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为道”
编者按:
这一篇似乎还要深一些,读懂好像很难。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很多烦恼,也都知道“放下”有多难,有几个真的“放下”?知道为什么难吗?呵呵。
“不笑不足以为道”
近日听《楞严经》和《坛经》,有些浅薄的认识。
语言是祖先创造的,对于现在的使用者来说是一种遗迹。
语言中充满了用于比较的词汇,因为认识世界就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在比较中,世界逐渐清晰,高低远近,各种功能展现出来。而使用者的地位也随着眼界而起伏左右,在这些认识面前,各种人群产生了。
佛陀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身份前,先认可并使用了对身份的认知,这种认知是由对物质的分别开始的,符合人对物质的感知和需要。尤其是需要,对物质的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同感。于是当人们在认知构建的世界中,实现对物质的支配时,烦恼产生了。
贫富差距,喜怒哀乐,都是烦恼的表现。认知越深刻,反差就越大,烦恼就越重。
佛陀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不要有分别心,而寻找没有分别心的路径就是觉悟。人们通过分别认识了世界,世界却不因分别而有所改变;既然世界不会因分别而改变,那么人们留着分别还有何用呢?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就无分别之心。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裘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耻”,这就是没有分别心的表现。但是要明白,这种无分别心是站在心中有大道的基础之上的,是认可了儒家思想的结果。只在家中坐,心中无道,也是不能抵御认知上的分别的。
自然界中的平衡是一个过程,而瞬间都是不平衡的。有谁面对自然界时会心生烦恼呢?最多是苦恼罢了。
人生下来就是一个入世的过程,慢慢地长大,随着知识的增多,烦恼同时增长。这是两个过程,一个是身体长大了,一个是认知增加了。人们怀念童年时代的美好,全然不知失去了什么。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改变认知,否则和人生的幸福没有关系。
烦恼源于认知,认知源于聪慧,聪慧以便利为轴,便利易于入歧途。
就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结尾:“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作者:韦朝晖
◆韦朝晖:概念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