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 :装谷子,养花 ,盛米腌鸭蛋才是元青花的命!
都说至正型元青花是宝,可是有这么一件国宝级文物,1980年秋出土后,愣是被闲置了7年,扔在墙角里,后来被人拿回家养花放谷子!直到两年后的1989年,才被文物部门征集到了县里边的博物馆。
再过了6年,1995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朱家溍、耿宝昌等先生到广西进行馆藏文物一级品的认定工作,才确认该罐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只“倒霉催”的元青花,究竟长什么样?
它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01发现
广西,横县,一个以茉莉花而闻名的小县城。
1980年冬,工人们在广西横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基建工地平整主楼地坪,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着精美花纹的罐子。人们虽然对罐子赞不绝口,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处置,因为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民间之物,不吉利,既不能带进家门,也不能丢弃或打碎。于是,它就这样被搁置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走廊的一个角落里。
这一放就是7年。
1987年,当时在横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工作的职工苏振发觉得如此美轮美奂的罐子就这么搁置着实属可惜,于是在征得同意后,将其拿回了家,栽种万年青作为观赏之用,后又用来装玉米、绿豆、芝麻种子。
1989年横县文物管理所向民间征集文物,苏振发便邀请当时担任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黎之光来家查看此罐。黎之光看后初步确认这是一件文物,但不能确定是什么年代的器物,却被此罐画工细腻的纹饰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叫人把此罐拍成照片寄给在容县(隶属广西玉林市)博物馆当馆长的同学,不久后他的同学用传真机把照片发给了他的导师张浦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先生对照片仔细端详研究后,初步确认,它很有可能就是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于是他建议广西有关单位向国家申请进行一级文物定级鉴定。
1995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朱家溍、耿宝昌等到广西进行馆藏文物一级品的认定工作,确认该罐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6年3月,张浦生先生也抽空来到横县,在仔细观察了这个罐子后,证实了十多年前的判断:这个罐子,确为元代青花瓷器,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稀世珍宝。由此,它的价值也终于开始被世人领略和关注。
这个大罐高30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6厘米,底径19.5厘米,罐体上,以鲜活青料绘制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元杂剧尚仲贤的《尉迟恭单鞭夺槊》中的情节:
两名猛将,单雄信和段志玄挺枪驰马,腾空刺杀;
一面慈目秀者右手执鞭,回首顾盼,驾马徐徐前行,其身后跟着一名骑马持鞭大将尉迟恭,尉迟恭身后山崖间,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士兵,其中一士兵头顶旌旗上绣有“唐”字。
画上旗幡猎猎,人物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颈、肩绘缠枝牡丹纹,足胫部绘仰莲瓣纹。整个罐子,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图案组合有序,在那神秘的青花色衬托下,显得雍容华贵、精美绝伦。
02珍贵
元代青花瓷器的珍贵之处,首先在于其数量之少。众所周知,元代历时极短,自元太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至1368年朱元璋率军占领大都,前后历时不过短短的97年,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因此,传世的青花瓷器数量极其有限;
而在罐子上画人物故事则需要更卓越的画师,难度非常大,目前发现的画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瓷器,全世界仅有九件。另外,用青花画人物故事,最好的材料莫过于苏麻离青,而自元代之后,这种颜料渐渐失传,因而后世青花再无元青花般古拙。
横县出土的这件“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无论是稀有程度,还是艺术价值,都堪称稀世珍品。
03谜团
那么,如此重要的元青花罐会出土在横县城郊四官岭这样一个偏僻之处?
这首先要从横县的地理位置说起。
横县旧称横州,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自古以来为南疆交通要地;而县内贯穿全境由西向东流的郁江,虽然险滩众多,但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一直是中国西南内陆交通及通往东南沿海的黄金水道。
明代时,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横县设立过驯象卫。驯象卫,就是驯养大象,供军队使用的战象管理机构。
朱元璋统治期间,为了统一西南地区,与麓川王国(在今云南西南部,治所在瑞丽)展开过交战。土酋不愿服从明朝管理,使用大象阵对付明军,致使明军进攻受阻。为了对付麓川土司的象阵,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朝廷在广西思明府凤凰山(今广西宁明县)初设驯象卫,用以捕捉、驯化野象。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驯象卫迁至南宁,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再由南宁沿江而下迁至横州(今广西横县),驻地为现在的横州镇迎宣门至四官岭一带。
为什么朱元璋在横县设立驯象卫?
