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1189||和孩子沟通,这4句话最不该说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跟孩子说话他都当耳旁风?”

“为什么孩子在家跟我们都没话说?”

这些问题,指向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家长没有做好和孩子的沟通。

小到1、2岁的孩子,大到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都是一个解决问题、传授经验、帮助孩子成人成才的必要途径。

和父母沟通不畅的孩子,慢慢会关闭心门,不再对父母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越来越不信任父母,亲子关系逐渐疏远,这时家长就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越来越差。

沟通原本的目的是: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然而现实中的很多家长,没有掌握好沟通的技巧,经常把唠叨、说教、批评当成和孩子沟通,产生了很多负面效果。

好的沟通,家长要尽量避免下面这4种话:

01

发泄情绪的话:

“烦死了”/“你想气死我吗?”

当孩子哭闹、犯错、给自己惹了麻烦的时候,家长经常容易发火,带着情绪和孩子沟通。

“烦死了!”

“能不能消停会儿!”

“看看你做的好事!”

好的情绪,会促进沟通的顺畅,更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带着坏情绪,本该要说的话没说,又容易蹦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话,只会制造更多的麻烦,使对话变成了对抗。

因此,沟通首要的一条,就是控制好情绪,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平和、理智地和孩子对话。

比如孩子玩玩具时搞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比起发脾气,可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

“每次玩完玩具,要收到原本的箱子里,这样随地乱扔,下次玩也不好找,还很容易摔跤。”

我们需要意识到,沟通的目的是帮孩子分析问题,启发孩子认识或直接指出错误,并告诉孩子理由,一味地发泄情绪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慌乱。

而且遇到问题时,孩子往往是急躁、情绪失控的一方,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家长情绪的稳定,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平稳地让情绪流动,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02

否定、贴标签的话:

“你怎么这么任性/不听话/胆小”

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身上的问题时,总喜欢直接批评、否定孩子,从而刺激孩子改变。

“笨得跟猪一样”

“是个人都比你强”

“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殊不知,越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差,越是会让孩子感觉沮丧、烦躁,失去让自己变好的勇气和动力。

来自父母的否定、负面标签,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如果想给孩子建议,不要批评他,而是找到他好的一面,用欣赏和鼓励的力量,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一直表现得很胆小,可以告诉孩子:“上次你主动和小朋友玩,表现得很勇敢呢,妈妈知道你在一直进步,对不对?”

比如孩子成绩差,可以引导他:“但是你每道题都写了答案呀,虽然不对,但是你有在认真思考,这一点很棒。”

鼓励和欣赏,永远是激励孩子进步,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强有力武器。

03

说教、讲道理的话

许多家长平时和孩子没话说,一说起话来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也不看看孩子想不想听,有没有听进去。

比如: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老是玩手机,你觉得你能赶上那些不玩手机的同学吗?考不上好大学你就找不到好工作,然后也没钱娶媳妇,没钱买房子,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

人其实都有一种叛逆的心理,每听一句道理内心就不自觉地想找反例去推翻它,而且道理谁不明白呢?大部分道理其实孩子们也都懂,只不过被各种因素限制,实际行动跟不上。

在《奇葩说》节目里拿过“奇葩之王”,并在辩论界,享有“辩论之神”称号的风云人物——黄执中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能说动人,那个被说'动’的,是情绪,而不是道理。

深以为然。客观来讲,在沟通对话中,没有人喜欢被改变。说教和讲道理只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反感,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家长可以多听听孩子怎么说,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想法,并表达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想说说服谁,只是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感觉被尊重和信任,更愿意去反思,甚至接受家长的建议。

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有建设性的方法、策略,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比讲道理有效得多。

例如,同样是高中生孩子写作业时还忍不住玩手机的问题,可以和孩子立下规矩,建议写作业时把手机放到一个比较远的房间。

比起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意志力的损耗,更利于孩子管住自己。

此外,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做好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与信任,比什么道理都有说服力。

04

情感绑架的话:

“我都是为你好”/'要不是为了你······”

和孩子沟通过程中,还有一种不容易发现其隐蔽伤害的话语,那就是“情感绑架”:对孩子诉苦,或者总说“为了孩子”。

“我和你爸成天这么累,还不是想给你创造好的条件,你可要争气啊!”

“我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现在还不听我的话,我能不伤心吗?”

这类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其实本质是想要孩子听自己的,满足自己的期待,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种话语,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愧疚感,即便想表达不同的意见,想自己做选择,也可能会迫于这种情感上的压力而选择妥协、压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很难快乐,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真正想对孩子负责、为孩子好,家长在沟通时不要说这样的话,你的辛苦和不易,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并提醒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样孩子才能身心轻松地勇敢尝试、探索,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