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看这一篇就够了!

▲ 音乐与美文的跨界混搭,你有调,我有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丽克:

接受心理治疗的少女成长记

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奖项颁布的消息甫一传来,我们看到了铺天盖地的讨论,相当一部分是对这位大洋彼岸的女诗人的好奇——
露易丝·格丽克是谁?
她的作品都在写什么?
她为什么能得诺奖?
的确,相比流传于坊间的热门人选,露易丝·格丽克在中国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除了专业的外国文学研究者,可能不会有太多人涉足过她的作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露易丝·格丽克和她的创作。
当然,心急的小伙伴可以先点击下方图片,收入露易丝·格丽克作品。
露易丝·格丽克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为一种使命而生:
去见证
那些伟大的秘密。
如今我已看过
生与死,我知道
对于黑暗的本性
这些是证据
不是秘密——
——《阿勒山·登场歌》
这首《阿勒山·登场歌》仿佛剖白了露易斯·格丽克的创作历程——她的确像是为了一种使命而生,那就是注定要成为诗人。
1943年,她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深爱文学。25岁那年,她出版了处女作诗集《头生子》,此后笔耕不辍,至今著有12部诗集和两部诗论集。
77岁的她已经遍获各种诗歌大奖,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波林根奖等等。2003-2004年,她荣获美国第十二届桂冠诗人。
虽然格丽克的创作生涯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在中国,她的作品仅在4年前(2016)才出版。分别是《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想要深度地走进一位伟大作家的文学世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那么,仅希望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们撷取的这些吉光片羽能够让你开始了解露易丝·格丽克,无论从哪个维度。但更重要的是,经由她书写的力量,让诗性的光照进你的内心深处,哪怕只有点滴共鸣,哪怕关于她的某件小事或某句诗穿透时空,在你心里激起一丝关于生命的波澜,那就是意义非凡的。
有关露易丝·格丽克的15件事
关于她是谁

01

露易丝·格丽克出生在一个物质条件充裕、有文艺氛围的家庭,这对于她后来成为诗人起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
她的父亲原本立志要成为作家,但经过生活残酷的教育之后,选择进入商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样的选择使露易丝的童年物质条件十分优渥;而她的母亲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后来也是露易丝的忠实读者。
在这样的家庭里,露易丝3岁就通晓希腊神话,在4、5岁时便开始阅读威廉·布莱克的诗和《辛白林》的选段,10岁就立志成为诗人。

02

露易丝·格丽克出生前7天,她的亲姐姐不幸去世。这样的悲剧不仅沉重打击了她的家庭,也使她的童年笼罩在一片'幸存者'和负疚感的阴云中。
谈起这位从未见过的姐姐,露易丝说:'我没有经历她的死亡,我经历的是她的缺席。'
而这种'幸存者的负疚感'也在一段时间内贯穿了她的写作,在一次采访中,她说:'写作是对轮回——不幸、丧失和痛苦的报复。'

03

在青春期的中段,露易丝·格丽克患上了厌食症。
这是因为受到父亲从小给她讲的圣女贞德故事的影响,她决定效仿圣女贞德的苦行,既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磨练自己,也是试图获得尽量不依附于肉体,而是灵魂的体验,她开始进行长期艰苦的节食。
但结果超乎所有人的意料,她患上了厌食症,体重一度轻到只剩三十多公斤。但之后她还是对这段经历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她说:'饥饿感帮我控制了贪欲,对于获得一个独立的自我,是大有帮助的。'

04

为了解决厌食症带来的困扰,露易丝·格丽克接受过长达7年的心理治疗。
而这段经历不仅治愈了她的厌食症,也对于她的诗歌创作影响颇深。她的很多诗作,善于通过对于内心深处幽微的洞察,抒发私人化的体验,比如——
我是个孩子,半睡半醒。
我病了;我被人保护。
我活在精神的世界之中,
灰雨的世界,
失去的世界,回忆的世界。
她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

05

虽然露易丝·格丽克出生在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家庭中,但这样的家庭也给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带了不小的压力。
当每个家庭成员都充满自己的主见,拥有强烈的表达欲时,露易丝的声音很容易就被淹没了,因此她曾说过,她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在争取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她早年和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她说自己的母亲就像一位法官,时时审视着自己和妹妹的文艺潜质。'我们哼唱一两声,就得去上音乐课;蹦蹦跳跳一下,舞蹈课就来了。'

06

露易丝·格丽克曾经历过两次婚姻。
第一次是在24岁时与一位医学生结婚并育有一子,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34岁时再婚嫁给一位作家,虽然最后还是以离婚告终,但她似乎对这段婚姻颇为挂怀和眷恋。因此婚姻也成了她之后很多作品中出现的主题。

