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没有人比我更能掌握时间,“高效偷懒”是天才行为

如果你打开文章就想学习到“高效偷懒”的技巧,请跳过前文,直接下拉到底看技巧。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可以高效偷懒他是怎样习得这种思维和方式的,就请认真看看这些故事,或许会有所启发。也许等你懂了,就会发现所谓技巧你并不需要。
我们都知道,康德是个守时的人,他对时间安排的精妙与准确,甚至对他所居住的小镇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正面影响。
依照惯例,康德每天都要拜访老朋友格瑞,通常他下午三点动身。到朋友家时,格瑞正躺在躺椅上睡觉。康德就会坐在一旁继续思考他的哲学问题,慢慢地康德也会进入梦乡。
然后过一会,他们共同的朋友银行家拉夫曼准时到来,他也和康德一样,来了也不打搅朋友就坐在火炉边打盹。到了先前约定的时间,仆人莫特白就进来叫醒他们三人。
于是一场热烈的交谈就开始了。到了晚上七点,三人的高谈聚会准时结束,大家就各自回家。
如果与康德同时代并居住在那个小镇上,那么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街上的居民说:“不可能到七点了,康德教授还没从我家窗口走过啊。”
康德晚年,每一天的日程安排更为刻板。
他的一位朋友曾经做过这样的记录:“无论春夏秋冬他每天早晨都五点起床。因为仆人会在四点三刻准时前来叫醒他,直到主人完全醒来穿衣起床后才离去。有时,康德睡意正浓,就请求仆人再让他睡一觉。但仆人严格遵守康德事先的命令,从不让步,直到康德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
起床后的康德,吃过早饭后就进入书房学习,到了早上8点就去附近的大学上课,生活过得机械而准时。一般到了下午,康德会跟朋友们一起吃个饭,这个时候康德会把用餐时间安排得比较长。
晚上十点,康德会准时上床休息。
当时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传记作家这样写道:“经过多年的时间掌控训练,康德特别擅长轻巧快速地钻进被窝——他轻盈地钻进自己的被窝,左右扭动,把自己像茧子一样完全裹好后,便等待着睡意来临。”
除去机械而精准地安排时间之外,康德还给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定制了一系列自我约束。
在执行这些自我约束之前,他也会就这些约束条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作进行严格论证——早餐只喝两杯茶,只吸一袋烟,而晚餐时面包要全抹上。这样就能保证自己一天的营养和头脑的清醒程度。
此外,在繁复的学术研究与精深复杂的哲学思考过程中,为了保证让自己有时间得到休息,比如活动身体,转动僵硬的颈椎,康德严格管理自己的生活环境,他的书房和卧室布置得井井有条。
剪子、小刀、烟斗、书籍通常都摆放在离他书桌比较远的位置——这样,当他伏案写作很久需要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必须起身走路,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处于运动状态。
康德终生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一八〇四年,终年八十岁的他在哥尼斯堡辞世,而他的最后一句话,则是:“好!”
当今天的人们来回顾康德的一生时,很多人都觉得,康德这样的生活实在不值得模仿。
他这种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式样的生活太过呆板,太过准时,也太不合潮流了,对人来说也太过苛刻。
自然,康德这种略微乖僻的生活方式对许多人来说,当然如此,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却是极大的启示——掌握时间,而不是被时间化解。
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终极自由,让自己的生活工作更有效率更高效,就应该学会把一天中有限的时间,分秒必争地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产生最大化收益。
一如康德守时准时,每分每秒都放在了让自己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事情上一样。
康德的一生并不耀眼,但他却为人类哲学史做出了最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当他在哲学、逻辑思维领域发言后,后来者已不能像他那样在同一领域和高度,进行更有价值的哲学思辨了。康德的思想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正以完美、无与伦比的形式照耀着哲学世界的今天,乃至未来。
回到我们前文提过要给大家的“高效率偷懒”技巧,总结起来就是这七点:
  • 1. 积极主动
  • 2. 以终为始
  • 3. 要事第一
  • 4. 双赢思维
  • 5. 知彼知己
  • 6. 综合综效
  • 7. 保持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