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之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痴景痴行痴人痴何境?(第一课时)

【教学策略】《湖心亭看雪》是自读课文,写景叙事。篇幅短小,与中考课外文言链接相类。指导学生运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传授的“细读法”和“品读法”展开自读学习,培养学生的课外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拟二课时。

第一课时:细读,体验写“痴”景、记“痴”行;

第二课时:品读,深味做“痴”人、入“痴”境。

【开篇语】

· 贾平凹说:“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趣。”

·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 戏曲研究学者说:“若生在明清,只嫁一个他。”

· 他自制“兰雪茶”,上市就断货,茶商冒牌仿货,从此,茶叶市场零乱了;

· 他出炉《瘦马指南》,选美教父诞生,明朝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人人必备之手册;

· 他,爱美婢,爱鲜花,爱美食,爱骏马,爱华灯,爱古董……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个“痴人”,走近痴人张岱,跟他痴别样风景,走不寻常之路。

【自读导引

学生回忆检索,在《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学到哪些阅读古文的方法?

【重温方法

· 细读法:“细”至逐字逐句,即咬文嚼字。“细读”层次有二:一是细读字词,落实含义。通过比较辨析达成。二是细读文本,深度理解。通过“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追问达成。细读法主要针对内容理解而言。

· 品读法:即品出文本思想之深浅,品出文本境界高低,品出文本素材新旧,品出文本题材大小……品,即在于鉴定与判断。品,要注意以下角度:品景中情;品事中意;品人之境。品读法主要针对艺术鉴赏而言。

【落实“细读”】

学生活动一: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落实全文翻译!(时间:八分钟完成)

活动步骤:

1. 小声读课文第一遍,标识生字难词,扫清字词障碍;

2. 默读课文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能落实全文翻译;

3. 大声读课文第三遍,基本理解内容,实现流利朗诵。

学生活动二:生生互释疑,师生互释疑。

1. 字词;2. 翻译解惑

【落实“品读”】

学生活动三:品“景”中“情”

投影“景”: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思考:

1. 你从以上湖心亭雪景描写中,读出张岱怎样的内心世界?注意写景时间与选择物象。

2.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三个“与”字能否删去?

3. 张岱写湖心亭雪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运用了何种方法?

学生发言:

1. 第一句“俱绝”两字读出张岱的孤独;第二句则写出张岱的迷茫。两个班学生均提到了“迷茫”这词。

2. 肯定不能删去“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字,至于原因,不甚了了。

3.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写,运用了白描手法。

教师点拨:

1. 肯定学生对“俱绝”两字的发现,进一步启发学生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时间是“大雪三日”后,突出天气之“冷”;“是日更定”出发,突出时间之“晚”。在寒冷冬夜前往湖心亭看雪,人物的行为是不是可以用“特立独行”来评价?而这一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窥视出他内心的“大孤独”。尤其要注意,这里用一个“看”字,为什么不用“赏”字呢?看之浮浅,赏之入心。“看”雪肯定不如“赏”雪好。但张岱却偏用“看雪”,意味着天下之美景,于他而言,是否意味着再也难以入心,只作浮光掠影,只作匆匆看客而已。

2. 比较“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与“天、云、山、水,上下一白”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与”字的作用,即在于建立了“天、云、山、水”四者之间的联系。用数学的思维来看,有天与云、天与山、天与水相接,有云与山,云与水相接,还有山与水相接,这样之后,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如此点拨启示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天云山水难辨,天云山水一色,天云山水一体,与后句“上下一白”相组合后,形成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写出张岱内心的凄迷之感,这个世界的分界难以厘清。大自然以其神奇的一面,启迪着人物的内心,强化着人物的痛苦。张岱这个官五代,富五代的痛苦是什么呢?留待下一节课来探讨!

3. 学生对于第二句湖心亭雪景描写的情感分析提到了“迷茫”,我给予了肯定。但肯定是不够的,平行班孩子的理解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我采用了分句解析、板书提示法。提示他们通过物象的对比。为了让学生作判断、作体悟,我板书如下:

第一句: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第二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写出了景之阔大;第二句写出了景之渺小。前后有“大”与“小”的对比。我进一步启发,物象选择上有何区别?19班学生发现:一个是天地自然之景,一个是社会人文之景。这是非常棒的发现!只要有一个学生的发现,就会牵引出全班同学的思考。接下来的点拨顺理成章,学生懂得,人类所有的创造,在自然天地面前,微不足道。人置身于天地山水间,人之渺小不言而喻。有一个孩子估计看了参考书之类的,情不自禁地叫出一个词:“天人合一”。我肯定并进一步道:将人置身于自然天地,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之境里,再加一个人,莫若成其“天人合一”之境界。这样高远阔大的境界,非大孤独、大寂寞者不能抵达。如此,师生共同总结于第二句景中情:渺小、寂寞。

接下来,我们还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能否将其数量词提至前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大家明确: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放至后面,突出强调的效果更明显。我顺道提及“大爷我”这样的倒装,气势上必更傲然,气场也更足些。学生绝倒!

4. 对白描手法,我进行了知识链接,简单提示,这是绘画技法在文学中的运用,用简单质朴的语句勾勒景物,不用任何修饰,直接抵达其形神兼具的艺术效果。

【课堂余音】教师小结后留下一节课的探究方向,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该文的“事中意”与“人中境”,深入把握张岱的“痴”。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及课下注释,虽然知道学生基本不会课后落实,但还是提醒学生要去做。

【教学反思】

1. 自读课文,坚决落实前两文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大胆尝试构建其自学世界。事实上,翻译文段在17班徐海洋那里,基本得到顺利呈现。

2. 细读法与品读法,在第一课时中先后得到运用,设计中的呈现,纯粹是为了炫技创意。不必要的花梢,根本原因在于,我没有找到比“痴”字更有力更具概括性的中心词。我发现了“看雪”与“赏雪”的区别,我也发现了“湖心亭”之“心”字,我也关注到了教材后关于湖心亭的三副对联,但我还没有思考出关于“心”的教学设计,我对于张岱这一人物研究并不多,这妨碍了我的深度挖掘。但我清楚,我已渐近张岱之“心”。张载企望为天地立心;范文正公借岳阳楼,求古仁人之“心”;欧阳文忠公在滁州山水徜徉里“得之心”,张岱游湖之有亭作“心”,其看雪以至“看”无心?天地自然,惟其于无“心”处会意,于无“心”中见得。不然,陶公何以“悠然见南山”?许是下一回,我能想出比《痴景痴行痴人痴何境》再巧妙一点的教学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