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
奇石艺术唯中国独有,也为汉文化圈的人所独赏,将来大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形态。这绝不是天然的形式美所决定的,而是外在形式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的历史文化内容。这种历史文化内容虽然是艺术家通过“想象的外化”于奇石中,也由于广大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中潜在着,所以当客体刺激主体时,才能产生审美感受,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这个论断看来很玄、很神秘,其实不难理解。美学大师王朝闻说:“我喜欢顽石,因为常常可能由它引起一种自由的发现。发现它那雄伟、壮实、沉着……以至灵巧的美,它对我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又说:“巨石那毫无人工气的形体,好像也是充满生命力的。”(《审美心态》)为什么自然形态的奇石、顽石、巨石能引起自由的发现,美的发现?为什么无生命的石头也充满生命力?这不能从客体上去找答案,只能从主体的审美意识,从心理文化结构中去寻找。
审美文化心里结构,是指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影响下所取得的审美文化积淀。它是多层次的存在于无意识和意识中。意识是可以通过回忆、联想提取文化遗存信息的。因为这是受教育时从历史文化、艺术中获得的。而潜意识或者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无数渠道不知觉、潜移默化于心中,理性唤不醒,回忆寻不出,近似本能的存在,它却支配着人们的喜怒爱憎。正像我们看见龙的形象而喜爱一样。龙如巨兽巨蛇,怪异狰狞有何美?西方人感到可怕,我们却感到有巨大的魅力。就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千万年的图腾文化、神话文化结构。对石头、奇石也是一样。
中国这块神奇大陆的先民们与石头打交道,据说有三四万年了。那是旧石器时代,由于狩猎和采集经济的需要,人们开始使用石头作工具。石斧、石刀、石镞就是他们砍伐、刺杀的武器,千万年来,他们与毒蛇猛兽周旋,从广阔的大地、崇峻的山岳、奔腾的江河中,他们渐渐识别各种坚硬的石头如玉、玛瑙等。在制造工具过程中,也渐渐领悟了均衡、对称、整齐、变化、和谐的形式规律,产生了对色彩明丽、光泽洁净的美感。因此在那时就学会了打磨石球、制造穿孔玉斧、玉圭、穿孔石珠(山顶洞出土)。山西峙峪文化中,还出土了水晶。到农牧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氏族繁荣起来了,定居的村落出现了,分工也开始了,不用说人们的思维、意识、语言发展了,人的生命从何处来?大自然现象由谁支配等等问题他们是弄不明白的。在天人同一和具象思维模式下,他们以为是女性感应了某种物而受孕,一定是有鬼神支配着大自然、支配着收成、支配着命运。于是某个动植物、自然现象被想象他们的祖先和保护神。这个被认为祖先的东西,如蛇、牛、马、羊、竹、葫芦等等就是图腾。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物、图腾徽记。为了祈求保护、祈求消灾解难、避祸得福,就得祈祷、祭祀。这就是图腾崇拜。玉、玛瑙、水晶制成的玉璧、玉圭、玉璜等,成为献给图腾神、自然神的礼器,也成为装饰品(玉环、玉珠、玉簪)。1955年,南京附近的新石器墓葬中,在死者的口中和陶罐中发现76枚雨花石陪葬品。碳素测定是五千年前的遗物,《山海经》就记载了大量以玉器祭山神(自然神)的事。例如《西山首经》中,就记载祭华山时,用硅一百块,用璧一百块,还埋瑜一百块。玉可通神,玉也有神性、灵性,具有神秘之美,在东北红山文化中,还出土了C形的玉龙。其头似猪似马,可能是蛇、猪、马各氏族融合后的图腾形象。玉龙和玉凤、玉虎、玉马、玉羊等等,是祖先之神、生命之神,千万年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使人们热爱多姿多彩的生命,哺育了生命哲学和美学的萌生。
除了玉、玉石器物的美积淀了爱奇石、爱生命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外,神话也是一重大因素,女祸也是伏羲时代的祖先神。她抟黄土以为人。她炼五色彩石以补天。《红楼梦》中就有“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诗句。五彩石也是奇石、神石,这个神话传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时对美石的酷爱,赋予奇石以神秘美的光辉。孙悟空也是受日月精华的奇石中诞生的。这类有关奇石的记载,文物、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楚人卞和献荆山之玉于楚王,楚王不识,卞和受刖足之刑的故事,人所共知。总之,中华民族从成为智人时就开始爱奇石了。千万年来已形成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这大概没有疑问了,也不神秘难解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渊源于图腾文化、巫术文化、八卦文化的中国哲学形成了。最早的哲学(包含美学观点)著作是周代管理图书的史官、楚人老聃的《道德经》,后继的有孔子及其门徒《周易大传》和发展:由老子哲学发展而成的美学著作《庄子》。这三部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基础。而“道”的本体论是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宇宙观和辩证法。它表明天、地、人都是道派生的统一整体。而道就是不可名状的混元之气。天地阴阳之气,对立统一,相克相生,于是才有男女,才有天地万物。人与自然(天地)、人与人都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人的内心与行为,都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敌对关系。人在自然面前不应是消极的,应效法于那种天生生不已的精神,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这种宇宙观、人生观去改造自然与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审美境界。特别是道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对“朦胧美”、“意在言外”的意境美的追求,对园林艺术、奇石艺术的发展直到巨大影响。置奇石于室,置奇石于景点,就是道家热爱自然美,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奇石以“惟恍惟忽”形象美的中心;以浪漫主义的诗意题名为贵;以象外有象的意境美为贵;纹路中表现自然和人的生命情状为贵,就是道家美学观的反映。表现这些就是表现了道旨,就是表现了生生不已的生命变化运动规律。道家的这种美学观,不是远古图腾生命崇拜,自然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吗?
