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慎众,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回答

图片发自简书App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路遇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为什么,他说:“此非吾梨,岂能乱摘?”别人笑他迂腐:“乱世梨无主。”许衡正色回答:“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既要自律慎独,也要严己慎众,这是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群体中容易迷失,坏生态下容易堕落,“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他人的不良行为,就好像是打破了一扇窗,流风所及,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防线也失守。如此,“慎众”就要在见贤思齐的同时,要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识,注意从反面教材身上吸取教训。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就应该检查一下有无同样的行为;看到别人犯错误,就应反思一下自己有无同样错误的苗头,从别人犯错误的根源中吸取教训,并举一反三,及早防范,从而使自己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唯有如此,才能祛除私心杂念,抵制歪风邪气。其实,慎众提出的是一个“做好自己”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当把个人放置在一个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少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他人的监督的状态时,该如何“自处与自守”?在这两种颇为极端的道德情境下,如果还能把握住自身,才算是真正接受住了拷问。就像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像许衡说的“吾心有主”,真正应该敬畏的,不是利益的算计、外在的压力、制度的约束或者他人的评价,而是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这是守德修身的最高境界。慎众,说到底,都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有了坚定的内心、坚强的自我,无论外界是嘈杂还是幽暗,就都能秉承道德原则,守住本心,做好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