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八)
龠 冊 㗊 舌 干
43.龠 yuè
字源解说:“龠”是“籥”和“龢”的本字。龠,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是众多竖管
被绑
在一起,根竖管上端有吹孔
,像排笛或排箫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
(倒写的“口”,表示向下吹气)+
(多孔的排笛),表示吹奏排笛。有的甲骨文
省去吹孔形象
,将多孔排笛
简化成“册”状
。
造字本义:名词,多管多孔的排笛,远古时代稀有的和音管乐器,多用于重大祭祀或盛典场合。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口”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排笛
写成
。当“龠”偏废后,甲骨文再加“禾”另造“龢”代替,或再加“竹”另造“籥”代替。
说文原文: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从龠。
释文:龠,奏乐的竹管,三孔,是用来应和众声的管乐器。字形采用“品、侖”会义。侖,伦理。所有与龠相关的字都采用“龠”作边旁。
需要了解的内容:龠,中国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形状像笛。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
44.冊 cè
说文原文:(
)古文
。
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冊。楚革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许云册字构形像其札一长一短,不合出土所见成编之册实际,恐是徒据字形之说。
例如:王命作册。——《书·洛诰》
卷三上
45.㗊 jí
说文原文:(
)衆口也。从四口。凡
之屬皆从
。讀若戢。阻立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字形表示很多張嘴。本部除器字《许训“皿也')之外,本義都和聲語喧雜不静有關。而器字,實際亦當从四個發聲之“口”得義。
46.舌 shé
字源解说:舌,甲骨文
=
(蛇信子,像蛇的味觉器官)+
(口,口腔),表示口腔内的辨味器官。有的甲骨文
在“蛇信子”
上加上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饮食或说话时喷溅的唾沫。
造字本义:蛇信子,连接于口腔下端的器官,用于辨味、感知环境。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甲骨文的舌状
写成“干”
。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
说文原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干亦聲。凡舌之屬皆从舌。
释文:舌,在口中,用以言说、辩味的器官。字形采用“口、干”会义,“干”也是声旁。所有与舌相关的字都采用“舌”作边旁。
例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
需要了解的内容:甲骨文像舌自口中吐出,点当表吐液,為象形字。篆文即由善這種甲骨文形體演變而成,舌形稍訛,非干字。許慎釋形不确。本部共隸二字,一為喝饮意,一为用舌頭舔取食物意,均从舌得義。
47.干 gān
字源解说:本字“十”干,甲骨文
=
(长柄树杈)+
(十,“又”
的变形,表示抓握),表示手握树杈利器。有的甲骨文
在树杈
的两端各加一块尖利的石块
,表示以尖硬石块加强“干”的攻击力。该字形后成为“单”。
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尖利的树杈为武器进行狩猎、格斗。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在树杈两端加“角”
、
,表示将兽角绑在树杈以加强攻击力。隶书
误将篆文的树杈状
写成
。
说文原文:干,犯也。从反入,从一。凡干之屬皆从干。
释文:干,侵犯。字形由倒写的“入”和“一”构成。所有与干相关的字,都采用“干”作边旁。
例如: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需要了解的内容: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犯也”实为引申义,不从反,也不从一。许慎释形不确。
48.
jué
说文原文: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凡
之屬皆从
。
,
或如此。
,
或从肉从豦jù(1.兽类互斗相持不解.2. 大猪)。其虐切。
需要了解的内容:许慎“口上阿”,谓
字指口内上颚卷曲之处。检典籍,未见用例。許慎形義分析不可信。
资料来源:《说文解字》、《说文部首形义通释》、象形字典网、汉典网等。同时感谢同道读书群解字小组的全体同道和冬冬小朋友的语音朗读。这是同道读书群的学习资料,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