奇石艺术形质色文象之所以美,就在于它体现了道。就是说,道是奇石艺术派生的基础、本原、本体。道似乎玄虚、神秘,不可以作科学解释。其实不然。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将它解释为气,气是万物生成的原因,也是有生命的现象。“道者,气之君:气者,文之师也。”(方孝儒《与舒君书》)。天气、地气、人气相克相生的运动变化,使自然界飞潜动植、山峰岩石和人都有了生气,有了千姿百态的形式,因而才是审美象。火星月球的高山低谷,矿石沙尘没有生气,因而是丑陋的,不是审美对象。有生气、有生命力、有生命运动的现象才体现了道。奇石艺术,似乎取法自然而然的特征与规律而造型,它的形质色文象中,表现了气、势、力,所以虽是天成,却合乎道旨,故人皆美之。
这种生命美学观、自然莱学观,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西方是没有的。因为西方的传统文化,强调自然与人的对立、敌对。他们要“征服”自然、征服非我族类。所以自然美,奇石美过去在他们的艺术中没有位置,他们的世界观是,人是生来有原罪的。人的一生也不断犯罪,人世生活是炼狱也不美好,只有死后的天堂才是美的。所以西方的生命哲学是悲观主义。内心不爱自然,不认为自然也是人的有机肢体,不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理文化结构,当然对奇石不产生精神感应和共鸣了。
我阐释中国人为什么喜闻奇石心理文化结构,和这种心理形成的历史渊源,目的在于说明:奇石艺术家必须掌握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本体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和生生不已的生命美学。只有这样,我们在观察石形、石质、石文、石色、石象时,才能旨透过表象“看到”其中蕴含的某种理念、某种寓意、某种生命哲理,使象与理得到统一。这样一宋,既发现了象的美,也通过题名点明了理的深。从而激起欣赏者的情与爱。其次,中国的《周易大传》和《老子》哲学中的朴素法,早已渗透一切艺术门类。有无、虚实、神形、刚柔、巧拙、动静、奇正、曲直、一多等等是自然对立统一规律也是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呈现,认识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石中的形式美、发现美的艺术构成。
与发现、构思、加工、题名相关,给奇石艺术以风格品评,也是审美鉴赏力的表现。一切艺术都有风格问题。奇石美不可能有鲜明的个性风格。但其自然的形质文色象中,也会出现类风格的现象,有的雄浑取胜,有的以气势取胜,有的以刚健、有的以柔媚,还有拙朴、怪诞、自然、苍老、绚丽、恬淡等等取胜。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仿效钟嵘诗晶体例,将奇石分为二十四品,品位高低不同,范畴分类不准,但说明奇石艺术也是可以划分风格的。
素,各臻其感人心目的能。但它们审美功能在质与量上大不相同。
形。最易取悦于人的是形,外在的“造型”。如鹰、如猴、如人、如虎,连孩子都可直观获得,叫得出名称。由于其形象无斧凿之痕,确实有巧夺天工之妙。但是,这种形似的形象美是有限的,表面的,很难有意蕴在其中。即使题名可以增加诗意,增强艺术魅力。但毕竟一眼看透,看久了也不觉新鲜。至于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几乎看不出来。这种奇石,只能以奇异取胜。
质与色。质料的细腻、晶莹、润滑、坚硬,色彩鲜艳、明丽、丰富,或许还有几何形暗纹层次,都是令人愉悦的,人们会惊叹地壳在运动过程中居然有如此纯净无暇、玲珑透剔的珍品出现,实在难得。例如雨花石、羊脂玉、水晶、玛瑙、鸡血石等。不论奇石家如何题名,装璜,这种奇石的美在于质料的优秀和色彩,还在于它价格高昂的商品。所以从商品性角度看,可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如果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因为构成的因素——形象、文采和主体精神是稀薄的,甚至没有,它只能以珍贵取胜
相关链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