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崩溃:三世纪危机(上)
公元235年,中国正处于三国鼎立时期,而欧洲此时也出现了重大变乱,罗马皇帝亚历山大 赛维鲁被叛乱的罗马军队所杀,从而引发了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在此次危机中,由于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崩溃,导致罗马帝国内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的血腥的改变。
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来源于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结构性矛盾。首先,罗马帝国的农业工具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工具的复杂化,对于农业工具的使用就需要进行学习,而学习需要兴趣。奴隶由于没有私人财产,对于学习新工具毫无兴趣。公元一世纪的农学家 科路拉美在《论农业》中写道,我们把农业交给最不适宜的人去做,奴隶们将土地耕种地很恶劣,他们毫不关心撒到土地中的种子会不会丰收,他们会将一些种子私自收藏起来,或者漫不经心地打谷子导致谷子大量浪费。这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先进的生产工具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例子。
其次就是罗马帝国内部问题,罗马贵族的娱乐开支越来越大,对本就脆弱的经济结构造成了重大压力。罗马帝国为了征税,规定每个城市必须足额交税。政府还减少钱币中贵金属的含量来大量增发货币,劣质货币的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足值的旧货币则被很多富商当成财富大量收藏,更减少货币流动性。罗马帝国的税收也随着竭泽而渔的经济政策而日渐减少。同时,罗马的奴隶大部分都是战争中败给罗马帝国的异族士兵,随着罗马帝国征战扩张的结束,以及奴隶生产力的下降,奴隶的需求提升导致奴隶价格升高。然而奴隶生产结构已经不再稳定,所以奴隶价格升高也只能导致财富流向奴隶贩子,罗马帝国的总体生产力并未提升。
随着经济的崩溃,罗马帝国也迎来了政治的崩溃。公元235年(中国三国时期),罗马帝国皇帝 亚历山大 赛维鲁在军队哗变中被杀。开启了漫长的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公元260年,罗马帝国远日耳曼行省总督波斯图穆斯宣布独立,成立高卢帝国。公元267年,罗马帝国在中东的将军 奥迪纳图斯遇刺身亡,其妻子芝诺比阿篡夺了军队控制权,导致罗马帝国在中东的领土独立。罗马帝国分裂了。
同时,罗马帝国正统皇帝在235年到284年有26个,只有一名皇帝是病死的,其余25个都因为军事原因被杀,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足两年。这些皇帝的生平基本上就是,继位,然后阵亡或者被政变杀死,生平好像流水账一样。然而在这些流水账皇帝中,也有几个值得一提的皇帝。
