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块钱先生
初见10块钱先生是在小区,那是10几年前的事情了。
一个周末的上午,天不冷不热,散发出懒洋洋的气息。一辆三轮车晃晃悠悠地从远处过来,车上端坐一人,“收废品喽~”,此人面生,应该是第一次来这个小区。要知道,干这一行的都有自己的片区,一个陌生人进来,多少会发生些新鲜事。
“收碟机不?”,“收呢!”,“多少钱?”,“要看看”。我回家把那台破旧的碟机拿给了他。看他拿在手机摆弄着,翻来覆去,“这是VCD,我还有一个DVD,这个就没用了,实际上还好着呢,就是有点挑盘”,他犹豫着,像下了赌注一样,挤出3个子:“10块钱”。其实,这碟机我是准备扔了的,成交。
“电视收不?”,“收呢!”,带他到家里,“东西好着呢,换了个大的”,我说。他侧身左右前后看看,摸了摸灰尘,这次毫不犹豫地说“10块钱”。上一次100我没卖,看着碟机卖了个好价钱才想着多卖点,没想到还是10块钱,心里恼火。不过能看出来他并不太懂行,最终没成交。
再一次见他是第二周周末,看起来也只有周末他才来,也只有周末各家才会整理一下,扔掉点碍事的破烂。
“收废品喽~”,听得出来,他刻意避开了“破烂”两个字,毕竟这是在城里的小区,不是在农村或者城中村,就算是想扔掉的东西也要说的文明一些。声音依然不大,三轮车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冰箱收不?”,一位睡衣外穿的中年妇女走过来问,“收呢!”,看过了冰箱,两人站在楼前的路边开始讨价还价。开价还是10块钱,最终竟然以10块钱成交。接着他一个人将冰箱背下楼,装车绑好,看来他上道了。
这也的确是标志性的一刻,是他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笔交易。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熟悉以后,了解到我的碟机竟然是他做这一行的第一笔交易。入行前,一位老乡告诉他,对不太懂的东西一律开价10块钱,宁可不收,也不松口。
再后来,更加熟识了,最终我还是打破了10块钱魔咒,把家里的那台小电视以4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而我心里却还一直称他为10块钱先生。
先生个子不高,身材壮实,一张极为普通的脸,对于我这个脸盲症来说很难记住特征,以至于现在早就忘了10块钱先生的面目,只记得灰色的双排扣西装和里面配着的秋衣。
以后的每个周末,10块钱先生都会骑着那辆三轮车,晃晃悠悠地在这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小区里扫街。依然是“收废品喽~”的吆喝声,声音依然不大,对于不熟悉的东西依然开价10元绝不松口。而每次到了中午,三轮车上就会装得满满的,纸箱子、沙发、电视、洗衣机,能收尽收,不少东西还是以10块钱成交。
10块钱先生越来越忙碌了,依然是“收废品喽~”的吆喝,而脸上也露出了一些笑容,这笑容在一次领着孩子出现在小区时变得灿烂了,父子俩忙碌着,一位10岁左右的男孩在帮助他整理三轮车里的废品。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我整理出一些尚能穿的旧衣服想送给他和他的孩子,突然意识到,10块钱先生已经很久没来了。
再见他是三年后,我依然住在那个小区,为了生活忙碌着。还是那辆三轮车在晃晃悠悠,“怎么好长时间没见你了,到哪里发财了?”,“什么发财,病了”,看着他依然壮实,我有些吃惊。“有一天突然一支胳膊用不上劲,去医院一看是脑梗,还好及时,没啥问题,现在还吃着药呢,每天三片阿司匹林”,他絮絮叨叨地说着,脸上有些愁容。
“阿司匹林不能过量,容易造成胃出血,过一段时间看看医生,调整一下药量”,我提醒他说。他边答应着,边整理着三轮车。
后来我从这个熟悉的小区搬走了,再也没有见过10块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