其一是横县属南疆交通要地—“屯兵为援,内制广源,外控交趾(今越南)”;
其二是当时横州境内活跃着众多的野生大象,据《横县县志》记载:“明万十五年(1587年)秋,有大象在北乡一带践踏庄稼”,直至清乾隆年间,邻县灵山一带之象,“每秋熟,辄成群出食,民甚苦之”。
而广西横县出土的“尉迟恭单骑救主”元青花罐正是当时驯象卫驻地的范围(今县土肥站),或许是当时南下的南通侯携带的细软,也有可能是明朝南征将领南下作战时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这一切的谜团,至今还没有答案。
如今,这件稀世珍宝重新回归到了平静之中。然而,它的名字早已远播四方,如今更是在专家学者们细致的研究和照料下重新焕发光彩,与当初埋在地下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来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的,明明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结果却被当成的废品而舍弃,而相对来说不重要的文物却被拱了起来,当然了这都是当时文物技术的限制,如今这样的事情我们的考古队是坚决不会被允许发生的。
今天发生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那是爱1966年,当时江苏有一个叫做湖溪村的地方,当时国家号召村民们投入到水利建设的工作中,为此老百姓也都是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当时可是非常的热闹,人山人海的,村民们都非常的积极,当时就在挖掘的时候,有个村民却突然挖出了意外,其实就是挖出了残破的瓷片,当时村民大喊自己挖到宝贝了,很快边上的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热闹。
只见这个时候还挖出了很多的瓶瓶罐罐,差不多有十几件吧,有人说大家千万别乱动,这应该是文物,我们必须要立马上报给当地的考古队,让他们派专家来进行勘察,当时的村民都同意了,文物是国家的,我们老百姓自然是要保护好它们。
很快的县考古队就赶了过来,专家对挖出的瓷器、金银器开始了鉴定,没多久专家就说这都是文物,非常的珍贵,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而后专家让考古队先封锁区域,然后让考古队继续的挖掘,之后更是出土了几十件文物,有什么金银器、瓷器等等,但是至于这一批文物是谁留下的,却一直没有任何的消息。
而后这一批文物就被县考古队搬走了,可是这个时候却拉下了一个瓷器,当时这个瓷器似乎有点损坏,应该是当时村民们挖掘的时候不小心砸到了,鉴于当时考古队没要,其中一个村民看着其实还蛮好看,就拿到了家中腌咸菜用了,而这一胭就是50年,确实很有福气,元青花拿来腌咸菜,这真的是暴殄天物啊!
好在50年之后,也就是在2016年的时候,当地文物局专家下乡普查,却意外在村民家中发现了这个破旧的元青花,当时专家从村民口中得知真相之后,那真的是非常的无奈,原来是当初的失误而导致国宝元青花被拿来腌咸菜,之后这件元青花自然是上交了,据悉这件元青花就是元青花云龙纹罐,其价值应该不下于2个亿。
青花瓷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和“钴”料的使用有关,“钴”赋予了青花瓷全部内涵。也就是说,谈青花瓷,离不开重要材料“钴”。
钴原矿石
何为“钴”?钴是一种化学元素,主要成份是砷化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符号为Co,属过渡金属,有磁性和毒性。钴的英文名为“Cobalt”,来自德语“Kobold”,意谓“坏精灵”。
19世纪之前,钴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染料,中世纪时是琉璃生产的重要材料,也是伊斯兰釉陶的重要材料。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从目前出土和存世品,再结合各专家的研究来看,元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有两种来源:一是域外进口,一是本土国产。在使用中,会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的情形。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冯先铭等学者在《中国陶瓷史》中谈到:“元青花使用的青花(钴料),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两种。作为青花的钴土矿,在我国的云南、浙江和江西省均有蕴藏。……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由于附近都产青花原料,具备了烧造青花瓷器的条件。”
元 青花船型砚滴
元 青花番莲纹匜
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元大多出土的元青花所做的分析,其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有明显的不同,含锰和铁量正好相反,且含有砷,应为进口钴料。(参鉴陈尧成等《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一文,《硅酸盐学报》1978年第6卷)从目前调查看,我国的钴矿产地分布于24个省份,其中以甘肃、山东、云南、河北、青海、山西等省为多。但古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址除了冯先铭《中国陶瓷史》提到的外,还有便是福建窑也生产青花瓷器。如明代德化窑、漳州窑等。
