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10日—20日(逢周一闭馆)
刘云泉,号鲶公。斋馆名锄园、朵庐、龟居。一九四三年农历五月十一日出生在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黄连巷,命如黄连但得益无疾。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O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求学。曾在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处忝列艺术干事三年,做过八年美术编辑,曾就任于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曾风清云白,野鹤闲云,曾卧爱群山,内守独步。生究造句为悦,命注以笔为痴。
我对云泉先生的书画有两点感受:一是内化自我,在客观外象中寻求自我精神的对应;二是外化自我,在心灵探求艺术形式的表达。其书,筑基于“二爨”而出入汉魏,虽粗服乱头却拙中见巧,烂漫天真,意蕴委婉。其画,则依托篆隶笔法,佐以现代构成中的抽象意识,得之自然且高于自然,平中有奇,淡泊闲静。我曾题句赠刘云泉:“月白风清云渺渺,霜寒心暖泉潺潺。草庐高士写秋枝,烟霞似雾意满纸。”刘云泉能借闲而诣入一心,如大隐隐于市,遣兴艺事,涵养心性。他写的真实,画的真实,活的真实,做到创作与生活融为一体,艺术与生命不分轩轾,可谓得真意也。一生中我曾经搞过大大小小几次书画展览,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每次展览秉持一个基本追求,努力做到每件参展作品没有重复,好像岁月流泉。此次《云中相知》晋中国美术馆,也是一以贯之,概是近年新作。试图激活觉悟,意願笔语翻新,深信笔墨当随时代 ,实践时代造就笔墨。《云中相知》不是艺归总结,恰似途中加油。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句号何时圈圆成果,就瞧余生是否还有充沛之寿,持恒之力,笔心似孩,如春之萌了。
朱剑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教授 美术学、艺术学双博士后刘云泉先生是蜀中才子,同时也是一位当代艺坛隐者。当然,他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苦修者,也没有故意将自己置身于相对封闭、隔绝的空间以搏清名。事实上,刘云泉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真人。他远离世俗的纷扰,是为了去寻求心灵的沉寂与精神的自由。沉寂、平静,心灵自会向内探求,进而从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思考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视野和生存空间,寻觅那逍遥之境的乐趣、意义和价值。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来自一种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的生活需要智性引导。智性,则源于“心无羁绊的状态”中的沉思。上帝就是以“心无羁绊的状态”,把时间花在杰出而天才的沉思中。同样,在“心无羁绊的”沉思中,人们才越来越可能认识到什么是最根本、最神圣的。所以,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讲,刘云泉先生是一位接近最根本、最神圣的“大写的人”。他所选择的生存方式,无疑也是最符合人性的艺术化人生:清雅、淡泊,重精神、重情趣,在山水田园中,在著书立说中,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饮酒品茶、交友清谈中,体验到超脱与悠然。刘云泉先生的艺术一如其人,标榜个性,不愿附庸大纛,更不屑拾人牙慧,格外强调独创精神和独立人格。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取决于市价高低,而在于创作者对其自主自觉支配的程度,在于反映了创作者那基于生存自觉的人生价值观和存在态度。这个意义上,刘老先生的艺术创作作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手段,彰显出一种对话精神和自省意识。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体证了一种富有文化意蕴的文化人格,也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不得行胸臆,头白亦为夭。苟得快须臾,童殇固已老。”刘云泉先生聚焦个体生命,将追求自我意志与自由作为存在的终极目标。故而,他的书画专注于主体性灵的挥洒,作品中贯注了强烈的主体精神。在这里,主体性灵的“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之观、之情、之感、之悟,始终萦绕于笔痕墨迹之间。山水烟霞浸染了喜怒性情,恣肆裨阖的笔势漓淋酣畅,主体性灵与表现对象之间,有时相对而立,有时物我交契,有时物我两忘。信腕直寄中,胸中之兴象和笔下之意象被赋予了感性的鲜活生命,观者既可感受到物象之神韵对生命的淘洗,也能体会到艺术家性灵的最后升华。