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有前景,但入局之前请做好准备以面对这6大尴尬(深度)

编者:万仁涛。本文采用了栾文敬、华若昕、陈静、刘慧、李砚忠、牛顺娇等专家学者的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全文约约6500字,建议收藏阅读。图片为作者拍摄,图文无关

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为社区内自理、半自理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咨询等日间服务的养老服务设施。

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在我国得到较大的关注和发展,相对于其他的养老模式,其具有一定优势,但因发展时间不长,经营经验不足,故在其经营过程中难免面临着6大“名不符实”的困境。企业要想入局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就必须对这6大困境做好充足准备。为此,我们也提出7个发展建议,以下为具体内容:

-尴尬1-

运营资金不足,且多为一次性投入

资金是一切经营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资金的缺乏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间照料中心相关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限制了其自身发展。

当前,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领域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少。大多数日间照料中心的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大多为民政部门等投资建设。鉴于国内多数地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康复、娱乐和文化教育等设备的购置资金不足,缺乏多方合作资源。

另外,大部分老年人的退休金较低,负担不起高昂的有偿服务。如此一来,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无偿服务往往多于有偿服务,最终因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维持日常运营。反过来,由于盈利空间小,日间照料中心难以进一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甚至会导致原有服务质量整体下降。

当前,国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获得资金支持、日间照料中心床位的有偿收费、企业投资、上门服务的费用及极少部分的老年人手工艺品的义卖所得等。

但是,政府购买服务周期一般为1年,项目结束则资金链断裂,而且政府项目能否中标也存在不确定性;日间照料中心的床位尽管可以有偿收费,但因场地、人员所限,床位较少(10张以下),且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能力及其公益服务的属性使得其床位费收入极低;企业投资方面,由于缺乏社区养老的社会大环境支持,真正投资者和投资金额微乎其微,老年人义卖所得收入更是杯水车薪。

图:河南厚朴养老集团经营的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尴尬2-

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

一是服务内容缺乏创新。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尤其是文娱活动缺乏创新。导致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服务的使用频率不高,更倾向于扎堆闲聊聊天室等布局对老人意义不大;日间照料中心举行的节假日活动,由于工作人员人数较少、组织能力有限,活动形式单一,导致老年人参与积极性不高,往往领取礼品后马上离开。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内容单调,难以引起老年人的兴趣,工作人员从自身视角出发没有充分注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以至于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是社区服务形式化。

很多社区老年人服务是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区服务过程过于注重“业绩和成果”以应对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检查。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其服务的开展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满足各项服务指标,才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

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使用频率低,老人偶尔会过来休息几个小时,而且日间照料中心也非24小时开放,下班后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值班,=床位用处并不大。”工作人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许多设施和活动只追求可观性,组织活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拍摄照片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放在撰写工作汇报。为了形式主义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违背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的初衷。过于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使工作过程更加被动,难以按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

-尴尬3-

硬件设施不完善,老年人活动范围受限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日间照料中心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往往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第一,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大部分由街道协调相关社区所在单位提供,每个社区所能提供的场地面积大小和位置都不同,有的场地不在一楼,老年人出入非常不方便。第二,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活动需求,活动场地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性、灵活性、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第三,休闲娱乐设施较为单一,最常见的为电视机、棋牌、乒乓球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多样化需求。第四,活动场所有限,有些日间照料中心存在“一室多用”的现象。

-尴尬4-

日常管理僵化,工作效率低下

我们走访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发现,一些社会运营管理方对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较僵硬和松懈,效率低下,各个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无法形成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和处罚;对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护理员也未要求提供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未对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必备相关工作经验有明确规定,条件较宽松。管理只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

某日间照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吐槽”:中心主任基本上不管日间照料中心的,这边都是我一个人负责,幸好还有一名工作人员,我们两个在这边,平时她那边基本上也从不安排开会,每个日间照料中基本上是自己开会,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像我们这边就是有事了就跟她请示汇报,不过日间照料中心除了用钱的事情给她说,其他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做,也不想给她添麻烦,因为她这边主要的工作就是项目,招投标什么的,机构的项目特别多,基本上她也没时间到各个目间照料中来管理。

管理之松懈,可见一斑。

-尴尬5-

从业人员不稳定,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因服务对象大多数是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失去部分自理能力和没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其劳动强度大且机械重复,较为枯燥。但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调研发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年龄偏大的女性为主,她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这类工作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往往只能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方面的服务,并不能满足老人心理疏导、健康体检等方面的要求。另外,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够健全和完善。

另外,很多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以后,通过张贴通知等各种宣传方式招募志愿者,但招募到的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所提供的服务也仅仅是维持现场秩序以及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等。因此,缺乏专职、兼职工作人员是目前很多日间照料中心面临的普遍难题。

-尴尬6-

宣传工作不到位,老人“不买账”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作为一种新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人们从认识到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对社区养老机构的目的认识并不全面,再加上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没有让每一个居民形成清楚的认知,致使小区内的居民对新的社会组织有强烈的陌生感,参加社会组织的活动难免会有抵触心理,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认识浮于表面。

一些老年人有自己的休闲场所,认为参加组织的活动太过拘束,缺乏融入感;此外,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性质和服务对象认识不清,尤其是拆迁迁移的社区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性质并不知晓,担心自己承担不了高额的活动经费。

许多本地老年人被问及为什么不去日间照料中心活动时回答:“居委会和一些家属才去参加日间照料中心举行的活动,我们没有去过,去参加那些活动也不习惯。”还有一些担心收费的老人表示:“我们不用去日间照料中心活动,自己空闲的时候出来坐坐挺好的,就我们也不像企业退休职工有很多退休金,就靠国家补助的退休金哪能消费的起,我自己有女儿,她下班后会照顾我”。

