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学霸到北大清华,父母主抓家庭教育“核心三点”,小学时就开始

在看过了很多学霸的成长之后,越发让人觉得,培养孩子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单只强调一点,往往并不足以得出最关键的因素出来。

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父母也用同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何孩子最后却没达到父母的期望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幸存者偏差”。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霸培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底层逻辑和深入思考,这才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地方。

同样一个动作,为何别人成功了,而我们却出了问题,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找到原因的地方。

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小学前后就要培养成形

阅读不仅仅只是看书。

爱读书,可以说是学霸父母们一定要培养出来的重要品质。

但是,这样的读书,只看其表而不知其里,我们也可能无法掌握其中的重要精髓。

如果一定要说培养阅读习惯,哪个因素最重要,那一定是兴趣。兴趣会让孩子自发产生动力,进而形成习惯。

爱读书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不爱读书的孩子更胜一筹。

重庆高考理科状元谢欣颖,从小没上补习班,父母为培养她的阅读兴趣,一岁多时家里就订了很多幼儿画报和绘本。

“小时候她看不懂,我们就给她讲,她主要是看图。慢慢的,她自己看了就给我们把故事讲出来了。”

贵州走出来的学霸詹青云,自小爱看书,四五岁时,为了给爱听故事不爱看书的小伙伴讲故事,她熟读《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

上了小学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詹妈妈干脆周末时带上詹青云泡书店,一泡一整天,临走时再挑两本书带走。寒暑假时,也允许女儿废寝忘食地看武侠小说。

著名影星陈美玲,把三个儿子培养进了斯坦福大学深造。她对于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也十分重视。

有一天下雨,她带着孩子们穿上雨衣去外面跳水,逗青蛙。之后她问孩子们,为什么会下雨呢?

于是,她带领着孩子们研究起了地图和相关的书。这样的读书,也一下子就让孩子爱上了阅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1、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

2、不带功利性的阅读,更加有利于习惯的形成;

3、先有趣,再有益,先无用,再有用;

4、先杂食,再精读,先爱书,再挑书。

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请营造阅读的环境,从兴趣入手,并且让这种习惯,最晚不要超过小学时就培养完成。

二、品德,是学习的重要保障,不要晚于小学时培养出来

被鲁豫称为“博士老爹”的蔡笑晚,6个孩子培养出了5个博士1个硕士,他总结下来的家庭教育心得,就是24个字:

“早期教育、从小立志、培养自学、先学做人、快乐教育、爱和多沟通。”

而品德,是一个人成才的先决条件,越早培养越好。“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

这样的品德,是一种宽泛的内涵,包括了坚持的毅力,凡事自我负责的责任感,以及学习是为何而学的内驱力。

品德也是一种习惯,当孩子习惯于坚持,他的毅力就培养了出来。当孩子习惯了负责,他就有了责任心,当他明白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时,学习就是他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父母逼他去做的事。

湖北理科状元唐楚玥,从小妈妈就有意带她去参观大学,让她从小立志考出好成绩。

那么,我们有没有从激发孩子梦想与品德的角度出发,着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呢?

这样的能力培养,最佳时期在3-12岁间,小学阶段树立属于自己的志向与理想,让孩子知道为何而学,就是不可或缺的目标。

有目标,对自己就有要求。目标感的培养,父母要有意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灌输。

三、掌握学习方法,越早越好,小学时就要掌握

学习不应该是埋头苦学,而应该善于总结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工具,是武器,拥有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那些学霸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马冬晗、马冬昕双胞胎姐妹俩,是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对被保送入学的双胞胎学霸。

她们的学习秘诀,就是充分利用好时间,从小学直到清华,她们的时间都利用到了最大,以致于初三时,“一年的时间多得像是别人的两倍”。

她们的时间颗粒度,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如果没有从小养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人能适应她们的学习节奏。

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从来不上补习班,而是向课堂要效率,她有三步曲:预习时标出难点,上课时带问题听课,课后复习巩固。

有些家长听到这里,第一个念头总是:不上补习班,可能吗?老师真的用心讲课了吗?我家孩子也用心听了啊!

如果你弄明白因果关系,也就知道这是可能的,既然上课能学得又快又好,自然不需要上补习班。我们控制能控制的自身因素,外在的因素也就起不到决定性的影响。

同样重视上课的,还有河南的双胞胎兄弟陈定一陈弘一兄弟俩,他们则是提前在年级交替时的假期里,就提前预习完下学期所有课程,当然碰到问题,也需要父母予以辅导。

四、两个需要澄清的重要概念,与对孩子小学阶段的不了解有关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罗列很多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但从底层逻辑上来说,以上的三点也就涵盖了大部分。

同时,有两个重要的观点需要澄清:

1、天生如此,孩子聪明

不可否认孩子的先天条件与遗传同样很重要,但后天的努力不可或缺,只强调先天,更多时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安抚,父母的焦虑情绪总是无从排解,这涉及到我们的情绪管控。

学习是一项马拉松长跑,但家长却往往用短跑的态度来对待。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的任何一点退步,都怒火中烧,不接受解释,只接受自己认为的理由。

2、这样做就一定能成为学霸吗?明明就是挑出特例来说明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了,因为你成功了,所以你怎么说都有道理。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但同样的半桶水,有的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桶水”,有的人看到的“只剩半桶水”了。

同样道理,你可以说这些都是特例,拿出来“骗人”的,也可以说是某种共性,值得我们从中思考,领悟到一些什么,并且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

正是对未来的迷茫,常常导致我们产生焦虑与烦躁,未来就像迷雾,唯有拨开迷雾了解孩子成长中要面对的问题,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面对。

能进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孩子,常常从小学开始就是学霸,这种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好好利用6-12岁的小学六年和幼小衔接的时期。一旦错过,孩子习惯定型,再要培养就很费力了。

只要教育和育儿有章法,成长就可期,努力不一定成学霸,但不努力肯定与学霸无缘。

我们不误孩子,孩子必然不负我们,祝愿家长们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