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先导之声

原题:好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基于高新民的学术论文“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所引发的思考

近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的高新民教授撰写的《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发表,全文约3万余字。该文是高新民教授继2015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所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刊物,人文社科学者们都以能够在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为荣。笔者在多次研读高新民教授的新作后,获益匪浅,启发良多。有感于当前众多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困难重重,兹就以该文为“范例”,稍作一番抛砖引玉式的思考。

(一)

在国内,“自我”问题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很少能够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在一些人看来,“自我”是实实在在存在着,是不证自明的,或者误以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我们的灵魂和意识。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未必就是真知。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因而并不是真知。我们关于“自我”的认知也是如此。尽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经常会说“我”这个字,但是能够真正知“我”者却少之又少。近两年来,随着科学精神对哲学的渗透以及在跨学科和比较研究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自我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格同一性研究一跃而成了哲学和有关学科中最兴旺、最亮丽的风景。在国外,有关自我的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产生了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自我理论,比如新无我论、索引词无我论、碎片化自我论、叙事自我论、最低限度自我论以及珍珠串自我论,等等。

相较于西方,我们在“自我”问题的研究上落后很多,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国内的“自我”研究还是一块亟需开垦的处女地;尽管在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认识到了“自我”研究的价值,从而引进和翻译了国外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也产生了一些研究心得,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自我”问题并不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自我的失落”会使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得不到有力的解释;因为只要发生一定的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这个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作为决定者、施动者、调控者的主体。这种主体既可称作“自我”,又可称作“自主体”(agent),即专门负责行为的自我;反之,如果否认自我的存在或者否认自我具有跨时的绵延同一性,那么国家法律的设施就会因为找不到犯罪对象而形同虚设。

由此可见,自我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高新民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自我的‘困难问题’与模块自我论”一文正好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或者可以说,该文的发表一方面弥补了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将为国内学术圈尤其是哲学界注入新的血液,引发大家的争鸣与讨论。

所以,判断一篇论文的选题是否有价值,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去考察,即国外研究多而国内研究不足或不到位。在我看来,高新民教授的这篇文章完全符合这样的标准:选题新颖有价值。也许有人会说,你这种看法分明是“以西方为中心”,崇洋媚外。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近一百多年来,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超越西方的成果有几?我们有几个学者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当今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作为学者,如果没有国际视野,那么他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或者说,他的学术生命不会太长久。试想,如果你所研究的课题在国外早已被别人研究透了,那么你再去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

陈康先生曾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产生以后建设一种万有论至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诚然不必墨守一家言;化康德为‘剧场偶像’,反倒违背批判的精神。建设新的万有论并非原则上不可能;然而两个基本条件必先满足:即《纯粹理性批判》的了解和《纯粹理性批判》以前的万有论的了解。”陈康先生所说的治学原则同样适合于我们对“自我”的研究上,当然也适用于别的方面的研究。

学习或者研究一种理论,必须要有历史的维度和全球的视野。换言之,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学派或者某一哲学家的理论,必须对该理论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以期从中揭示出某种线索和发展轨迹。我们学习或者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并不是为了重复前人或重走前人走过的路,而是要吸取前人的优点,避免他们的覆辙。陈康先生认为,这才是有成功希望的正常方法。而在这个条件未具备之前,就想在西方哲学研究领域里作探索性的尝试,是不足取的。

通过研读高新民教授的新作(以下简称为“高文”),我们会发现,该文在一开始就指明了西方学者在自我研究中遭遇的困境,即“自我研究繁荣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自我的失落(fall)。”这也就是说,在西方学者看来,自我要么被看作是由“语言游戏所创造的幻觉”,要么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有待解释的怪物”。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是刹那生灭、不确定、间隔、异质的原子、分子之类,其内怎么可能出现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自我的持续终生的同一性怎么可能?”高新民教授把西方学者在研究自我问题的时候所遇到的困境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即他们“在这里碰到了像把钟表拆开却不能还原的小孩所面临的难题,即在用科学的方法把大脑打开进而看到了大脑的复杂多样的神经元之后便手足无措了”。可见,“高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在交代完相关的背景情况后,就直接指出西方学者在自我研究方面陷入了不可自拔到的“困境”。其后,“高文”并没有揪住这个问题不放,而是对当今西方自我研究的现状做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并且按照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把自我问题分为“困难问题”和“容易问题”。接下来,“高文”通过还原说明、叙事、语言分析、科学实证、认知研究等方式,着重分析了当今西方自我研究最具代表、最具影响的几种理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学者认为,人身上既没有同一不变的自我,也找不到作为其基础或居所的实在,存在的只是川流不息的原子和知觉。高新民认为,尽管这个结论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西方学者的这些努力和探讨“为我们的进一步探讨奉献了大量具有挑战性、前沿性、潜藏着学术生长意义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高文”在这里所提到的六种自我理论,其实在好多文章中做过专门的探讨,比如索引词自我理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哲学》2017年第6期;比如珍珠串自我理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研究》2017年第4期;比如叙事自我理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月刊》2019年第4期;比如最低限度自我理论,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9期,等等。据不完全统计,高新民教授在各类权威期刊,发表关于自我方面的文章,高达20多篇,此外,他还有“自我、人格、同一性”方面的两本专著即将问世,合计230余万字。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除了选题新颖有价值外,还需要有极强的问题意识的。而学术问题又不同于个人问题。严格来讲,学术问题是学术共同体问题,即在该研究领域内,所有研究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学术问题不同,个人问题是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而引起的,只要把相关背景知识补足了,那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学术史的梳理是一篇优秀论文得以产生的必要前提。所谓问题意识,不是凭空而来,从天而降,而是蕴含在学术史当中。我们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有一个尽量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价,既要看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也要看到它的优点和长处。既不应该一味地否定,也不应该一味地肯定。科学研究就是一个“爬梯子”的过程,如果你想要抵达“高峰”,就必须“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质言之,在你进行某一项研究前,你首先要知道前人在该领域里做了那些工作,走到了那一步。只有找到了前人所达到的“高度”,方可继续前进。否则,你所作的“努力”,要不是没有意义,要不就是原地踏步。

