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34: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人进入到太虚境界的路径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六个字,字字千金。

首先理解一下“虚”、“静”。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很清晰:虚,即无物;静,乃不起波动。这两个字其实是指人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无物、不起念头。

致,就是到达。致虚极,就是达到“心中无物”的状态。心中无物,不是从此没有了任何物,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空虚”也是物,用来表达某个意思的“虚”,这个字本身也是物。那么,心中无物,就是让心中不牵挂任何一物、不执着任何一物,注意力从万事万物中独立出来,但又不脱离万事万物。着也不着、系也不系,物来不迎、物去不留。如同夏天的凉风,来时不期盼、去了不留恋,一切随其自然。极,那就是将万般放下,到达一个极致的点。

守静笃。这个守字,耐人寻味。守,是一个内敛的过程。如果是向外的动作,那就永远达不到“静”的要求。既然是向内,那就是一个内视自己的过程。一般地来讲,就是“观照”。“静”字,不起波动,其实就是不动念头、没有期盼、内心里平静如水,没有半点波澜。笃,本意就是马行缓慢,后来引申为踏实专一、厚重、踏实的意思。

那么,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将自己的心,修持得不着物、不起意。因为不着物,所以,才能够平等的看待万物;因为不起意,所以事物的生发、转化才是自然的真实意愿,而不带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那么,随这六个字后面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因为心中无物,才能够观照万物的生发、感受生命的往来、反复。

在我自己的感受中,这是道家禅修打坐的一种境界。进入到极致后,能够观照到万物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以及万物在不同的存在状态中不断的反复、循环中,也就是如何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从中体悟到天地大道的规律。

对于“物”的认知,道家有自己的特点。道家认为:道本身就是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连大道都是物,那还有什么不是物呢?所以,随意地把万物虚无化、排斥化的观点,都是违背道家的认知的。

【待续】

(0)

相关推荐

  • 说“道”: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比较

    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 所谓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是说"道"是一切万物所以然者的原因,即是一切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老子说: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

  • 太极妙理|太极学对“太极”的界定

    太者始之先,极者终之后  太极有三则: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 没有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就不能称为太极:就像没有自然.无为和返本,就不能称为道家一样.这是道家太极的大旨.原则,是千古不 ...

  • ​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

  • 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

    16年的文字,粘来,如题. "这两日怎不见你写东西了?" "写东西是需要灵感的,不知道吗?咱这几日没有愁肠块垒,没有非要一说的语言.清闲."说完,白他爸两眼. ...

  • 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 ...

  • 一日一印|杨剑《致虚极 守静笃》

    往 期 回 顾 一日一印|杨剑<鸿朗高畅> 一日一印|杨剑<激浊扬清> 一日一印|杨剑<兴酣落笔摇五岳> 一日一印|杨剑<共君一醉一陶然> 一日一印|杨 ...

  • 致虚极,守静笃——不得斋主人李知一老师作品欣赏

    中国自古崇尚以儒.法治天下,以释.道修身心的思想传统.李知一老师,多年来潜心修行道家思想,致虚极,守静笃,道法自然,游心太玄.为求得正道,他读诗文.习书画,将自己的心得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李知 ...

  • 大道无为24:安静守己,涵养定力

    <道德经>云:天门开阖,能为此雌乎? 天门:指的是人的眼.耳.口.身等与自然外界的接触关口.门户. 开阖:指的是人的各种感官的自然生命活动,如眼睛的视,耳朵的听,鼻子的呼吸,皮肤的触觉,等 ...

  • 致虚极,守静笃——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壹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 ...

  • 致虚极,守静笃!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 ...

  • 致虚极,守静笃虚而至虚曰“极”。静而至静...

    致虚极,守静笃 虚而至虚曰"极". 静而至静曰"笃". 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 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 地之道若不守 ...

  • 致虚极,守静笃!道长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壹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