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继续评析试卷了,大家要懂得领会精神啊。

三、古诗鉴赏

     所选诗歌并不难,难的是命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文学作品风格的鉴赏,这一点其实是高三同学备考时容易忽略的部分,也因为这一部分知识是比较难的,所以题目不太好答。我以前强调过,高中学生应该掌握一部分古代文论的知识,像这种题目就用得上了。

13.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解析:这种题就属于考查大家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了。ABD三个选项都是写山水风景,而C项有“笛中闻折柳”一句呀,很明显的是边塞诗。

14.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4分)

解析:估计很多同学不知“诗话”“词话”为何物,不知道也没关系,你总得知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吧,这是古代人评析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方式,并且题干中也说明了,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照着葫芦画瓢吧。这种题目平时如果能练习,就是再简单不过,跟对联差不多。

15.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6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比较风格的题目倒是首次出现,以前多是比较手法或者感情。比较风格看似麻烦,实则简单,关键点在于能够懂得一些表示艺术风格的术语,并且能够引用诗句做具体分析。人大附要求高三的学生阅读《唐诗鉴赏辞典》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上海大学学报曾发过一篇李晓婉的《山水同辉,风格迥异》的一篇文章,就是分析李白和王维艺术风格比较的。我把这篇文章附在后面。

16、所谓理解性背诵其实还是相当于给上句对下句。

四、现代文阅读

17.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解析:这个题考得是近义词辨析。首先需要大家多懂一些词汇,第二需要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第一个词原句是: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占据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占有更侧重于状态。另外,这句话的宾语是“空间”,肯定应该是占据。第二句肯定是溅落比掉落更生动。第三句显摆和炫耀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显摆是北方方言,作者写的是北京的事,所以用显摆恰当一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这种选择题,大家要懂得命题者容易把错误点设在什么地方。A项涉及的是手法,对比的谜底是为了突出,凡是突出的内容肯定是有关文章主旨的,没问题。B项涉及到情感,文学作品鉴赏的选择题中涉及情感的选项容易出问题,大家要注意。这个选项中悲痛凄凉错误。D项这种表述一般不会出问题。

19.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o(6分)

解析:这道题问题目的寓意,说白了就是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写了瓦浪,很显然瓦浪是具有象征的意味,答案中写出瓦浪的所指的内容以及特点就可以了。文章开篇部分具体写瓦,后面写生活。当然寓意也应该包含作者的情感。这类文章大家联想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参考答案: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灰色的鱼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分)。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分)。

20.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6分)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质朴”“平常”和“隽永”三个词上,把三个关键点联系起来就可以了。结合具体内容,就是要找到文中的句子做论据。

21.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o(6分)

解析:这道题属于前几年的阅读延伸题。答案分几个部分写就可以,首先观点明确,可以借鉴文中作者的看法。其次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微写作还是老套路,不多说了。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大作文给了两个不限文体的题目,有些诡异,我也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题目①需要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这个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化”是一个会意字,两人倒背之行,一正一反,表示变化。当然,材料中所给的变化,是有特殊性的。无论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还是化腐朽为神奇,都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等等可贵的品质。抓住这一点去写就可以了。

题目②这个材料通过对比的方式给学生,我认为有些不妥。为什么说自己怎么样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别人呢?不管这些吧,我们只看写自己的这部分内容,都是在讲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反正就是国家好了,我们个人才会好。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好”做具体的阐释,强调个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足矣!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分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