07

虽然很多人认为露易丝·格丽克的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中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但她本人一直在有意地抹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对读者阅读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影响。
比如,她的诗集几乎都是只有诗作,没有前言、后记。她的诗歌在中国出版时,她特意提出不要收入作者自序,也拒绝了编辑提出为中文读者写几句话的请求。她说她对这本书的唯一贡献,就是她的诗作。
关于她的作品
08
露易丝·格丽克五六岁时曾经写下这样的小诗:
如果猫咪喜欢煎牛骨
而小狗把牛奶吸干净;
如果大象在镇上散步
都披着精致的丝绸;
如果知更鸟滑行,
它们滑下,哇哇大叫,
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
那么人们会在何处?
09
露易丝·格丽克曾向两位美国桂冠诗人学习诗歌写作。
一是在196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莱奥尼·亚当斯的诗歌班学习。二是两年后跟随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进行学习。在斯坦利·库尼茨的影响下,她的性格和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恃才傲物转向谦逊克制。

10

在诗歌的形式上,露易丝·格丽克继承了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传统,并在后期加以新的创造。
'自白派'诗歌是美国1950年代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的美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很多诗人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环境,处于一种心灵、情绪无处发泄的状态。而自白派诗人最大特点就是坦然暴露内心深处隐藏的一切,对他们来说,诗歌创作就是对自我生命的发现,率直地描写个人经历和瞬间感觉。

11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将西方文学中的经典神话(比如古希腊罗马神话)、寓言和《圣经》融入诗作之中,并与当下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对照。
比如在《草地》中,她就把自己和丈夫比作佩内洛普和奥德修斯: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
比你我相守的夜晚更让我欢喜,
夏日的静夜,天空仍然亮着,在这样的时刻
于是,佩内洛普挽起奥德修斯的手
不是为了挽留,而是为了
将此刻的宁静印入他的记忆

12

个人经历的影响,加上诗人天然的敏感和哲思,使得'死亡'和'丧失'成为露易丝·格丽克诗作中常见的两个核心主题。
在她的第一本诗集中,她就写道:“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而之后的作品中也包含大量关于死亡、孤独、丧失的内容,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可以带给读者疼痛的感觉,就像露易丝·格丽克作品的译者柳向阳所说的:'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13

作为一名女性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创作也继承了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诗歌的传统,哪怕是不自觉的。
比如,她在诗中书写的,关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感受到的个性压抑、心理矛盾、两性关系等等,都是对于这个领域的重要探索。

14

露易丝·格丽克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方式——'组诗体'诗集。
简单来说,就是不再由一个个单首、主题零散的诗,而是由一首首篇幅很长,主题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组诗构成一部诗集。而且每部诗集之间也有主题上的内在关联性和继承性,合起来看,就像一个'N部曲'般的大书或者说是'史诗'。

15

露易丝·格丽克是继1996年波兰作家维斯娃·辛波斯卡之后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也是继2016年鲍勃·迪伦之后又一位荣获这个奖项的美国人。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格丽克是自1901年首次颁发文学诺奖以来的第16位女性获奖者。而以女诗人身份获得诺奖的作家,在格丽克之前仅有3位。
最后,为大家奉上2000年以来的各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代表作,快来看看你都打卡了几部吧~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00-1019):
2018年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出生于1962年1月29日,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代表作品:《云游》《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2019年  彼得·汉德克
1942年12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克恩顿州的格里芬。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品:《骂观众》《无欲的悲歌》《痛苦的中国人》
2017年  石黑一雄
日裔英国小说家,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远山淡影》《浮世画家》《长日将尽》《别让我走》
2016年  鲍勃·迪伦
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随风飘荡》
2015年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记者、散文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代表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失去童年的孩子们》《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
2014年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法国小说家,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代表作品:《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作家,她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故事大都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并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绘制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文本世界。
代表作品:《逃离》《快乐影子之舞》《爱的进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亲爱的生活》
2012年  莫言
中国作家,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著名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

代表作品:《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及诗人,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代表作品:《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2009年  赫塔·米勒
德国作家、诗人,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

代表作品:《河水奔流》《行走界线》《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心兽》

2008年  勒·克莱齐奥
法国著名文学家,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战争》《逃之书》《墨西哥之梦》《非洲人》《诉讼笔录》

2007年  多丽丝·莱辛
英国作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2006年  奥罕·帕慕克
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西方文学评论家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相提并论,称他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品:《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

2005年  哈罗德·品特
英国剧作家、导演,曾担任职业演员,在保留剧目轮演剧团表演,随后开始戏剧创作。

代表作品:《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奥地利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代表作品:《利莎的影子》《钢琴教师》

2003年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

代表作品:《耻》《彼得堡的大师》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
匈牙利犹太作家,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75年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的首部小说《命运无常》。

代表作品:《命运无常》《英国旗》《船夫日记》《惨败》

2001年  维·苏·奈保尔
英国印度裔作家,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街》《大河湾》《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2000年  高行健
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代表作品:《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