2号。熊嗲从长沙市第二电机厂退休,有1100多元的退休金。童娭毑开一南食店,贴补生活。熊嗲2年前走了,剩下童娭毑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

这是一家邵东人,租住在师敬湾,平时做点水果生意,闲时叫来邻居玩玩“跑得快”。

烤羊肉串老板娘。来自甘肃,回族,与爱人双双来到长沙,在都正街开店。才10点半,俩口子就寄着摩托车来到店里做准备。

杨嗲,81岁,住学宮门正街48号。在这住了60年。家对面围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居委会1967年制作的三块语录牌,文字一字不留了,但有两块还保留着左上角的毛主席像,特别是正对着杨嗲门的这块上的毛主席像非常清晰。杨嗲每天要到语录牌下看看毛主席,他说,看哒毛主席就觉得亲切,他老人家保佑我们一家呢,你看,我们俩老口身体都非常好。

小院邻居。

油铺街63号,是一栋过去由国民党师长建的老公馆,红砖实墙,一层建筑,带有小院和附属建筑。解放后,被政府没收,隶属房产公司管理。改革开放后,师长的小儿子要求落实政策,要回一间,居住至今,小儿子今年已70岁。另外还住了4户普通人家。不久前,哪户人家还在这收了媳妇呢。

7:40,古谭街建材店的老板在看报纸。 

黄秀英娭毑,91岁,住长沙市马厂巷47号,丈夫和儿女都已去世,现一人生活。身体硬朗,抽烟喝酒都来,洗衣做饭都行,还养了两只鸡。只有高血压这一毛病,每天吃一粒药控制。一儿媳偶尔来探望,平时主要靠邻居关照。黄娭毑说:“远亲不如近邻。”

香铺巷人的早餐

廖先生,住都正街20号——一栋有3层楼的临街私房。都正街改造后,他把一二层租了出去,月租金1.1万。没想到老街改造后自己的房子升值这么快,"这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廖先生得意地说。

唐家湾巷,这位娭毑面对“喜”和“征”,一脸愁容。

余嗲,64岁,住黄土塘52号1单元2楼,有203,204两套房。黄土塘棚户区改造,所渉楼栋住户,仅剩余嗲未达成协议,未搬。

沿街叫卖的货担误入棚改拆迁区,两边都是围栏,哪里还有买货人。

下午3点50分,这位娭毑在潮宗街药店外面的椅子上,艰难地啃着烧饼。这是她的零食,还是她的午饭或晚饭?不得而知。

师敬湾南食店老板通过手机教孙女读毛主席的诗《沁园春.雪》。

三贵街属于潮宗街棚户区改造范围。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签协议、找新房,扔掉旧家具,购买新家具。他或许是忙累了,下午3点一刻,还在旧沙发上睡得好香。

何家巷的茶室。昔日高朋满坐,今日只有老板一人。周围的房子都拆了,只有这一户还没有谈好。

史家巷的修鞋摊。

【评图 杨 徽】阿信 他何以把老街拍得如此鲜活?

时光终将逝去,影像永远鲜活。这是纪实摄影的意义所指。我们或走遍万水千山,或坚守自己的日常,体味风土人情、感受历史文化,才捕捉到一个个精彩无比的瞬间!

阿信执着自信,老街影像不老。这是《跟着阿信逛老街》系列作品的价值所在,没有气定神闲的从容,没有走街串巷的艰辛,没有温情的注入,没有敏锐的目光,哪有如此生动内涵的影像?

阿信是我未曾谋面的微信好友,最先吸引我的是空间的作品,不是重大题材、不是时尚热点,就是普通老街、寻常百姓,每一次注目有吸人的视觉,每一次停靠有寻味的思索。扫街不是举机就拍的随意,能拍出这样的作品我以为在下面三个方面下了功夫:

一、融入的拍,跳出来想。

当今中国,纪实正火,街拍流行,有人深入体验创出经典;也有人浮在表面滋生乱象,无目的无主题乱拍、无节操的摆拍制造、无来由的求新等。作品不会撒谎,从散发出的温度和厚度看得出:阿信是把自己融入老街的风景,对老街的一切熟悉如同的手足,关切如同眼睛,通过作品看见的生活细节和真实,洞悉出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可以说拍摄时满眼是老街的熟悉风土人文,思考时又跳出了老街,满心是对世界与时代的思辨表达。所以,他的作品老街不老、老街不闭,看见老街,就看见世界、看见流行、看见人性的光亮,作品的审美与价值就自然丰盈。

二、人物传神,场景出彩。

没有物是人非、物非人是的偏颇,而是整体画面的构成人物与场景以及光影等都恰到好处的呼应,不仅用影像解读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联、依托,而且增加作品故事感、情节感。不管是自然抓取、预设等待,一定是摄影家的敏锐的观察力,明晰的判断力、快捷的反应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共振,他将有意、有情、有趣的画面一一定格,凡人百姓、老街风物、柴米油盐。不管是主流大众还是边缘个体,流行前卫也好,民俗风情也罢,善良、高尚、堕落,欢乐、痛苦、对比、冲突……都被凝结成一个个精彩的影像,被观看,被感叹,被思考……记录特有的文化,人类的生态,知微见著折射时代风云变幻。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

三、写实的巧,写意的妙。

围绕老街这一个主题,尽管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却体现摄影家的心机,有独特风格的表达和审美情趣,在拍出写实的作品同时,也不乏有写意性或象征味道的作品,各有侧重的把握与交融,以客观真朴的写实,呈现人物神态抓拍之巧,以观念先导的写意,呈现场景元素象征之妙,集合在一起,感人且润心。将老街的风貌特色、老街人物的性格特征,老街的时代印记、沧桑巨变表现得更加立体、更加深度。内容是作品的灵魂,他用拍摄的老百姓的众生相为一段浓缩的历史做出了标注,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与启迪,还有纪实摄影的深刻力量。

当然,如果更加聚焦于老街的特定群体、特殊成因的深度挖掘的话,作品的主题感和完整叙事会更加凸显。

【摄影 阿 信  评图 杨 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