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揭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对语文事业的重视,激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情,形成了语言学各学科全面发展的态势,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学术最繁荣的时期。11月24日,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原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问鲁国尧和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共同为语言科学研究所揭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惠英同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科处、学科建设处、人事处、学报编辑部等单位负责人及文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并见证了揭牌仪式。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教授代表学校对语言科学研究所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他认为,近年来,简帛碑文等出土文献资料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二重证据”的比较,为文字、词汇训诂、音韵、语法等领域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和启发;音韵学与古文字的结合,拓展了新的广阔空间;各地方言的各类语料,保留更多汉字变体,透露特殊乡音,推动了俗文字学、方俗词语、古代方音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乔全生教授及其团队的加盟使得陕西师范大学汉语方言研究的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陕西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必定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党怀兴希望该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在秦晋方言的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语言安全方面积极探索,在语言学后继人才的培养方面多下功夫,期待语言科学研究所能培养出一批标志性的人才,发表更多标志性学术成果。
中国学者在借鉴吸收国际前沿理论的同时,也在语言理论的自主创新方面迈出更多步伐。近年来,语言文字研究乘着国家发展的东风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诸多领域与国际前沿同步推进。汉语方言音韵学界逐渐形成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学者以此来离析方言音系中由语言接触造成的文白异读等语音历史层次,将相关个案成果提升为一种历史层次分析法,目前已经成为汉语方言语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研究范式。为了加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将陕西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的研究重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新科教授对语言科学研究所提出了“六个一”的希望:即成立一个新机构、搭建一个新平台、形成一个新团队、产出一批大成果、树立一个好榜样、打造一个新品牌。其他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该研究所今后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希望语言科学研究所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陕西地域特色,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陕西师范大学语言学科特别是方言研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学科”。
汉语方言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汉语的活化石。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古代汉语的许多元素此长彼消,不可避免地分别保留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方言中。共时差异与历时顺序交错影响,方言成分混杂于汉语各个语言要素中,需要通过文献方言学的“考古”发掘,才能窥见端倪。语言方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大规模展开后,各地在更加统一规范的框架下展开调查,并对语言方言进行数码化典藏,语言方言调查迎来了新成果的高峰。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乔全生教授从事晋语语音研究三十五年,“横向百余县,纵向一千年”的研究模式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反映了汉语方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传统音韵学研究对地域空间的方言差异重视不够,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既要注重书面历史文献材料,又要重视活态方言材料,这是建立汉语语音史、方言语音史的最佳方法。而晋语这一语言演化的活化石,保存了较多古代不同时期的、官话中已经消亡的语音特点,对汉语语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针对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与方言史之间的关系,乔全生认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最佳方法。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同时要结合汉语方言事实来印证,一方面需要对汉语方言进行平面细致的调查和描写,另一方面需要在调查描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开展研究工作。乔全生表示,语言科学研究所一定会把大家的肯定当作今后工作的最大鞭策和鼓励,把大家的期待当作今后奋斗的最大目标和方向,团结一致,勇于创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