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成了越满越好的购物筐,你已遗失了最贵重的东西

  • 作者:尚艳玲   《洞察》杂志主编

“光阴一去不复返”,“我要赶时间”“时间都去那儿啦?”……

我们似乎总在追赶时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希望能有更多时间。

是时间太快了吗?可为什么我们等待某人某事时,或心烦意乱时,时间的脚步那么慢,而当我们忙于事务时,时间飞逝而过。

到底是我们赋予了时间以意义,还是时间本来的节奏控制着我们?

哪一种时间对我们更有意义?

系统与混沌学研究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同样的一种时间,你无聊时就会觉得空虚,充满激情和热情时又会觉得它无比丰富。

其实,是我们赋予时间以节奏和意义。

所以,绝大多数时间,我们不是需要“更多时间”,而是需要使时间变得更充实——不是有很多事要做的充实,而是致力于发生的过程。

换句话说,如果让时间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更有意义,时间就“多”了出来。

被要求加班磨磨蹭蹭4小时的产出,不会比1小时全身心的投入效率更高。

酝酿了三个月的画,在三天内完成了,前面的三个月是浪费吗?

时间是用来赶的,还是用来创造的?

“若我们对时间的惟一度量是机械的,我们会觉得时间就像购物筐,必须不断往里面装东西直至溢出来”。

周末我们有一大堆事要做,而且知道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它们全部做完。于是我们总是催促自已,匆匆忙忙,却逐渐丧失了生活的趣味。

都市人的一天经常是这样的:因为起晚了,怕迟到边走边大口的解决一杯豆浆和一块鸡蛋饼,然后是一顿匆忙的午餐,再加上一顿可能因为要思考谈判策略或应对而食不知味的商务晚餐。加班到很晚回去后,因为想放空白天的压力,一边吃着高热量零食,一边狂刷朋友圈或微博熬时间……第二天又重复着昨天,忙忙碌碌的赶着时间。

因为每天都在赶着时间,你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长出的白发,不知道孩子每一次上幼儿园时哭泣了多久……你总想着哪一天空下来就去好好去照顾他们,可你忙着忙着,老的老去了,小的长大了,于是你感叹“时间都去哪里了”

但是也总有这样一群人,工作时格外努力,却仍然有暇从从容容享用一顿晚餐,他们关注食物以及为准备食物而付出的时间。每一次晚餐不是电视前的狼吞虎咽,而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光。甚至他们还坚持着跑步、瑜珈或者插花课程……他们的人生好像什么也没耽误,甚至比整天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我们更成功,他们的时间比我们更多一些吗?

所谓的“慢生活”,就是在重新审视时间,重新对待时间——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有着独特的节奏,时间有着多样性和创造性,不是机械的。

如果你总处在赶时间的状态,时间就总是不够用;当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时,每一分一每一秒都要用起来时,你就已经丢失了时间给你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

你越想填满你的时间,你的时间的价值却越来越少。

禅宗艺术家会花上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对着一张白纸“无所事事”,最后一挥而就鸟落枯枝头图。画家在这幅画上共用了多少时间?一秒?几个月?还是几年?也许他毕生时光就是为了这幅画。艺术家需要很长时间(用钟表衡量的时间)“无所事事”。但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在做白日梦或虚度年华。

其实不仅是艺术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只不过我们的创造性被埋没在“赶时间”上面了,因为我们不被允许“无所事事”。如果你上班时在一张躺椅上构思会怎么样?

晚上十点了办公楼还灯火通明,人们对着电脑敲敲打打,老板一定很高兴。对员工来说,为了要让老板高兴,就只好走进时间的丰度——把时间当装得越满越好的购物筐,而让创造性沉睡;但对这家企业来说,他们为之付钱的时间其实被浪费掉了。或者说,他们本可以花同样的钱买来更具价值的时间的。

创造需要长期的酝酿,但它也能以惊人的速度一蹴而就。并非创造者们比别人工作更快更努力,而是,他们并不是把时间按照线性时间表的方式去一件事一件事的完成,而是让许多事情并行发生,时间互相耦合,相互传递能量——你可以理解为是在弹钢琴,琴键是同时按下去的,同时发出不同的声音汇成一节美妙的音乐。

时间既丰富又充裕,且对所有人都一样,只是工业社会使我们远离子这种体验时间的方式。

时间不是用来被追赶的,而是用来创造的。我们总是寄希望于等将来有一天有时间了就做真正想做的事——陪伴父母孩子,或者画画读书。真相是:这样的你将来也不会有时间。

我们真正所需的时间,正是现在所拥有的可以创造的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