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取名字时都会加辈分,为何现在都没人加了?原因很现实

当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都会为我们起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姓名也成为了每一个人的代号,有了不同的名字在集体生活中能更好的区分出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了,比如今天要说的“辈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白发老人对着小孩子叫“叔叔”,这场面光是想想就有点“滑稽”,不懂辈分关系的年轻人可能得哈哈大笑。

其实,以前的人取名都得加上辈分,现在人已经逐渐不加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太难听了?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辈分”,它是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一个人所居的位置,也可以指一个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主要包括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和晚辈。

在古代,辈分决定了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比如在长辈面前,你必须请安、让座、让路,就连吃饭坐什么位置,都要按照辈分坐,不可乱了礼法。特别是儒家,对论资排辈是最为强调的,在儒家几千年的熏陶下,老一辈讲究辈分是很正常的事情。

举个例子,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简直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当时她刚拜见完外祖母,王熙凤就来了,林黛玉不知道如何称呼她,贾母说叫她“凤辣子”就行,林黛玉敢叫吗?她当然不敢!幸好其他姐妹帮忙解围,说“这是琏二嫂子”,林黛玉赶紧叫一声“嫂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宗族文化渐渐弱化了,别说“宗族”了,就连一家人天天住一起都不太讲辈分、不太讲细节,更别说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亲戚们了,这就是辈分取名消失的第1个原因。

第2个原因,人们审美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80、90后成为孩子家长,取名字都追求一个独特、好听,笔者查询了一下2019年中国宝宝名字排行榜,“嘉懿”、“子涵”、“逸轩”这种“文艺型”的名字特别多。再看70年代孩子的名字,“张伟”、“王芳”、“建国”是最多的。

你要是让现在的家长看看70年代孩子的名字,肯定会觉得“土气”,然而再过30年,新的家长们难道不会觉得“子涵”土气吗?所以用“难听”定义辈分取名是不应该的。

其实中国宗谱的取名主要包括3类:

一类是“美德、吉祥寓意”,比如:德、仁、明、孝、福;

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永、传、昌、盛、兴、延;

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泽、祖、显、荣、恩、锡。

更讲究的家族还会请名人、文人帮忙制定宗谱,比如写一首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璋一家子,朱元璋没读过啥书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原名叫“朱重八”,可人家当上皇帝了,后代总不能叫“朱大三”、“朱小九”吧?于是他请人帮他写了“姓名诗”。

比如燕王(明成祖朱棣)后代的诗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棣的后代分别叫: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他们6个人名字里第2个字符合了“高瞻祁见祐”的顺序。

要是对朱家取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里面还有“五行”上的讲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由此可见,按照辈分取名字绝对不简单也不土,甚至内涵远远超过了查字典找“漂亮”字的取名方式。

也许再过几十年,就再也见不到大人管小孩叫“大哥”的场面了吧,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消失,真是令人感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