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 | 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魅力的、有趣的、不怕孤独的人?
本 期 导 读
入睡之前,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本文内容节选自《睡睡平安》159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志于道」
世界是有某种轮回性的,你只需要做正确的事
本篇我们要学习的这段话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对自己提出了一些要求,君子应该朝着四个维度的方向去努力,可以用这四个维度去看自己成长的方向,成为面对所有事的概念「抓手」。
「志于道」——有志于在这一生中获得对宇宙真理的体悟。
你相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某种隐隐地调剂着人生「成住坏空」的游戏规则?你相不相信有一种「道」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且推动人间世整个力量、权力、财富的流转呢?
一个有智慧的人,起码应该相信世间有一种叫「道」的东西,然后才能开始去寻找它、接近它,并与它同行。
世界是有某种轮回性的,这个东西就叫道。当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世间人生的变化演进时,是否也会突然产生一种「我来到这个时空里,应该做点儿什么」的想法呢?
孔子说,你现在未必能得道,但你一辈子都要相信那个东西的存在,然后下定决心向它靠拢,这种状态就叫「志于道」。
「据于德」
德分「志德」「敏德」「孝德」三种
当你决定了要「志于道」后,你有三个「抓手」,第一个叫「据于德」,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在注解的时候,认为「据于德」其实就是三层德——「志德」「敏德」「孝德」。
你能在矛盾双方中找到相互转换的契机,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时,你就做到了「志德」的状态。
还有「敏德」——你不仅要顺「道」而行,而且要坚定地顺道而行,这种坚定地顺道而行的状态就叫「敏德」;
最后一个就是「孝德」——尊祖爱亲。当你对你的祖先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理解,并且完全接受时,你的去路才会顺畅。
如果一个人对家族的疾病遗传到他身上这件事不接受,就会很痛苦;如果他接受了,比如知道家里有遗传性高血压,他可能这辈子就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个病:比别人少吃点儿肉,多做一些运动,睡得更久点儿,不那么操心。
也许这是他能比父辈活得更健康的唯一方法,因为他首先接受自己的身体就有高血压的基因。
如果你对抗、抱怨、不接受,完全按照没有这个基因的方式生活,它会很快给你一些负面的反馈。
所以「志于道」后要「据于德」,据于志德、敏德和孝德,然后就可以「依于仁」——依靠「仁」这种状态去面对万世万物。
「依于仁」
做什么事都要学会同情共感
在《论语》里,仁接近同情共感。比如双方对一件事不能达到共识的时候,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一下他的感受,就能知道如何化解矛盾,推进这件事了。
就像一家最好的公司,高层总是会反复问一个问题:「消费者的痛点是什么?他们不会为哪些事买单?他们的内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当你不仅用理性的分析,更去亲身体验的时候,就会很清楚地知道事情的发展方向。
比如小梁最近在想,对正安医馆来说,什么是客户真正意义上需要的?其实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好的环境、服务和药材,这些都是手段,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客户只要一样东西——方便快捷地解决自己的病痛。
如果能做到这样,价格再便宜点儿就更好了。所以一家诊所应该做的最大努力是考虑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方式帮助病人获得更好的疗效,也许很难马上有清晰的解决方案,但起码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游于艺」
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些与自己玩的东西
「游于艺」是指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一个人可以有理想、有道德,做正确的事,但这样做仍然显得生命不丰盈、不快乐,因为没有一些与自己玩的东西。
知道如何通过尊重的方式与天相处、与地相处、与人相处叫「礼」;
知道如何在音乐中享受节奏和旋律叫「乐」;
知道如何在练习射箭的过程中体会空性叫「射」;
知道如何在骑马的过程中,感受与马的同频共振叫「御」;
知道如何在写字的过程中屏气凝神,体会笔、纸、墨的关系叫「书」;
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发现一切具体的东西最后都可以借由一种数学逻辑进行总结叫「数」。
人通过学习六艺,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魅力的人,更有趣的人,更不怕孤独的人,更享受独自快乐的人。渐渐地,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君子,就开始被自己锻造出来了。
无论如何,一个人明知不可得,仍然有要求,这是因为他对所谓的方向、标准有内心的坚定吧,而这个坚定就是对人的见地。
【 互 动 】
你认为自己此生应该做的
「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