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五十-1)张良何时出去的?——“有应而无照”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找《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叙事疏漏的“茬”,标题叫《张良何时出去的?——“有应而无照”

张良何时出去的?——“有应而无照”

(一)

《鸿门宴》写道:“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樊哙是“参乘”,是“担任警卫的人”,刘邦“如厕”时把他招出,合情合理,但如果同时把军师张良也招出,则显得不合情理。

因为整个宴席只有项羽、范增、项伯、沛公、张良和后至的樊哙六人,如果他们三人都走了,就余下项羽和手下的几个人了,不仅于情理不合,肯定也会引起项羽或范增的疑心,所以,太史公没有叫张良与沛公一同离开。

然后文谋画逃走事宜时,除樊哙之外,却又有张良在场;

司马迁此处设置,大概考虑到如此重大事件,非有军师张良出面不可,同时也为张良成功逃脱后张良回去复命作准备,但太史公疏忽了前面张良没有同刘邦一同出来这个问题。

很明显,太史公这一情节设置与前文刘邦没招张良出产生了矛盾,属于“有应而无照”。

(二)

前后照应勾连这一手法在《鸿门宴》中其实运用得相当纯熟、相当成功。

如宴会中,范增召项庄舞剑,吩咐曰:“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刘邦逃脱后,范增怒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还未失去机会,范增用“若属”——你们——把自己置身于斗争之外,仅是警告形势的严峻;

刘邦逃走后,虎已归山,范增说“吾属”——我们——把自己也置身于时局之内,叹息时势的不可逆转。

两句话不仅前后呼应,而且把形势的缓急与范增的神情全表现出来了。并且后一句,不说“‘将’且为虏”,而说“今且为虏”, 这个“今”字,指的虽是未来,然而这个未来最逼近现在几乎就如现在,极力表现出项羽兵败成为刘邦俘虏的形势就在眼前。

如此照应勾连,一字传神,可见太史公在布局文章结构时乃真正刻意为之,费尽心力。

(三)

再如《鸿门宴》最后写完项羽与范增对刘邦逃脱的不同态度后,还不忘补上一笔,加个尾声:“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这是小事,是补笔,但与开篇的“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和中间项羽对刘邦脱口而出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一线贯穿,照应勾连,如“草灰蛇线,空谷传响”,尽现项羽的胸无城府,轻轻一句话,就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刘邦果断果敢,对于后患者,绝不留情。

(四)

因而,《鸿门宴》太史公未言张良离开宴席却又讲张良离开了宴席,有违他注重照应勾连的文风,应是一时疏忽所致;

前后呼应,太史公熟用习用而竟至错用误用,成为“一眚”。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千字左右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