所以,优秀论文的第二个要素就是问题集中而有针对性,而问题的提出又是源自学术史的梳理。学术创新是一种继承性创新,而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天才式的创新。真正落实到写作过程来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体现在文献综述的环节,研究问题一定要来源于文献综述,一定不能来源于你自己的头脑中,也不能来源于外界,一定要在现有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位置,这是创新的继承性。

(三)

冯友兰先生尝言:“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态度表出之。……各种学术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因此,“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但是,这并不是中国哲学家之不能,而是中国哲学家之不为。不管是“不能”还是“不为”,事实上,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确是远逊于西方,这是不必讳言的。时至今日,逻辑学仍然不被中国学人所重视,相较于西方,他们认为,哲学活动离开了逻辑就会无所适从,在他们眼里,逻辑学是从事哲学研究者的必备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好比是登山杖。可见,想要作出与西方学者一争高低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学术论著,除了在观点方面有创新外,在论证说理方面也要做到充分、准确、严谨、严密。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高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论证的思路。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作者把自我问题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困难问题”和“容易问题”。而该文着重要解决诸如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第二部分指出,要想对这些问题做正本清源、切实有效的研究,必须从自我感而非从关于自我的预设出发。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此外,作者还对同一性的形而上学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即“事物的同一性是具体的即包含着丰富内容甚至矛盾属性的同一性。”“事物中既没有纯而又纯的同一性,也不存在纯而又纯的、没有一点相同性的差异性。”既然存在着特定意义的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因此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否认自我的绵延生命始终的具体的同一性,即必须承认同一性自我的本体论地位。第三部分,如果自我有真实的存在地位,那么接下来就必须进一步探讨,它究竟怎样存在,其存在方式是什么或以什么形式存在,有何性相、特点?“高文”认为,“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种超越已有本体论范畴的特殊的存在样式,可称作“最低限度”的实在,在人的深层心理本质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既与诸心理、身体样式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可看作是人身上客观存在的大量模块中的一种具有中心和统摄地位的特殊模块。第四部分,作者充分借鉴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起了一场关于本体论范畴的“概念革命”。第五部分,作者从关系维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澄清了自我的构成问题。

所以,优秀学术论文的第三个要素就是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我看来,“高文”完全具备这样的特点。从表面上,作者在之前自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自我理论,即模块自我论,但是,从根本看,这个结论不是作者的天才设想,而是科学逻辑推演的结果。

(四)

一、严格来讲,形而上学是西方学者的专利。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形而上学看作起源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一门学问。毫无疑问,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而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则采取了形而上学的方式,这构成了西方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自我问题就属于最为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对于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研究对象,很多人觉得无从下手,一般的做法都是停留在语词语义的分析上,或者以引经据典的方式重构历史上重要思想家对自我的相关论述,或者径直把自我问题看成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假问题。在这里,“高文”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高新民认为,对于自我的研究,除了要确认作为基础的大脑的存在之外,还要从自我感的现象学、认识论问题过渡到本体论问题,即着力解决这样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问题,即人身上是否客观存在着与人的自我感对应的自我,或自我是否有本体论地位?这自我是否像碎片化理论所说的那样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不具有跨时同一性?可见,“高文”没有直接研究“自我”是什么,而是通过考察人身上本有的“自我感”才推演和论证“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在该领域内,被称作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我们可以发现,“高文”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自我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富于真知灼见的见解,使自我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为人所认识。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全文,发现“高文”所引证的文献均为外文文献,而且都是新进发表的论著。可见,新材料的运用对于学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和认识,这是对扩展同一问题研究的锦上添花。

(五)

