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比NBA第一球更完美的,是第一次献血

万事开头难,很多有价值的事儿,被阻挡在第一次。

有很多事儿没坚持下来,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的体验不够完美。

第一次的体验有多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无偿献血的“第一次”。

那些相对完美的第一次
 
  • 姚主席的第一次

18年前,姚明登陆NBA,在他的第二场比赛中,投中NBA生涯第一球,那场比赛休斯顿火箭队以83比74客场战胜丹佛掘金队,姚明在比赛第一节4分钟时被换上场,第二节10分41秒时,转身跳投,准确命中。第二场才取得进球,算不上很完美。

18年后,2020年,疫情之下,已经是篮协主席的姚明走进东直门献血方舱,撸起袖子,献出自己的第一次,这次献血,他带了11名同事一同前来,连他在内,11人献血成功,共2400毫升,姚明个人400毫升。

姚明的第一次献血体验怎样?从现场的照片和官方的报道看,全程谈笑风声,体验不错,他说:“你一针也是扎,两针也是扎,扎一针就400呗!”
消息发出后,多方的关注和点赞,为无偿献血吸引足了眼球,姚主席的第一次献血,堪称完美。
有了完美的第一次,姚主席肯定会有第二次。
  • 我的第一次

第一次被组织献血。我的第一次献血是在大学时期,1993年,当时老师们一动员,热血青年就上了。那时没有采血车,我们集体乘车去省血液中心,同学们说着笑着,200毫升就抽完了,没什么感觉,还发了一大盒饼干,解决了若干天的早餐和夜宵,回来还写信给高中同学分享献血体验,那感觉很是美好。

第一次个人献血。大学第一次献血后,各种原因,中间停下了,一直到了2001年。这时街头常见无偿献血车,还记得是在泉城广场,看到O型紧缺,一抬脚就上去了,采集顺利,服务周到,感觉依旧不错。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第一次,也是个人主动献血的第一次。从此,一年一次或者三年两次,到后来一年两次,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
第一次捐献血小板。无偿献血还有另外一种采集形式,就是机采血小板,血小板临床应用更广,还可以更高频次捐献,可以救助更多的人。初中同学马仁山带我走进了这一领域,2017年11月完成初次体验,那一天,有很多固定献血者跟我交流,有工作人员解疑释惑,这体验也是没的说,从此,我开始捐献血小板,保持一年二十次左右的节奏,计划坚持到60岁退役的那一刻。
对我来说,这三个第一次都堪称完美,激励着我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 刚刚见证的第一次

周日,济南高新献血屋,迎来了两位初次献血者。他们是为了救助自己患白血病的同事而来的。其中一位是小伙子,血小板基数不高,只能献一份。另一位是女士,她是被自己的老公动员来的,她老公和病号是同事,女士的血小板基数较高,可以采两份,但工作人员坚持让她们采一份。

一时间,采血室里汇聚了七八个人,我、杜恒科、王群已经连续三次在这里相聚了,作为献血小板的“过来人”,我们给他俩讲解注意事项,帮他们调适心理。献血屋的老王也给他们讲我们几个献血的故事,护士适时地递上一杯水,查看一下针眼。
周到的服务,温馨的氛围,相信这两个人的第一次体验是美好的,也相信这个献血屋会用自己的魔力召唤他们再次前来。
那些不再接续的第一次
不是所有人的第一次都有完美的体验,一些初次献血者的流失说明了这一点。
从大学时代走过来的人,大约有10%以上有过无偿献血的经历,但在校期间再次献血时,就少了一大半,走出校门后坚持献血的,又少去一大半。
很多单位的职工,在单位组织献血的时候也会参与,但他们中间,能走上街头献血车的更是不足一半。
这些人从献血队伍中淡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第一次献血体验不够完美

“我是被班长软磨硬泡求来献血的。”

一些学生是被裹挟着献血,有的学校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比如分名额,保证每个班必须有几个,再给一些加分的诱惑,这就导致有些同学是被胁迫着或裹挟着献血。强制肯定不会带来愉悦的体验,这些学生会憎恶无偿献血,甚至在一些场合反对无偿献血。

