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基础比朝鲜还薄弱,是如何逆袭的?

从地理划分上说,韩国是一个标准的半岛国家,但由于同朝鲜这个唯一的陆上邻国存在事实上的隔离,韩国基本不可能通过陆路与周边发生联系,因而其更多的还是表现出一个岛屿国家的特点。从面积和人口上说,韩国勉强能够达到一个中国东部省份的规模,而且由于自独立之初就“沦为孤岛”,早期韩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那么在后来的南北博弈当中,韩国是如何搭上经济腾飞的快车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比一下半岛南北的先天条件:由于古代朝鲜多从中原地区引入文化和技术,以至于越靠近中国的地方生产力水平越高,因此半岛在整体上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格局。日本在近代侵入朝鲜之后,为了以半岛为跳板加快对中国的蚕食,相继将许多大型的工业设施靠北配置,南方则继续以传统农业为主,久而久之便形成“北工南农”的局面。甚至直到日本战败投降,朝鲜半岛进入南北对峙之后,这种整体性的格局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冷战开始之后,朝鲜和韩国分别作为两大阵营的代理人开始了全方位的比拼和竞赛,而先天势弱的韩国毫无悬念地在第一轮对决中落败。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相比于韩国遥遥领先,当时北方居民的生活水平远远强过南方,甚至与日本相比也绰绰有余。然而仅仅十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承晚的理念被推翻,韩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军人出身的朴正熙身上,一个新的时代正式开启。

由于持续三年的战争摧毁了一切,韩国在战后一穷二白,但此刻的李承晚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相反却将出路着眼在美国的经济救助上。与庞大的难民人口和失业人群相比,美国的援助物资显然是杯水车薪,当人们再也无法忍受之际,时任釜山军需司令的朴正熙站了出来。李承晚被推翻之后流亡海外,新政权则迅速成立了国家再建委员会,此刻对于朴正熙及其追随者而言,任何口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将国家从谷底拯救出来。

从事后来看,朴正熙的做法与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并没有什么两样,核心均在于“引入必要的外资”。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就在某个瞬间,从这一刻开始韩国的经济翅膀开始腾飞。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和日本资金注入,一大批先进企业和基础设施在韩国破土动工,而先前居高不下的失业人群也顺势为之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此后就业率的提升带动社会的稳定,而稳定的环境复又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韩国的税收达到此前从未有过的水平。

图-韩国街头

解决了第一步的问题之后,第二代韩国人开始重点扶植本民族的企业,像三星、现代、LG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国家重点“关照”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起先的不足一百美元飙升到后来的上万美元,甚至还举行了汉城奥运会,巨大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瞠目。尽管今天的韩国已经彻底将朝鲜甩在身后,但正如之前分析,韩国的“孤岛”缺陷仍旧在某些方面制约着国家发展。

图-活泼的韩国人

最为典型的是饮食方面,由于陆路不通,韩国的水果、蔬菜、蛋禽和肉类均依赖海空运输,而这样的输送方式要么成本高昂以致价格太贵,要么速度缓慢以致不够新鲜。因此,尽管电子产品在韩国已经“烂大街”,但新鲜食品却是一种短缺的奢侈品,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韩国人来到中国之后都会选择大快朵颐地一饱口福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