高新民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的学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著名哲学史家、莱布尼茨专家、翻译家陈修斋先生和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先生的指引下,高新民开始从事西方心身问题的研究。数十年来,尽管时移世易,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更换,但是高新民却始终坚守在这块在我国刚刚创建的心灵哲学的阵地上。截止目前,高新民已出版专著15部,译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成果总数达2000万字。此外,还有5部待出专著,3部待出译著,主编出版哲学类学术著作30多部。仅就从成果的数量而言,高新民教授在国内甚至在国外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的学者,即使现在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还坚持每天至少8个小时以上的治学习惯;不论是“逢年过节”,抑或是旅行度假,甚至是在火车上,他都随身携带书本,只要有“闲暇”就会开展他的哲学思考和论文写作。即使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高新民教授仍会利用业余时间记诵英语单词,他认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然,高新民的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可观,在质量上也是极具价值。比如,《现代西方心灵哲学》荣获第三届金岳霖学术奖;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等。

高新民教授不仅是一位高产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从1994年起,高新民教授先后援建三所希望小学,并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在大学里开展贫困助学活动。2006年,高新民教授和几位爱心人士共同创建“逸华教育基金”。据不完全统计,逸华教育基金在高新民的带领下,共募集善款700多万,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而高新民个人捐资就高达120多万。2019年,在高新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由于成果丰硕,成绩突出,受到了评审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为此,学校特奖励20万。在收到这笔奖金后,高新民没有犹豫,立刻全部捐献给校基金会,以用于推动华师哲学学术事业的快速发展。

(六)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陈康先生在翻译《巴门尼德斯篇》的时候说过,现在或者将来,我们中国人的研究作品如若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这决非原则上不可能的事,成否只在人为!),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昭著于全世界;否则不外乎往雅典去表现武艺,往斯巴达去表现悲剧,无人可与之竞争,因此也表现不出自己超过他人的特长来。”在我看了,“高文”达到了陈康先生所说的“使西方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的理想目标。这样的文章,即使放在西方学术圈,也是可以与之一争长短。“高文”选题新颖有价值,问题集中有针对性,论证过程科学严谨,所提结论铿锵有力,语言简明流畅,最为关键的是,他为国内学术研究树立了一个“榜样”和“样板”: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先导之声工作室出品

@先导

(0)

相关推荐

  • 百年来科学哲学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1920年罗素访华是科学哲学传入中国的分界点.至今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正好一百年.在百年的历史中,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到发展缓慢阶段到如今的繁荣兴盛阶段.由刚开始对科学 ...

  •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学哲学需要学习哲学史,这其实早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黑格尔也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既然大哲学家都这么说了,我们这么做当然就更不会有错了. 当然没有什 ...

  • 2008

    2008-2011 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 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报告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韩锺恩 [2011年11月27日下午14:30,西安音乐学院,在第九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音乐美学学 ...

  • 刘林海:刘家和先生学术研究的实践、特点及品格

    摘要 刘家和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家,他通古今,贯中西,思想穿透力强.他的学术研究生涯经历了从希腊史到印度史再到中国史的转变,在各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解决了传统经学研究的难题,开辟了古史研究的新路.他融中 ...

  • 职称论文的标准与特点

    职称论文是有其独特的标准和特点的,和其他的论文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把握好职称论文的特点,一方面可以增加论文的过稿率,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会很大程度的提高文章的质量,在最终评审的时候可以在众多的竞 ...

  • 职称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及格式模板

    职称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及格式模板 发表论文有一定标准格式,很多作者第一次发表论文,甚至发表过多篇论文依然对论文的格式不清楚.在此,我们通过此文对论文发表格式做个详细介绍.     发表的论文基本包含以 ...

  • 知识科普 | SCI论文的评价标准你知道吗?

    小燕子 说到SCI论文的评价标准,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影响因子.没错,影响因子确实是一个评价标准,这也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标准.但是,除了这个硬性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看一篇SCI论文是否合格 ...

  • 论文专区▏海道测量规范与IHO标准的比较研究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海道测量,就是为了保证航行安全而进行的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其目的是获取海底地貌.底质情况和航行障碍物等资料,为编绘航海图提供数据,以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 ...

  • 职称论文标准格式 职称论文写作指南

    职称论文标准格式 职称论文写作指南 在职称晋升过程中,职称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众所周知,报名中高级职称申报,是需要发表职称论文的.职称论文发表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固定格式的,不是随 ...

  • 评职论文查重标准参数

    评职论文查重标准参数是多少?论文查重标准取决于论文发表的刊物,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刊物对文章查重率的标准是不同的,不同级别职称的晋升要求中,查重标准也是不同的,职称级别越高,对查重的要求越严格,所以标准 ...

  • 复现是科学的唯一标准吗?论文可重复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

    导语 科学的可重复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一大特征,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及不断细化,其不可重复性的隐患不断加剧.针对该问题,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推出了<科学中的可再现性与可重复性> 报 ...

  • 标准的论文proposal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许多留学生会在写论文之前他们的老师都会要求先写proposal.提案通过后,才能开始撰写论文.没有写过proposal的学生自然会感到无助,下面将与学生分享撰写论文proposal的内容,因此请不要错 ...

  • 澳洲论文的重复率标准解读及降重方法

    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是国际学生最喜爱和最频繁的目的地.这些地区的学校普遍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各个行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如果你想在国外顺利毕业,拿到国外学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