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张飞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张飞(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作为国内普及度最高的古代史片段,即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能随口说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知名人物。其中有些人的名气甚至超越三国历史本身,自成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符号。
张飞就属这一类人,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有人没读过《三国演义》,更不清楚三国历史,但你问他知不知道张飞,多半会回答有印象,黑脸、莽撞、性如烈火、除了大哥的话谁也不听。没错,这套词也可以形容李逵。
可深究起来,历史上的张飞到底是个什么形象,他到底做过哪些事,似乎还真不容易说出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当然戏份很足,个性鲜明,可抛开小说谈历史,估计大多数人就有些糊涂了。
张飞长相如何,到底是不是黑脸?出身如何,到底是不是屠户?性格如何,到底是不是鲁莽急躁?跟刘备、关羽到底是不是结拜兄弟?有人说张飞其实一点不黑,是个帅哥;有人说张飞一点不糙,是个书法家;还有人说张飞是个画家,喜欢画美女……
您看,这么细琢磨,历史上的张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竟然越发模糊。没关系,本期开始笔者将为您详细介绍史实上的张飞。
张飞重大事件之一——模糊的形象
张飞(?—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人。首先张飞的字不少人就会有疑问:到底是益德还是翼德?
这个答案很明确,历史上的张飞确实字益德,而非翼德。无论《三国志》还是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巴蜀地方志《华阳国志》,都明白无误地写作“益德”。至于“翼德”,则零星出现在《水经注》、隋唐时期的《艺文类聚》等非史书文献中,应视作笔误。
至于为何“翼德”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首先因为“飞”与“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处,在古人缺少文字资料时很容易将同音的益替换为翼记载下来。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做翼德,凭借无可比拟的强大影响力传播开来。
事实上,“益”字比“翼”字更加合理。首先“飞”字很明显,飞翔,可以引申为上升、上扬之意。“益”字本义为形容水从盛满的容器流出来的状态,后来本意演变出“溢”字,可以引申为增加、进取的含义。两者结合,引申含义便是不断上升、进取、增加。
至于“翼”,乍看与“飞”联系更明显,实则犯了重复的问题。这两个字组合起来都给人飞翔、向上之感,而少了意境上的互补,显得单薄。
接着该将张飞与两位兄长结识的经过了。很遗憾,没什么可讲的。因为桃园结义的事情都是虚构,刘关张三人并未结拜为兄弟,顺带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也是小说家言。蛇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属于供仪仗队使用的礼器,实战中无论突刺还是劈砍效果都不太好。
三人虽然没有兄弟之名,却有兄弟之实,《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种记载在演义中被发扬光大为结拜兄弟,成为著名典故。
张飞是哪里人?
不知道。按照《三国志》惯例,陈寿为某人作传时开头会交待传主为某郡某县人也,但张飞却只记载“涿郡人也”,不知何县。有文章直接写作涿郡涿县人,并无根据。只能说张飞是刘备的同郡,但未必是同县人。
张飞的出身如何?
不知道。史料仍然没有丝毫记载,关于张飞为屠户,并且家境富裕的说法均来自演义,史书上对张飞家境、父亲及祖辈情况也一概空白。
尽管《三国志》对蜀汉的记载最简略,并且蜀汉自身也没有留下官方史书,导致史料缺乏,但张飞这种级别的重要人物,如果出身不错,史书一定会有所提及,绝不会闭口不谈。考虑到后来张飞入蜀时努力结交名士,却遭刘巴不予理睬,认为“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固然刘巴称张飞为“兵子”有个人情绪,但也能推测张飞出身确实不高,而且文化程度也不会很高。
没错,对于张飞的书法家与画家人设,笔者持怀疑态度,后文将会集中分析。
张飞的相貌如何?
还是不知道。张飞的相貌史料中毫无记载,豹头环眼的黑大汉只是演义形象。反过来想,样貌如果有足够特点,史料上理应有记录,比如关羽,虽然红脸也是杜撰,但起码美髯公的一副长胡须货真价实。另外正常人如果身体没有疾病,脸再黑也黑不到哪里去,所以黑脸只是文艺作品突出张飞凶猛、鲁莽性格的夸张而已。
另外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做了刘禅的皇后,即便有政治联姻因素,但起码也得长得拿得出手。从遗传角度张飞的相貌应该比较普通,没有太夸张的特征。当然这一点算是笔者小小八卦,读者不必太过认真。
除张飞的大名很熟悉外,他的一切都很神秘,籍贯不清楚、家庭背景不清楚、相貌不清楚、连他的字都被传错,是否与您印象中鲜明无比的形象有了偏差呢?