《天工开物·陶埏》
成熟的元青花,其钴料究竟来自何处?在明清以后的古文献中,又为何称为“回青”?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谈到:“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炉存本色也。”佛头青,名自佛发为青色,也言青黛色的山峦。
元 青花高士纹玉壶春瓶
元 青花蕉叶纹花觚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谈到佛头青,“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为大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头青种种不同。
元 青花蓝地留白海水云龙纹六角梅瓶
元 青花龙凤纹带盖梅瓶
元 青花蒙括点兵纹玉壶春瓶
《明史·吕坤传》记载:“至饶州瓷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此外,在明人臬史、王宗沐著《江西大志·陶书》、吴宗慈《江西通志稿·陶瓷》、程廷济总修《浮梁县志》等文献中均用“回青”一名。
令我们困惑的是,在元代的文献中,我们除了在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找到可能是青花瓷的“青白花瓷”、“青白花碗”、“青白花器”等外,少见叙述。蒋祈《陶记》也语焉不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纯正的元青花瓷其“青料”是否来自域外,还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元 青花狮子滚球纹玉壶春瓶
元 青花松竹梅纹六方大罐
元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在元代宫廷养生著作忽思慧著《饮膳正要》(元天历三年即1330年版)中提到“回回青”。忽思慧将“回回青”归为调物科,“味甘、寒、无毒,解诸药毒,可敷热毒疮肿。”这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基本一致。
元 青花鱼藻莲荷纹大盘
元 青花云龙赶珠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回回青”是一种需要研磨之物,它与隋朝从波斯进口的“螺子黛”不一样。螺子黛无需研磨,蘸水即可绘,色成墨绿。《说郛》卷七十八引唐颜师古《隋遗录》载:“绛仙善画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十金。”隋唐时中国从波斯等地进口名贵物品已经不是新闻了。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关于元代青花钴料的来源,国际学术界也存在不同观点:英国学者如Harry Garner等的观点是景德镇窑所用青花钴料14世纪(元明之际)源于波斯。
日本学者如加藤夼、加藤瑞山等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种认为元代青花瓷的青料来自西域的Smalt玻璃料;一种认为来自远东的花绀蓝和钴土矿混合而成。
中国学者如李家治等则也有一种观点,元青花的钴料源于中国西部的甘肃和青海。
元 青花云龙赶珠纹大罐
元 青花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本世纪初,英国和中国合作开展的关于中国元青花钴料与波斯、叙利亚的同期釉陶所用钴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钴料惊人的相似,都属于高铁低锰型。
陈克伦先生在《元青花研究六十年》一文中直接表明:元青花使用的青料是从西亚引进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龙纹扁方瓶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关于“苏麻离青”、“苏泥勃青”、“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料”、“回回青”、“回青”等的称谓,则是明清以后文献如《天工开物》、《明史》、《窥天外乘》、《江西大志》、《文房肆考》、《陶说》、《景德镇陶录》等中纠缠未清的概念。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从青花料的使用看,料的不同决定了成色。至于钴料出自何处,显然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有了逐渐清晰的答案,国产和进口互用,至于哪一件元青花使用的是哪个地区的钴料,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因为矿物可能有一个相同的化学属性,不同地区可能有相同的矿物,这也是我们怀疑元青花的部分经典可能来自中国的青海和甘肃。
元至正 青花釉里红堆瓷花卉紋梅瓶
站在域外的角度,英国人哈利·加纳总结了一点,他说:在中国,钴料的主要来源是钴土,钴土含有大量的锰,这是青花呈淡灰的原因。许多近东钴料的来源都是硅酸盐形式存在,……比起中国的钴土来说,所得蓝色会更纯正更浓艳。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元青花的不断问世,这些问题将会逐渐明朗,但有一点,元青花的确让我们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