首先是德西乌斯(249-251年在位)他是第一个集中迫害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也是第一个被蛮族杀死的罗马皇帝。德西乌斯就是一个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是一名骄傲自大且缺乏教育的将领。他认为罗马帝国的危机完全来自于基督教徒。所以消灭基督教徒才能拯救罗马帝国。250年一月,德西乌斯在处决了罗马基督教教宗法比盎之后,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挨家挨户搜查基督教徒,并且所有人要想证明自己不是基督教徒,就需要在他自己的半身像前献上一炷香,之后这个人会得到一封证明书,如果基督教徒不愿意下拜,就会被抓捕处决。这导致了基督教神学家对如何展现教徒对上帝的信仰一问题产生了争论,为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德西乌斯迫害基督教徒并没有达成消灭基督教徒的目标,反而使基督教更强大。
251年6月,德西乌斯和其子 赫伦尼乌斯以及罗马将军 加卢斯率兵前往多瑙河南部阻击入侵的哥特人(野蛮人)。251年7月或者8月,德西乌斯在阿伯里图斯遭遇“斯基泰人”(实际上就是哥特人)哥特国王 尼瓦将哥特人部队分成三部分,其一部分埋伏于一滩沼泽之后。德西乌斯率领军队击破了哥特人的先头阵地,但是追击的罗马重步兵陷入了沼泽之中进退两难,随即遭到哥特伏兵屠杀,而德西乌斯和其子赫伦尼乌斯也在沼泽中被杀。加卢斯逃回罗马,并继承罗马皇帝位。然而加卢斯很快因为和哥特人议和而被叛军所杀,在位仅一年。
其次是“打败了哥特人(Gothicus)”的克劳狄二世(268年-270年在位)。从他的称号“打败了哥特人”就能看出他这辈子最大的功绩,他也可能是西方情人节的推动者。克劳狄二世是“伊利里亚诸皇帝”的第一位皇帝。公元267年,哥特人联盟的一支在黑海南岸大肆劫掠,他们还试图攻击拜占庭。历史对于这场重要战役记载得十分简略,哥特人军队坐着船在萨洛尼卡登陆,随后一路劫掠至纳伊苏斯,而罗马军队从北方进入战场。战斗可能发生在269年。这是一场极其血腥的战斗,哥特人被罗马军队引入包围圈而被围歼。其余的残兵跑到了附近的山上困守。克劳狄二世将山包围,哥特人军中发生了瘟疫,大量哥特人死亡。随后哥特人突围成功,但是随后就被罗马士兵追上,全部俘获。然而克劳狄二世随后也染上了瘟疫,在270年病死。克劳狄二世也是在三世纪危机中唯一一名死于自然原因的皇帝。克劳狄二世死后,罗马元老院将其封神。克劳狄二世打败了哥特人的入侵,罗马帝国低沉的士气得到了振奋,这为罗马帝国走出三世纪危机奠定了军事基础。
克劳狄二世和情人节也有不解之缘,克劳狄二世为了征兵,下令所有罗马单身男性入伍,没结婚的暂时不准结婚。但是一名名为瓦伦泰(Valentine)的基督教神父不顾禁令,秘密替人证婚。神父后在公元269年2月14日被绞死。为了纪念瓦伦泰神父才有了情人节。然而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在269年前后的史书中并未有类似记载。记载最早出现于13世纪的《黄金传说》中。
第三位也是罗马的中兴重要人物,奥勒良(270-275年在位)。奥勒良是一名军人出身的皇帝,他出身低贱,年轻时候和底层人民接触让他理解了民生的问题。270年克劳狄二世病死后,克劳狄二世的弟弟 昆提卢斯继位,但是罗马军队不承认这位无能的君主,所有拥立时任骑兵司令的奥勒良为皇帝。罗马元老院在军队的威胁下只能承认奥勒良的帝位。而昆提卢斯则自杀身亡。
奥勒良当上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币制,由于罗马帝国的铸币混乱,铸币厂的官员经常制造掺杂其他金属的钱币,进行贪污。奥勒良立即弹劾并罢免了贪污官员。奥勒良的行动造成元老院的议员们没有了贪污渠道,于是元老院秘密支持铸币工匠罢工。奥勒良是一名得到军队支持的皇帝,于是罗马军队立即血腥地镇压了这场暴动,元老院也被军队控制。奥勒良立即主持铸造足值的金币和奥古斯都时代的银币。从此罗马进入了以银为主的银本位制度。奥勒良在改革币制,稳定经济之后,在271年宣布为罗马城建造新的城墙,即奥勒良城墙。凯撒时期,罗马作为帝国核心,没有敌军的压力,于是凯撒下令拆除了罗马城墙。然而到了公元三世纪,罗马也受到蛮族侵扰的威胁,由此在6年后建成了奥勒良城墙。奥勒良城墙就是今天罗马城的城墙。
