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引领世界的顶尖技术,支撑蜀汉经济的手工业和兵工业
由于群山环绕的特殊地理环境,对比起混战的中原和南方,益州就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再加上益州有一个爱民如子的州牧(刘璋),川蜀子民生活在这乱世桃源之中,可谓是不幸中之万幸。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刘备的入川而改变了,益州府库被哄抢一空、滥发货币薅尽百姓羊毛,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耗尽益州钱粮及精锐。刘备死后,饱受战争之苦而敢怒不敢言的各阶级人民终于爆发了,虽然很快的被蜀汉朝廷平定了,但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诸葛亮亲眼看着天府之国变成了如今的益州疲敝,很是痛心,于是决定休兵、养民。
期间,诸葛亮大力支持发展农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普通百姓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
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虽专制,却给了百姓以民主。
蜀汉得到稳定持续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仅凭蜀国一州之地的内部短期发展只可以解决温饱,若要为日后北伐中原做准备还远远不够。
所以不仅要发展内部,更要注重外贸。只要这样,蜀汉的经济、物资储备才跟得上。
在外贸交易上,自然是能出口的多余商品全部出口,以换取粮食、钱币、马匹等战略物资。
其中,蜀汉有两项独特的技术撑起了外贸经济、撑起了蜀汉的商业。
手工业:蜀锦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中,蜀锦算是为数不多的得到了官方支持的手工业。
中国四大名锦中要数蜀锦的历史最为悠久。
蜀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生产工艺,高级提花、精炼印染,织造方法数不胜数。西汉时,蜀锦已成独有之特色,但由于其数量稀少而名气不大。直到东汉时期,蜀锦的品种和花色开始丰富起来,不仅畅销全国,还通过丝路远销西域、欧洲,成为各国贵族眼中的佳品。
此时的诸葛亮更是进一步挖掘蜀锦的商业价值,诸葛亮不仅鼓励官办、商办和民办来进行蜀锦的生产,甚至还带头在自家府邸周围种桑八百株以作示范,号召益州百姓养殖桑树,养蚕作丝来为蜀锦生产提供原料。为此,诸葛亮还专门设置了锦官来进行集中管理。
商品成型之后却由于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而没有便利的交通。为此,诸葛亮特别下令组织人手对川陕边境的栈道进行疏通,并且还开通了到云南、贵州、广西的陆地交通。
随着交通的便利,蜀国对外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国内经济有了显著的提高。
兵工业:淬刀
据《太平御览》记载,造刀能手蒲元曾在斜谷造刀三千柄。他造的刀,劈装满铁珠的竹筒如截刍草,有神刀之美誉。后来蒲元也随诸葛亮参加了北伐战争。
蒲元是历史上极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姓名和事迹的工匠之一。
蒲元能有如此精湛的制刀技术主要依赖三点:蜀地发达的冶炼技术、前人留下的宝贵制刀技巧和经验、高超的热处理技术。
其中发达的冶炼技术是蒲元制刀的关键,也是支撑蜀汉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钢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钢兵器就已经闻名于世。西汉时期,工匠们再次升级,反复加热锻打以提高钢的质量,冶炼出了我们熟知的百炼钢。又由于百炼钢原材料的生产效率低,所以工匠们又研究出了炒钢技术,就是把生铁熔化后在炼炉中进行搅拌,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把生铁中的碳元素去掉,从而炼出精钢。
蒲元就特别精通这一炒钢技术。
制钢完成之后就是打造工序,打造阶段所要运用到的淬火技术至关重要。
淬火指的是把钢烧红敲打之后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反复几次使钢坚韧而有弹性(就像电视剧里那些打铁的一样)。这一工序看似容易却难度极大,不仅需要工匠们丰富的经验,而且对水质也有很大的要求。蒲元在斜谷铸刀时就曾派士兵特意到成都取锦江水。
无论是炒钢技术还是淬火技术,中国比欧洲领先至少千年以上,而蜀地的工匠更是这项技术中的佼佼者。
蜀锦美轮美奂、蜀刀削金断玉,有了这两项技术的支撑,才能令诸葛亮及其后继者数次北伐而仍能留有余力。
也是处于战争年代忙于打仗,若是在和平年代,以诸葛亮的头脑和意识,搞一场工业革命都说不定。
参考资料:
《三国志》《诸葛亮别传》《后汉书》......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如有更多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