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方法略谈(一)
古诗词赏析方法略谈(一)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古代诗词因其概括、含蓄,加上时代的久远,有许多诗歌现在读起来会感到十分困难,很难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与思想感情。许多学生只好采用记诗词、记翻译、记思想感情、记写作手法等大量记忆的方式来完成对古诗词的学习,既增加了学习的负担,效果也不是很好。下面我们就谈谈古代诗歌的几种赏析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意象意境分析
说到意象意境,都感到是十分专业且高大上的概念,其实它很普通: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景象或者事物。意境就是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这些景象或者事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写景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去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从而捕捉作者的思想感请,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里的景物有“路”有“山”有“舟”有“水”。如何分析这些“景”与“物”呢?不能只看“景”与“物”本身,而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景”与“物”的,看作者如何摹状、修饰、限制这些“景”与“物”,从这些摹状、修饰、限制语中揣摩作者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路”前面用了“客”和“青山外”来限制,“客”说明作者此时客居他乡,“青山外”说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为后面的思乡奠定了基础。“舟”前面用了“行”来限制,说明此时此刻作者在船上,船正在前行。这一句主要交代了事件。再分析另外两个意象“山”和“水”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山”作者用了“青”来修饰 ,“水”作者用了“绿”来修饰,我们知道“青”和“绿”都是象征清新、秀美、生机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修饰呢? 为什么不用别的词语修饰呢?毫无疑问,作者是要创造清新、秀美的意境,表达作者踏上征程的愉悦心情,和对奔向未来的期待。所以才会有颔联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惬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的意象有“海日”“残夜”“江春”“旧年”,作者用“生”和“入”把它们连接起来,而“生”和“入”这两个动词都有主动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海上的一轮朝日,在夜色还没有消退的时候就已经升腾,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江面上的春天在旧的一年还没有过完,就匆匆忙忙的闯了进来,随时准备上岗接班。其实日月更替,时序交换都是客观规律,不会因为地点而改变,但是可以通过人的感受而变化。这种时间飞逝、时不我待,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主观感受,正是作者通过“生”和“入”这两个动词传达给我们的。我们再联系首联,此时作者还在路上,目的地还很遥远,时间又走得这么快,转眼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家人是否安好?也该给家人报一声平安了。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整个一首诗,通过对若干意象的表述,表现了诗人水上行舟顺风顺水的惬意,和时光飞逝,时不我待,既要继续努力前行,又思念久别的家乡的复杂心情。
再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里的意象是“雨”和“蛙”,作者通过“家家”和“处处”来摹状,这两个叠词似乎都可以不要,如果改为“黄梅时节雨,青草池塘蛙”是不是更简明,更有意境了呢?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家家”说明“雨”下的太多了,家家湿漉漉的,让人厌烦,“处处”说明蛙声太多、太乱,让人心情宁静不下来。它创造了一个沉郁、憋闷的意境,正是为了烘托自己面对朋友有约不至的烦闷心情的。同样,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意象是“树树”“山山” “秋色”“落晖”,作者用“皆”“唯”来表现。“皆”的意思是“都是”,“唯”的意思是“仅仅有”。闭上眼睛想一想,所有的树都是秋天衰败、枯黄的颜色,没有斑斓的色彩,没有鸟语花香;所有的山上都只剩下落日的余晖。没有蓝天白云,没有重生唧唧,没有动物活动。作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多么萧瑟、多么单调、多么寂静的秋天景象啊,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呢?肯定是孤寂的、落寞的、抑郁不得志的。这为后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个主旨句创造了环境,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枯藤老树昏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