“我是被领导动员着来献血的,当然不会白白献血,有补贴,有休假。”

一些职工是被诱惑着献血,有的地方把无偿献血作为评选文明单位的加分选项,为了不丢分,有的单位就会采取发补贴、休假等方式“鼓励”职工献血,这种做法让本该公益属性的无偿献血变成了事实上的“有偿”献血,街头的无偿献血车就没了吸引力,这对无偿献血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我本来就想献200毫升,那个护士非得让我献400毫升,国家规定献血自愿,我都自愿来了,献多少为什么听你的?针都扎上了,也不能多说什么了!”

很多初次献血者希望捐献“200毫升”,觉得这样更保险一些,但从采血者的角度看,200毫升,无论从救人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是一个不被鼓励的数量,如果献血者身体允许,最佳采集量是400毫升,所以有的采血者会千方百计地诱惑甚至逼迫献血者采集400毫升。而采血的过程也就十分钟,如果做不到充分的交流,软磨硬泡,强行采集,就会让献血者体验不爽,会灭掉他再次前来的愿望。与其这样,不如遂了他的心愿,这次采集200,下次他会自觉贡献400。
多方合力,打造完美的第一次

采血的过程是热血流动的过程,也是情感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献血者、采血者,还有可能的组织者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多方合力,为献血者呈上完美的第一次。

采血机构要主动引导,强化服务

  •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讲供血紧张的状态,讲无偿献血的价值,回应社会的一些质疑,为无偿献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社会多一份理解,让献血者多学一些知识,从内心去认同。对于献血者的宣传报道,不要只报道名人,也要给献血的普通人留一些版面。
  • 为献血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想到、看到自己的血液不停地从身体里流出来,人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多数初次献血者会比较紧张,有一些还会发生晕血反应,需要过心理关,生理关。
他们的诉求(如献200不献400等)希望得到贴心的回应,正确的指导。姚明同事10人均捐献200毫升,高新献血屋的女士只献一个血小板,就是对待第一次献血者的正确的做法。
采血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采血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当这些影响都指向让献血者再回头,“欢迎再来”肯定会换来“一定会来”。
  • 可以给予献血者一定的褒奖和鼓励。

  1. 给一个小小的礼物作为纪念,一把伞,一个包,价值不高,但可以用到,用到即会想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 必须有的,还有一张献血证,这是官方的认证,还可以有的,一纸感谢状,一个出现在公众号、报纸上的名字,对献血者来说,都是珍贵的纪念,让自己的的第一次富有仪式感。
  3. 如果再提个小小建议,可以给初次献血者发一枚奖章,等到10次,20次,直至100次,几百次的时候,都发一枚纪念奖章,用这些镌刻着数字的奖章记录献血者的光辉岁月。

组织单位要鼓励支持,强化认同

单位献血是中国特色的献血组织方式,羊群效应会促使人们先跟上,后认知。一定时期内,应该肯定这种方式存在的价值,等献血者队伍足够了,街头献血足够了,这种采集方式可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组织单位要淡化功利色彩,以精神鼓励为主,加强宣传引导,帮助献血者认识到献血行为的社会价值和重要作用,从人的意识的底层去激发“恻隐之心”,使无偿献血发乎于本心,发乎于自然,形成自上而下的价值认同。
完美的第一次,要从你的参与开始

万事开头难,走上无偿献血之路也不那么容易。

每一个走进献血屋的人,最好是有备而来。

克服恐惧。你需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现在采血都是一次性材料,绝对安全,我们需要克服的,是扎一针的疼痛,对于一个成年人,这根本不是事儿。

放下成见。从正面途径学习无偿献血知识,从治病救人的角度认同无偿献血的价值,不掺杂任何的功利。

对抗偏见。一旦献了,就自觉挺起腰杆,对抗各种蜚语流言。

让自己被看见。可以发发朋友圈,高调地献血,不要让自己的的第一次悄无声息,你的第一次,或许会启动他人的第一次。

你的第一次体验够完美吗?一起来分享吧!
你还没有第一次体验吗?一起加入我们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