值得一提的是,性灵者眼里,无一物不可入诗画,无一事不可入诗画,无一念不可入诗画。因此,刘云泉先生不仅用画笔在山水中澄怀观道,体味宇宙的生命律动;他也用画笔表现居俗世、尚目适、恋红尘的题材。只不过这类作品经其心目的过滤,形态情趣俱在而浇风薄俗之气荡然,再三回味,便可油然而生出一种谐谑之趣。谐谑之趣,亦源于对性灵的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本质上是对人生困厄进行深刻反省后的洞达与超越。刘云泉深谙此趣、此道,世愈喧则其神愈静。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调侃逗趣,亦庄亦谐,深入浅出,似与名士高僧谈禅论道,观者既会为其风趣幽默轻松一笑,也会为其机锋睿智会心一笑,而内在却指向了生命层面的人生旨趣拓展。众所周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而是艺术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所以,笔墨本身就是艺术家本人。刘云泉的笔墨,早已卓然成家,风格鲜明,折射出艺术家的本然之心性,刘先生的画,一方面牢牢保持着表现对象给自己的最初感觉,另一方面又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进行浓缩与概括性的描绘,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视觉呈现明显地传递出一种“心理距离”,明确地告诉观者这是艺术而非现实。
在画面构成方法上,艺术家运用重复、分割、对比等单纯化处理,时时处处强调开合与呼应、远近与高下、黑白与浓淡、虚实与疏密、取势与造势,藏露与掩映、轻重与均衡、斜正与撑持、穿插与空白、空间与层次、粘连与隔断……画面上的点、线、面、黑、白、灰等形式因素被巧妙地秩序化,凸显了其高度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意义。应该说,这种画面形式,是筑基于现代构成意识和书法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至于笔墨,则体现了艺术家对阴阳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生命体验的丰富感悟。刘云泉先生精准地拿捏住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的脉搏,气息、节奏、生命感、呼吸感,无不自然妥帖。而能臻入如此境界,非经历了足够长久与丰富的人生,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有足够的高度,对生命精神的体验有足够的厚度,绝不能为也。
至此可见,刘云泉先生痴于艺、精于艺的骨子里,关注的却是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在他的天性中,有着一股强烈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内心一片赤忱。每当其与现实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时候,便可发现被世俗功利所遮蔽的生命之本然,觅得一片精神自由的绿洲。于是,刘云泉先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用书、用画、用诗、用文,用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去赞美生命存在的本性真情,让生命充溢人性和感性的光辉,体现出对生命的最大热爱和尊重。也因此,品其诗、赏其文、读其书、味其画,烦恼焦虑不觉洗滤殆尽,犹如服用了一剂荡涤心灵的妙药灵丹,神交冥会中收到“洗灌肺腑,疏沦尘垢”之功效。明代袁枚有诗云:“绝地通天一枝笔,请看依傍是何人?”借用来形容刘云泉先生其人其艺,诚如斯言。
纵横撇捺,
书画互通。
笔皆足据,
形不尚同。
笔胆漫生漫养,
神魂逆去逆来。
时间是常,
岁月如梭,
打磨自己,
自己折磨。
乱柴怪石鬼面,
狼毫羊毫兼毫,
逸兴俱怀弄墨,
春秋暮暮朝朝。
减锋渐渐老,
凸凸又平平。
耐读云象处,
墨心铸文心。
有人,两两计较,必然谓小。
有人,笔笔伸展,当然可大。
不是匠心,
由因自我,
也非奇怪,
只想躺平。
红绿至极色,
开花莫商量。
逾淡逾成蜜,
越缩越更伸。
我材有我用,
愚蠢迭天真。
不赏繁花浓郁,
爱闻猪圈粪香。
点燃一点毫端灵火,
照亮半分笔趣思维。
想躺平,便弄笔;
图安逸,就发呆。
赢在格局,
成于格调。
天天算术,
输在计较。
人到老时,字画文字还能进入状态,还有文光闪烁,还会坚守定力,还可变法删繁,尚存求索之胆,那就永远不会言老。
人生难得是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难得心门时时打开,处处敞亮。难得勤攻吾阙,持之以恒。为人喜爱,或被冷对。难得得失自省,心定神清。知我爱我,失我得我。放下即空,更生又行。秃锋砥砺,白发翻新。漫道逍遥,难得安逸!
云泉心得
刘老在锄园
依照真性情
过着适世的生活
用自己热爱的方式
把自己活成了最好的作品
图片/清流軒
编辑/何玅,豆豆
清流軒画廊。藏家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记录画廊书画家真实的生活,和这种状态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