虽然日间照料中心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但调研过程发现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尤其是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大量居民向城镇聚集,养老资源的使用情况显得愈加重要。一些年龄偏大、性格内向和拆迁的老年人对日间照料中心的认识缺乏,难以接受这一新事物,造成了服务对象相对狭隘。

服务对象数量上的不乐观的和宣传工作的选择、实施具有很大的关联。社区人员往往选择一些传单、海报、和微信群类的宣传方式,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实际宣传效果十分有限,老年人大多并不关注,没有实现很好的宣传效果。日间照料中心的前期宣传不到位无法起到辐射更多老年人的作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习惯宅在家中无法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造成社区活动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新品发售,内容详实、数量有限、优惠很大,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对日间照料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确保运营资金来源稳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保障是基础。很多日间照料中心之所以“空转”乃至关门歇业,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运营资金的匮乏。在政府部门一次性投入资金以后,由于没有后续资金支持,很多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维护费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应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其运营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其财政收入水平及本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投入适当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诸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其次,统筹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了使“空转”或歇业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继续运营下去,除了政府层面的经费支持,还可拓宽慈善捐助面、引入企业投资,加大与基金会合作的力度等,从而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化。通过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增进群众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推动更多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要及时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定期公开捐赠信息、收支情况等,使捐赠者乐意捐款,也可充分利用慈善协会等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向社区养老中心捐款。

再次,优化发展服务平台。在“小政府,大市场”的背景下,可适当鼓励相关企业将日间照料服务设计成符合生态养老的产品,打造生态养老新业态。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批集生态休闲、康复保健、健身养生、文化娱乐、医养于一体的日间照料中心,开发一些低收费的服务项目,如可通过每月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次数的理发、法律咨询、清洗衣物等无偿服务,进而推出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激光理疗等低偿服务。如此一来,既可以获得运营资金,又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二)规范管理和运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中国的日间照料中心还处于探索运营阶段,规范其管理和运营可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要规范和简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审批流程,提高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日间照料中心的地位、职责、运作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等,建立健全老年人入住日间照料中心标准、工作人员服务标准及与老年人家属协议制度。

二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为了更好地管理入住的老年人,避免“甩老”等问题的出现,可制定一套完备的老年人养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养老意愿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优先选择最需要日间照料的老年人入住日间照料中心。

三是扩大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适度扩展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等,提供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各服务主体应明确自身服务内容,相互配合打“组合拳”,最大化利用社区的养老资源。

此外,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如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三)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学习优秀社区经验

有些老年人去过几次日间照料中心以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去了,因为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和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尤其是娱乐设施相对单一。日间照料中心应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如注意及时维护和保养烟雾探测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前提下,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文体娱乐设施,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应急服务。在服务项目和种类方面,可以增加接送服务等。

另外,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在各活动场所配备相关安全设施和应急呼叫装置,确保老年人在紧急状态下能及时寻求帮助。为了改善养老环境,社区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应当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推动老年人居家设施改造,如在公共活动用房设置无障碍电梯等。

不同的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不同,运营状态也有所差异。运营模式往往从根本上影响着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状况。调查发现,引进专业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可以解决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引进企业可以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运营模式可以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医疗应急保障。为了带动本地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良性发展,可以在社区间定期组织日间照料中心管理经验分享会,及时推广先进的运营经验。比如,有的社区为每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帮助老年人学习测量血压、血糖,有的社区为半失能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上门服务等,这些都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经验。

(四)扩展服务对象,提高服务质量

设置日间照料中心的初衷,是为老人及半失能老人提供日间餐食供应、个人照顾及交通接送等服务,以缓解个体家庭的养老负担,实现老年人白天托管、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目的。我们了解到,目前很多地方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床位供给大多在5~20个,难以满足更多半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可以尝试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如调用社区邻近养老机构的床位,解决床位供给不足的问题。

另外,在养老服务方面,日间照料中心往往缺少较为专业的护理等服务,其功能定位也只限于午餐供应和简单的看护等。基于此,可建立护理等级分类制度,在老年人入住日间照料中心以后,针对不同的护理级别,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并将服务种类细化,增设健康检查、助浴、定期联络、身体机能训练、咨询援助和家庭护理人员培训等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五)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培训

日间照料中心优质服务的提供,有赖于大量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因此,可通过市场化招聘等方式,广揽社会人才,并通过工资福利等激励措施巩固日间照料中心的人才队伍。同时,可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还须积极发挥文化能人和文化志愿者的作用,采用“社工+志愿者”方式,协同开展志愿服务。如可整合辖区内义工及志愿者资源,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与日间照料中心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交流和其他各项文体活动,也可将享受过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老年群体吸纳到志愿者队伍当中,鼓励开展老年人之间的自我式管理和自助式管理。总之,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是实现日间照料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加强医养结合力度,提高医疗水平

日间照料中心可学习医养结合的成功管理案例,推动医养结合,以实现集养老、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日间照料中心可以和公立医院或其他相关医疗机构等签订合作协议,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定期坐诊,制定“碰头会”轮流值班工作制,或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看诊服务。

此外,为每一位入住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对老年人的日常健康管理计划与预约就医、急诊特护等医疗信息的无缝对接;定期为老年人做日常体检,逐步建立信息化健康服务与管理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的“一站式”服务,开展健康教育、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与日间照料中心有合作的医疗机构,可设立“老年人就诊服务处”,开通快速便捷的双向绿色通道,以便于日间照料中心及时将治疗期需要住院、康复期需要护理、稳定期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七)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模式

从国内外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来看,小规模、低水平的养老机构发展并不理想,各地正在探索建立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养老机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也适用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整合,打造统一名称、统一品牌、统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网络,通过连锁化经营,实现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打造集休闲娱乐、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等一体的集约化服务套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