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南派篇之天师道世家谱系(一)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这年27岁的道教创教祖师张陵弃官,从四川江州远道去了洛阳城外的北邙山隐居,后世道家都说自己学的是黄老之术,其实,道教无分南北道派,修的都是老庄之术(原因后序文章交代),老庄之道又分:“方仙道、文始派等等等等。”

后世道家、道教不承认自己修的是老庄之术是有历史原因的,就是汉末挑起“黄巾之乱”的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信奉的是老庄之道的“太平道”,并且给庄子封了神,就是“南华老仙”,受黄巾之乱的恶劣影响,庄周老先生坏了名头,在道教神仙里混得不尴不尬的,有点儿臊眉搭眼儿的,不咋好意思出来见人。

(这只是原因之一)

所以后世道教、道家都说自己学的、修炼的是黄老之道,庄周老先生被道教“正名”,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

黄老之术不炼丹,不画符,老庄之道炼丹、画符,所以道教创教祖师张陵也不例外,一到北邙山就开始炼丹,据说三年后丹成,张陵服下仙丹后,本应按上古神仙传说一样,立即“成仙飞升”,祖天师没有白日飞升,还在人间,却有传言张陵修炼成了“分身隐形”之术,成了半仙之体。

《汉天师世家》中说,张天师炼丹期间天降白虎护佑云云,当时的皇帝已经是汉和帝了,汉和帝听说北邙山出了神仙,大为神往,于是下旨:封张陵太傅之职,进冀县侯。

这级别,是位列三公,爵位“县侯”相当于几个万户侯。

几番征召张陵进洛阳当官,书载:张陵三辞不就云云……于是张陵为避官,南游淮河,居桐柏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隐居,开始二次修行,这一路行来,居然走了二十七年……

中华历史上有家谱记载两大家族,一个是曲阜老孔家,一个就是龙虎山老张家,孔家早在西汉时就受朝廷册封,从此世代受封,一大家子老小,都靠老祖宗孔二的面子吃饭,自然注重家谱的修订。

老张家起家晚,又没朝廷册封,虽然历朝历代多有家族内杰出人物受过皇帝的封赏,但是老张家天师家族没有得到过朝廷的官方“认证”,也没有追封老张家祖宗,所以龙虎山老张家对家谱一直没怎么重视。

一直到了元代,受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张天师家族世掌南方道教,改“天师道”为“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后,元帝要作的似模似样,要追封其家族所有历代先祖,老张家这才开始修家谱,补上了历代“天师”的历史空白。

老张家在元代补写的历代祖先的家谱,就是《汉天师世家》,老张家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被册封前,匆匆忙忙的补上了之前三十五代祖宗的生卒年月与生平历史。

说实话,不是老张家不尊重祖先,而是中华历史上乱世多,平安之时自然记得修家谱、族谱,普通大族世家尚且在家族祠堂贡奉家谱、族谱,以为家族第一等大事,老张家岂敢不重视家谱的修订,老张家许多代天师的传承历史在战乱中流失漏记了而已。

被后世道教称为创教祖师的“祖天师”张陵,率两个徒弟王长、赵升在江西云锦山,重开丹炉,开始第二次炼丹,三年后,丹“又”成,丹成时,天降青龙、白虎护于丹炉左右,从此云锦山改称“龙虎山”,龙虎山被后世道教称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不是之“首”)。

祖天师张陵二次服下仙丹,居然、居然还未能“白日飞升、羽化成仙”,祖天师张陵这下子郁闷了,炼丹这种当时高科技行业,花费那是哗哗哗哗哗……的费钱,老张家自汉初留侯张良起就没啥钱,西汉灭,东汉起,屡经战乱,传到张陵这辈儿,已经过了二三百年了,老张家的家底儿不剩啥了。

在云锦山炼丹期间,张陵不得不搞起道家的另一个主业~“画符”治病救人,有救治医好者,收五斗米代为酬金,因此道教在云锦山创教时,被时人称为“五斗米道”,一时求医者云集,张陵又广收门徒,传授弟子“道法清静”之法,也有了帮手,帮忙:画符~收五斗米,手法趋于熟练。

及至张陵第二次丹成,服丹后还未能成仙之时,祖天师张陵已经整整年满六十岁了,由洛阳太学就追随他同学,后拜他为师的两个弟子,王长、赵升基本与他同龄,这年是公元92年,山中无甲子,世上已千年。

东汉光武大帝刘秀的儿子,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趁国势强盛,把大汉帝国的扩大摆到帝国国策的重要位置,被刘庄盯上的目标,是西域。

印度孔雀王朝的国君,出身于低贱奴隶“首陀罗”的阿育王,为对抗婆罗门的神权专控,为洗清自己在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中的最低等级的低贱身份,皈依了婆罗门教的死对头~佛教,以倾国国力供奉、传播佛教,佛教一面由印度次大陆传遍东南亚,另一面通过中亚、西亚传入西域诸国。

汉明帝刘庄想要经营西域,那么引进西域诸国信奉的佛教,就成为东汉帝国平定、稳定西域诸国的国策,永平七年,公元64年,刘庄派蔡谙赴天竺求取佛经。

三年后,公元67年,蔡谙由天竺取经归来,由白马驮佛经回到洛阳,刘庄在洛阳敕建白马寺,次年建成,外来的佛教在东汉朝廷的支持下,成为中土官方承认的第一个正教,白马寺也成为中土佛教第一名寺。

这时候,据说,那个准备“第二次炼丹”修炼成仙的道教创教祖师~张陵还跋涉由洛阳城外的北邙山去江西云锦山创教的路上。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