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发表(六):“若雨萧萧,则泪欲潸潸” (《语文报·高二版》(四川版)第1017期)

“若雨萧萧,则泪欲潸潸”

李清照《声声慢》道:“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两句写孤独无依,苦日难熬;后两句既写自然界的雨,又写人内心的雨——止不住的泪滴。钱钟书先生说:“天下雨而人下泪,两者现成连类,不费功夫。”李清照在这里顺手拈来,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泪眼婆娑。这种以雨衬泪写悲情的手法,中国古诗词中常用,西方文学家也相当注意。西方浪漫主义者就认为,“外景”应当与“内景”相贯通,心境应当与天气相对应,“若雨萧萧,则泪欲潸潸”。李清照的这两句诗,很好的让自己的“泪滴”与“雨滴”同时滴落,把读者带入挥之不去的忧伤情境中。
“以雨滴衬泪滴”的手法,中国古诗词中常有。如《太平广记·徐月英》中有诗云:“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里的“窗儿”即李清照词中所说的“守着窗儿”的“窗儿”,只不过李清照只说“梧桐”“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只写“外景”天气,不言“内景”心境;心境的流泪,由读者自我揣摩而已。
《玉照新志》中有无名氏《眉峰碧》道:“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这里,不说别离之泪,而只说雨在窗里窗外滴, 一者滴到“芭蕉”“叶上”,一者滴到“窗里人”的“心头”,与李清照一样,言雨滴而不直言泪滴,泪滴由读者揣摩。
相比之下,白仁甫(朴)《梧桐雨》第四折唐明皇唱的倒显得直白了些:“斟酌来这一宵雨和人紧厮熬。伴铜壶,点点敲;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作者极力让“内景”与“外景”相贯通,让“萧萧”雨与“潸潸”泪对应一处,但只铺排中衬托情感,似乎少了点含蓄与蕴藉。
“天下雨而人下泪”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可以以西方童话为例。有一童话写姐弟两人忍受不了后母的虐待,姐姐携带着弟弟离家出走,则好碰上下雨,叹息道:“正是我们心酸流泪走投无路的时候,天也跟着我们一同流泪。”(钱钟书译为:“吾侪酸心下泪,天亦同泣矣!”)此即以“雨之萧萧”来写“泪之潸潸”,把天气与心境合于一处写。

现代影视作品及流行歌曲中,也常常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悲伤,也以风雨交加来衬托。刘德华《冰雨》这首歌中便唱道:“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你的影子无情在身边徘徊。”“冷冷的冰雨”与“暖暖的眼泪”混合在一起,不正是“天下雨而人下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