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最愁苦思乡词:除非醉死,我是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故乡

后世文人对李清照十分推崇,一方面是因为易安词确实精彩,另一方面也是在男权社会中,李清照如同一缕亮色,让人过目不忘。经历了家国不幸后,李清照的词风变得更为凄婉哀怨,内容也变得惆怅苦情。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记录了在那一段动荡年代普通百姓的苦楚。《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就是一例: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填写的,她出生于繁华富裕的齐鲁大地,家境优越,又随同父亲见识了东京汴梁的绮丽风光。只是因为朝廷的党争,让他的父亲和公公丢官,更因为靖康之难,不得不逃到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对于李清照而言,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小姐,沦为朝不保夕的难民,反差是何等强烈。这首词,表面上看,是一首思乡之词,更是对前事的追忆和哀叹。繁华破碎,不止是赵宋一家的事情,更是让千千万万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他们背井离乡,失去了父祖曾经生活过的家园,更失去尊严和勇气。

这首词的上阙写景,景色的雅致,让词人心情一度还很好:早春时节,春风如此柔和,阳光也如此亲和。刚脱去棉袄,穿上了夹层的长衫,心情如此之好。一觉醒来甚至有一些寒意,两鬓的梅花妆也变得凌乱。

看起来,女词人的心情还不错,然而下阙的风格却突然变化:我朝朝暮暮思念的故乡在哪里?除非是彻夜沉醉,我才能将它忘记。我在睡前点上的香炉,可我醒来的时候,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尽,酒气却没有完全消散。

这首词写得很美,在于它的上阙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对早春本应明媚的春色却作了不留痕迹的暗示。温和的天气、和煦的阳光,再加上并不笨重的春装,应该是祥和亮色。然而,李清照却以“寒意”和“残妆”埋下伏笔,让后面的思绪变化不至于突兀。

上阙中,已经好到极致的风光和气候,并没有消除词人的烦恼。相反,她依然心中充满惆怅。这也暗示,靖康之难带给她与千千万万百姓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家国的兴亡,已经是关系到所有百姓的命运,记忆是无法退去的。

正因为具备了这种信手拈来的暗示和铺垫,下阙的思想则无所顾忌地倾斜而出。女词人直抒胸臆,表达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她借酒浇愁,只是为了忘记故乡,只有在梦中,才能缓解这种愁苦。然而只要醒来之后,这种思绪不由又混乱起来。

在南宋时期,江南经过开发和移民,在经济上已经不亚于北方,所以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说。然而,故乡意味着世世代代的亲情,这并不是富裕与否可以衡量的,这是萦绕在万千游子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流离他乡,并非李清照和其它百姓自愿,而是因为迫不得已。为了不成为金人占领地下的亡国奴,为了文人的骨气和尊严,同时也为了恢复故土的信念,他们逃到了南方。然而,偏安的南宋君臣,却没有多少意愿去斗争。这首词,在思乡的背后,则是辛辣讽刺南宋的统治者,数典忘祖,不思进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