奥勒良稳定了内政后,就开始对外征战,罗马帝国早已分裂成三部分,于是奥勒良先从东部着手。奥勒良先和哥特人谈判,由于罗马无法维持漫长的边境线的防御,于是奥勒良和哥特人划多瑙河为界,将达其亚行省的一半放弃,以多瑙河为防御依托,派驻两个兵团防卫哥特人。稳住了哥特人之后,奥勒良继续向东征讨芝诺比阿的帕尔米拉王国。
271年,奥勒良大军压境,奥勒良念及芝诺比阿是罗马将领的妻子,于是写书以荣华富贵劝女王投降。然而芝诺比阿非常自大,其回信中写道
东方女王奇诺比亚,致书奥勒良皇帝: 至今无人能如阁下一般,向本人做出此等命令。若阁下身为战士,应知该等事务非由书信往返,而需借由沙场决定。阁下劝说本人于开战前投降,仿佛不知宁失性命而不愿污损名誉之克丽奥帕特拉的往事一般。本人已获波斯援军,近期即将到达。阿拉伯人与亚美尼亚人亦愿与本人结盟,叙利亚沙漠中之贝都因人,想必正令罗马军心烦不已。阁下尚需何等情报?当知东南北三地援军正赴此地而来。
于是奥勒良只能开战,芝诺比阿率领波斯重骑兵在安提阿郊外开战。罗马主力是轻骑兵,所以奥勒良让先头部队假装害怕而掉头逃跑,将波斯重骑兵吸引到北边的河流地带,然后,奥勒良带领其余轻骑兵从左右杀出,重骑兵由于盔甲沉重,转向不便,于是被歼灭了大约三分之二。芝诺比阿只能收缩战线后撤,在南边约二百公里的艾梅沙重新聚集残兵列阵。此次芝诺比阿依旧用重骑兵列阵冲击罗马军阵,然而奥勒良精通战术。他让士兵分成两队,面对重骑兵冲击决不能动,一队拿大木棒,一队使用罗马短剑和盾牌。两队士兵交替列阵。重骑兵冲击第一排士兵的时候,第二排用大木棒的士兵就重击马的关节,导致马腿骨折。将骑士掀翻,之后第三排的罗马士兵用短剑杀死落马的骑士。芝诺比阿大败,连她的儿子都在战斗中死亡。芝诺比阿穿越沙漠返回首都帕尔米拉坚守不出,妄图困死在沙漠中的罗马军队。
然而奥勒良统一罗马帝国的目标不可改变。于是奥勒良调集了东方行省的全部资源作为军需,坚持围城。帕尔米拉在长达1年半的围城战中最终耗尽了所有补给,芝诺比阿女王想逃往波斯,但是最后被罗马军队俘获。奥勒良在进入罗马城的时候用黄金锁链在马后拖着芝诺比阿入城。奥勒良也获得了“东方重建者的称号”。
273年,奥勒良收复东方土地后不久,就带着一部分军队前往西方,准备收复高卢。高卢皇帝 泰特斯库里一世出身元老院名门,他一直希望回归罗马帝国。当年秋天,奥勒良和泰特斯库里一世在决战前夜密谈一整夜,第二天早晨,泰特斯库里一世走出帐篷,宣布自己投降。于是奥勒良未费一兵一卒收复了高卢,再次统一了罗马帝国。奥勒良声威大震,元老院授予奥勒良“世界重建者”称号,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
275年,奥勒良经过两年的修整再次出发,前往小亚细亚,打算征服波斯萨珊王朝。然而在4月,大军行至色雷斯,奥勒良的贴身秘书艾洛斯由于一些错误遭到了皇帝的严厉责备。艾洛斯害怕自己被皇帝处死,于是铤而走险,伪造了皇帝的手谕,说皇帝准备处死几名军官。艾洛斯将伪造的手谕给这几名军官看,并且怂恿他们刺杀奥勒良。这几名军官随后进入奥勒良的帐篷将其杀死。事发后,这几名军官发现真相,全部自杀身亡。伟大的罗马皇帝奥勒良就这样死在了小人之手。然而奥勒良在身前重建了罗马帝国,改革了经济制度,为罗马帝国的再次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