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五脏藏神论治惊恐障碍的理论基础和用药规律
目的: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简称惊恐症,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精神类疾病,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中医学认为神志病的发生与五脏藏神关系密切。本研究将通过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五脏藏神理论与惊恐障碍的关系,探究古代医家从五脏藏神论治惊恐障碍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惊恐障碍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文分为文献定性研究和数据挖掘定量研究两部分。文献定性研究部分,基于中医古代典籍,分析与惊恐障碍相关的论述,总结从五脏藏神角度论治惊恐障碍的理论基础。数据挖掘定量研究部分,选取《临证指南医案》、《续名医类案》等二十余部经典医案典籍作为研究对象,查找参考书籍中的惊恐障碍医案,将其纳入课题研究当中,通过Excel 2019录入医案数据库,总结古代医家治疗惊恐障碍常用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应用Apriori算法探究核心药对组成,通过K-Means算法对药对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全面探究古代医家治疗惊恐障碍的诊疗思路。结果:文献定性研究部分,本文基于中医学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论述了形与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阐述了形神合一是从五脏藏神论治神志病的理论基础,并且论述了五脏藏神的生理体现。其中心主血脉是神居于心的物质基础;肝藏血是魂居于肝的物质基础;肺主气是魄居于肺的物质基础;脾化生营血是意居于脾的物质基础;肾藏精是志居于肾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总结分析得出惊恐障碍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不藏神是导致惊恐障碍的主要原因,而五脏所藏之精失常则是导致神不藏于脏的原因。心为血之主,神之居也,心之气血亏虚、火热扰神均可导致神不安于心而生恐,治宜养气血、清热邪、安心神。肝为血之藏,魂之处也,肝胆气血亏虚、肝阳亢盛扰神伤阴,均可导致魂不安于肝而生恐,治宜养气血、敛肝阳,安肝魂。肺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气虚则魄失养,肺气实则魄为邪扰,均可导致魄不安于肺而生恐,治宜理肺气、行气津,安肺魄。脾为营之藏,意之居也,主化生、疏布气血,气血化生亏虚、气津不行、热邪伤阴、阳明经脉经气不利,均可导致意不安于脾而生恐,治宜补脾胃、行气津,养阴血、安脾意。肾为精之处,志之本也,精气不充、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使志失养而生恐,治宜补肾益气、调和阴阳。总体来看,惊恐障碍的病机主要分为虚实两方面,虚即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神失所养;治宜补气、养血、益精、调阴阳;实则表现为气机不畅、津血停滞、热邪扰神伤阴,治宜理气、化瘀、行水、养阴、清热,其中又以虚为本,因虚而产生的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是引发、加重惊恐障碍的重要因素。数据挖掘定量研究部分,本次研究共纳入169例医案,涉及药物247味,通过药物频次统计,得到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茯神,共计74次,其次为甘草、酸枣仁、茯苓、当归、远志、人参等。使用频率在10及其以上的药物的四气以寒性、温性居多,平性次之。五味以甘性居多,其次是苦味和辛味较多。归经以心经、肾经居多,肝经、肺经和脾经次之。
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最常出现的药对为白术—人参、柏子仁—茯神、白术—当归、白术—茯苓、柏子仁—酸枣仁、石菖蒲—远志、龙齿—酸枣仁、竹茹—半夏、龙齿—茯神、山药—熟地黄。
基于聚类分析,主要得到七类药物。第一类药物重在滋阴安神;第二类药物重在养血安神;第三类药物重在为宁心安神,前三类药物重在补心安神。第四类药物重脾肾双补,益肾填精。第五类药物重在潜阳镇惊、宁心安神。第六类药物重在健脾理气;第七类药物重在益气补血,这两类药物重在恢复气血化生之源。肾精盛可化心血,肝阳得潜、肝血充可滋心血,脾肺气旺,气血生化有源,可济心血,虽可概述为补益五脏气血以安神志,然又可统归于心,补益心血以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君主可统摄五神以定惊恐。故心主血藏神为论治惊恐症之主宰,肾藏精主志为论治惊恐症之反应,肝藏血舍魂为论治惊恐症之调节,脾肺为论治惊恐症之物质基础。
结论:1.历代医家重视惊恐障碍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五脏藏神功能正常,则精神情志活动健康,若五脏藏神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惊恐障碍的发生。2.五脏藏神论治惊恐障碍的理论应用方面,主要可以分为虚实两方面,虚即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神失所养;实则表现为气机不畅、津血停滞,神为邪扰。其中又以脏腑亏虚为本。3.五脏藏神论治惊恐障碍的用药规律,主要是通过养心血、补肾精、潜肝阳、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使心血充则心神得养,可发挥君主之用、统摄五神以定惊恐。故心主血藏神为论治惊恐障碍之主宰,肾藏精主志为论治惊恐障碍之反应,肝藏血舍魂为论治惊恐障碍之调节,脾肺为论治惊恐障碍之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