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第N次浪潮:粗布、棉布、的确良和莫代尔

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这些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出生于70年代初的刘意守并没有穿过粗布衣服,倒是用过粗布床单,直到今天他还在用,一直觉得床单还是粗布的好。

在刘意守10岁前,人们的衣着,不是灰就是蓝,现在回想起来,总是有一种黑白照片的感觉。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补丁衣服是常见的,小孩穿衣服费,补丁摞补丁,大人们的衣服也有补丁。所以谁也不会笑话谁,但从这补丁能看出哪家女主人针线活更好一些。如果补丁是同色的,针脚细密,女主人一定是位认真的人,针线活水平也高。而那些补丁和衣裤的颜色不同,针脚忽大忽小,个别地方还皱起的补丁,说明两个问题,要不然就是女主人不认真,针线活水平不行,要不然就是家里孩子太多,顾不上那些细节。确实小小刘所在的时代,家里有三四个孩子非常普遍。那时候的孩子都是放养,经常在院子里疯跑,上蹿下跳,上树掏鸟窝,爬上藤子荡秋千,衣服裤子当然很费,不穿破洞裤子就算是当妈的勤快了。

然而那时候,虽然穿的不怎么好,吃的也很简单,但天是高的,蓝得深不可测,云是白的,丝丝缕缕,飘散在天空,风也很清澈,能吹空了心,雨也很清凉,可以洗亮街道。

冬天,小小刘穿的是姥姥自己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戴的是从商店买的棉帽,很暖和,但显得臃肿。

10几岁的时候,衣服开始丰富了起来,颜色从蓝、灰,到五颜六色,面料也由原来的棉布为主,出现了化纤面料。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称作的确良的面料,薄而挺括,洗了以后干得很快,小小刘穿过的确良衬衣,夏天透气真凉快,后来人们都称这种面料为“的确凉”。的确良成为流行一时的抢手货。

少年的小小刘,其实更爱军装。穿军装,戴军帽,背军挎,那是当时学生的标配,走进校园,给人的错觉还以为进了军营。而鞋可是五花八门,穿解放鞋的算是条件不错的,多数还是妈妈、姥姥或者奶奶自己纳鞋底,裁剪黑色的或者斜纹或者条绒的布料,用锥子紧紧地缝在鞋底。这鞋穿得也很费,没几个月,就可能被大拇指顶破。后来,穿得更多的还是“板鞋”,塑料底,很薄,很滑,到了冬天,穿着板鞋在雪地里能滑行得很远。

记得刘意守上高中时,开始流行喇叭裤,多数面料是化纤的,喇叭越开越大,都快变成了裙子,再后来就是牛仔裤,面料多为棉质,越洗越白,后来干脆新的也要洗白了才卖。

再后来,化纤的种类越来越多,而棉布一直没有退出市场。化纤的好处很明显,颜色鲜艳还不容易褪色,不容易皱褶,容易干,可以很轻薄,也可以做得厚重,还可以做得有弹性,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容易起静电,从而容易吸灰,接触皮肤容易过敏。所以后来出现混纺,和棉混纺的涤棉,和毛混纺的毛涤,综合两者的优点,一度非常流行。

今天的刘意守,最喜欢穿的还是纯棉的面料衣服,偶尔穿一些莫代尔的面料衣服,它们都是天然的,很少穿化纤面料的最大原因还是害怕产生静电。

现在衣服的面料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用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形容它们最为恰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