张飞重大事件之二——鞭打督邮的真相
中平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兵力不足的地方郡县纷纷自行招兵买马抵抗黄巾军。刘备虽无官职,但年少时曾在卢植门下学习,结识了公孙瓒。公孙瓒与正在征讨黄巾的破虏校尉邹靖是老朋友,借着这层关系,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以及招募的几百人投奔邹靖,跟随其征讨黄巾军。
刘备作战有功,黄巾平定后被授予安喜县尉的职务,大致相当于县公安局长。
黄巾之乱波及大半个东汉帝国,为解燃眉之急汉灵帝允许地方私人武装参与平乱,并在战后论功行赏。所以像刘备这种通过平乱起家的小官被封了非常多,这就造成大量冗员。
既然是冗员,自然要想办法解决,所以刘备遇到郡里派来的一名督邮,于是便发生了著名的鞭打督邮事件。在演义中这件事被按在张飞头上,描述成督邮索要钱财不成便要罢免刘备职务,张飞大怒之下把督邮绑在马桩上一顿毒打。
不过这是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而做的张冠李戴,历史上鞭打督邮者乃刘备,而非张飞。至于督邮也没有索要钱财,反而根本不见刘备,应该是刘备被裁撤之事已成定局,所以没有私下见面的必要。裴松之注引《典略》载“鞭杖百馀下,欲杀之。”所以张飞未必那么鲁莽暴躁,刘备也不全是仁爱宽厚。
刘备差点打死朝廷命官,只能带着关羽、张飞逃跑,先参加毌丘毅的募兵,在下邳征讨叛乱立功当上下密县丞,后来又到高唐县担任县尉、县令。再后来高唐县遇到叛乱,刘备抵挡不住,投奔公孙瓒,担任别部司马。
作为刘备最倚重,而且非常可能是仅有能倚重的两人,张飞、关羽追随刘备辗转各地,出生入死。
正史上的刘关张在投靠公孙瓒之前,辗转于幽、冀、青、徐各州,并未参与讨伐董卓的联军。所以不论温酒斩华雄还是三英战吕布都没有发生过,当时的刘备还在为一官半职而苦苦奋斗,至于张飞、关羽更加籍籍无名。
裴松之注引《英雄记》有关于刘备曾到过洛阳,后来与曹操一同回沛国,又起兵参与讨董联军的记载。笔者认为可信度不高,即便刘备在早年确实曾经到过洛阳,但当时的身份与曹操有天壤之别,两人不可能认识。刘备直到投靠公孙瓒才只是一个别部司马即“编外部队指挥官”这种职务,不可能起兵参与讨董。
刘备投奔公孙瓒是因为在高唐县“为贼所破”,不久公孙瓒便率军大破青州黄巾,所以刘备顶多曾经喊过讨伐董卓的口号而已,不可能参与实际行动,所以张飞也不可能出现在关东联军的舞台上。
张飞重大事件之三——辗转入徐州
初平二年(191),公孙瓒因堂弟公孙越意外死于同袁绍部下周喁的战斗中,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发生激烈冲突。
刘备跟随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交战,公孙瓒军声势浩大,占领不少地盘,刘备获任平原县令,不久升迁为平原国相。平原县是平原国的治所,平原相则相当于郡守,看得出公孙瓒对老同学刘备还是很重情义的。
刘备被提拔,两个兄弟张飞、关羽便接替了刘备别部司马的位置。
兴平元年(194),袁绍在与公孙瓒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不断进攻青州,于是刘备与田楷合兵一处,收缩到齐国防守。与此同时徐州的陶谦遭到曹操猛攻,陶谦向田楷求救,刘备便同田楷南下徐州解围,张飞也跟随出征。
曹操撤退后,刘备觉得跟着公孙瓒、田楷前景不妙,于是就在徐州驻扎下来,改投陶谦麾下。不久陶谦病死,在本地大族陈登、富商麋竺支持下刘备自领徐州牧。
兴平二年(195),吕布在与曹操争夺兖州的战争中失败,逃入徐州,刘备将其安置在小沛。
建安元年(196),盘踞江淮的袁术率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带关羽迎战,留张飞在下邳守城。刘备与袁术在盱眙、淮阴一线相持月余互有胜负,刘备形势还比较乐观。但张飞与陶谦旧将曹豹起了冲突,下邳城中大乱,被吕布乘虚而入夺走城池。
《三国演义》说张飞酗酒,硬要给曹豹灌酒,曹豹说吕布是自己女婿,惹得张飞大怒把曹豹暴打一顿,由此引来吕布。史料上没有记载详情,但可以肯定下邳城丢失张飞并不能负主要责任。曹豹其人,在陶谦时期是徐州最重要将领之一,力量不容小觑。刘备担任徐州牧后也不得不照顾曹豹利益,让其担任下邳相。也就是说,按级别来讲曹豹要在张飞之上。
刘备作为外来者领有徐州,自然让陶谦旧将曹豹不服气,当刘备外出征战,吕布可以为援的情况下,曹豹完全有理由反叛以获得更大利益。至于与张飞的矛盾,很可能只是借口而已。
张飞与曹豹在下邳城中内战,吕布趁乱攻入,在夹击之下张飞败走。刘备听说大本营丢了,赶紧撤军回救,结果刚到下邳手下士卒纷纷溃散,自顾自逃命而走。带着残兵败将的刘备撤到广陵,又被袁术击败。《英雄记》载“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已经穷困到人吃人的地步。最后刘备只得向吕布请降,带着张飞、关羽及不多的残兵进入小沛。
下邳的丢失虽然并非张飞主要责任,但没能处理好与曹豹的关系张飞仍然难辞其咎。后来刘备夺回徐州便改由关羽守下邳,长坂坡时也由关羽率领水军,镇守荆州为关羽、汉中为魏延……不知是否这次下邳的丢失在刘备心中阴影太大,始终不敢再让张飞守城。
本篇文章主要为您讲述张飞的基本人物形象,以及跟随刘备初期的经历,更多张飞的著名事迹,还将陆续为您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