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回家?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回家?
每逢年节假日,人们就开始大包小包,拎着回家。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离家需要理由,但回家,从来都不需要原因。
乡味,我们的来处
对中国人来说,什么事最重要?
当然是“吃”,民以食为天。
有个形容想念的成语很有意思,叫“牵肠挂肚”,把本该由脑袋和心来做的,交给了肚子。
如果你问一个人什么是乡愁,大抵他最先想起的就是家里的饭菜和家乡的美食。
食物能带来的慰藉,远超乎“填饱肚子”这么简单。
北京的烤鸭,哈尔滨的锅包肉,河南的胡辣汤,贵州的水城羊肉粉,四川人的回锅肉,广西的沙姜鸡,湖北荆门的八角雪枣,内蒙古的烤羊腿,青岛的鲅鱼饺子......
那些让人牵挂的味道有时无关乎食材的贵贱。
朴素如馅饼,平淡如米粥,让朱自清心上温暖的“小洋锅”白煮豆腐,让周作人想到“旧雨之感”的臭苋菜梗,都让人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当你蛰伏于人间烟火,当你为梦想负重前行,美食便是最好的安慰,驱散寒冬的疲惫。
千城千味,你却只惦念记忆深处的那一味,心中独属于家乡的味道恒久不变。
家乡有我们美好的回忆,家香是我们难忘的馋。就像生活,没有酸甜苦辣怎能活出滋味。
距离2020年收官还有两个多月,让我们再接再厉,将今年的成绩单填得再满一些。
期待我们,载着收获的甜,重返家乡。
乡音,我们的去处
乡音,是一个人咿呀学语的最初之音,也是一个人身上抹不去的故乡烙印。
无论你离开家乡多久,无论你离开家乡多远,无论你的普通话多么标准娴熟。
当那一句乡音突然在你耳边响起的时候,便化成了那抹浓浓的乡愁,久久不能消散。
或许在北京的写字楼、上海的金融街,我们可以说普通话、说英语,但一回到家看到家人说出方言,整个人都找到了一种家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我有时候在火车站、机场候车厅、餐厅,如果听到老家方言,耳朵像是装了雷达一样,会迅速地判断声音发出的位置,眼睛也会检索确认。
人在异乡,鲜少暴露自己的乡音,好像显得格格不入。
但如果在满是陌生的腔调里,听见熟悉的乡音,是一件让人惊喜而亲切的事,它在告诉这些异乡人:原来我们并不孤单,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们依然还有同行者。
北岛说:“母语是我唯一的行李。”
无论走得多远,当你知道,有人与你背着同样的行囊时,内心不再孤单,有了同伴。
在那么一瞬间的恍惚里,我们又能重拾勇气,面对城市的陌生,走向未知的未来。
乡情,我们出发和回家的理由
想起陈之藩教授的一篇散文《失根的兰花》,他在国外求学、打拼,常常砥砺自己“到处都可以为家”,而在一次赏花时候触景生情,文中说:
“我这时才恍然感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没有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那份对家乡的沉甸甸情感,是我们爱它的开始,亦是我们回来的理由。
对每个人来说,与其说是回家,不如说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因为那里仍然保留着,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那些爱与力量,在提醒着我们跨越山海,勿忘归家!
前段时间,20岁的康巴汉子丁真享受着闲余的时光,去小卖部买了两盒泡面时被摄像师抓拍了一个视频,随即红遍全国。
走红当天,就有很多网红、娱乐公司去找丁真,他们来到丁真所在的地方,纷纷追着要签下他,并且有选秀节目在邀约他。
大家还担心他要步上网红之路的时候,国家来了。
首先博物馆签约了五险一金安排上了,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稳定,并且还不参与其他的分成,让丁真成为家乡宣传的代言人,宣传片《丁真的世界》随即在网络上大火。
丁真也说:我想要为家乡做些事。
外面的世界很大,这是我的世界——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朋友,还有唱不完的情歌。
住在雪山脚下,推开门就能看见格聂雪山;热度比肩丁真的小马珍珠,是他用父亲最好的马换来的。
原本被冷落被忽视的草原、小城镇俨然成为有待开掘的宝藏,将在丁真以及越来越多人的反哺之下,越发精彩,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赛马王子”丁真一样留在家乡,更多的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打拼。
但中国人无法长久地离开家,中国人总是爱回家。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节日,给自己一个回家的时间。
就像一次次时光旅行,给自己一段留白的时间,暂时忘却外面世界的焦虑。
回望过去,找到前进的力量。然后,再出发。
家,是一种情感,一种思念,一种向往,更是每个中国人的起点与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