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换个方式说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文| 爱莲子
本文由|爱莲子(A13400669010)
授权发布
中国台湾拍摄了一小段视频,仅仅一分钟,却刺痛人心。
视频有一种特别巧妙的方式,告诉父母,话如何说才不伤人。
比如指责味特浓的这句话:“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换一种表述方式,就能说成:“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相同的字,不同的语序,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一旦父母和子女说话,变得温情脉脉,孩子的情感世界自然就丰富了起来。
再比如讽刺意味特强的这句:“这题你不是练好几遍,笨得喔!”
调整一下就成了:“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喔”
字面意思,稍作改变,孩子马上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包容。
当然,孩子在得到安慰和鼓励的同时,更能听从心声,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整装出发。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就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孩子也是人,不该成为父母的情绪宣泄口,他们也理性被善待,被支持,被尊重,被包容。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成功的家庭教育,源于父母与孩子间相处的种种,语言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种。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建立积极的语言环境,父母需要掌握的6大策略。
当然,正常地做父母,都不会故意阻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者做出损害他们的自尊心的事。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父母经常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使用了负面语言。
至于原因,儿童心理学做了以下推测:
低估了自己的语言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讲话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
由于工作繁忙、节奏紧张,没能找出机会与儿童进行单独、积极的语言交流。
已经习惯于普通的交流模式,没有努力学习于儿童沟通所需的特殊技能。
其实就是对儿童的行为和处事,做出合乎情理,非指责、批评、呵斥性的评价。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做到观察自己的孩子,稍稍耐心一点,认真一点,把孩子当成必须尊重的个体。
仔细观察孩子以后,选一个能描述孩子特征,但又聚焦孩子角度,不是自己角度,给予评价。
比如:孩子在尝试给自己系扣子,可以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是,保持微笑地等待,或是真诚询问:“宝宝在系扣子呀”“你努力系扣子的样子真好看。”
使用行为反应的细节注意点:
● 行为反应对象是针对儿童,不是针对自己或是他人。
给孩子做陈述时,可以加上“你”这个称呼。
“你在画画呀。”
“你今天穿的这个蓝色的鞋,很好看。”
“你衣服上有一个蝴蝶结,看起来真不错。”
● 一般建议使用称述句,避免反问句。
比如还是系扣子事件。
“哇,你在系扣子呀,努力的样子就是很美。”
“你在系扣子吗?”
我们自行体验,会感觉到语气不一样,情感表达也不一样。
并且陈述句孩子只管自己听,听得开心就行;而反问句在此情景下还需要孩子回答,抽时间回答询问的间隙,会间接破坏孩子专注度。
● 使用陈述句时,要多使用描述性词汇。
我们言语中的副词(只是、永远、可是、就是、多少、刚刚等)、形容词(精彩、欢乐、害怕、奇妙、温暖等)、具体的物品名称,这些都对儿童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举一个例子:
“亲爱的宝宝,请你帮妈妈拿一下,放在客厅阳台,洗衣机旁边的绿色的扫帚”比“宝宝,你帮妈妈拿一下扫帚”具体生动得多,并且孩子更容易做出接下来的行为反应。
● 保持语气的温文尔雅。
我自己试验过,温柔的话,更容易经过孩子的大脑,形成记忆。
和孩子回忆特定的场景,我发脾气的时,他常常会回忆不起细节;而我情绪稳定,他能更多地回忆场景细节,并且能复述我说过的话。
行为反应对儿童价值感和能力起到促进作用,这表明父母真实地注意到了孩子,并愿意花时间在他们身上。
并且,孩子可以了解到,日常的个体活动可以得到大人的关注,就不会采取极端的带带捣蛋性质的行为来吸引、获取大人的关注度。
父母要注意一点,当孩子觉得日常行为不被关注,而不寻常行为常被关注时,孩子的“使坏”性行为就会爆发得越来越多。
2、第二大策略:有效表扬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人都愿意听好听的话,都期望自己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被嘉奖,但是在教育儿童这件伟大的事情上,表扬并不是百益而无一害。
假如父母表扬不恰当,往往会让孩子不把表扬当一回事,甚至怀疑成人不真诚,从而损害亲子关系的链接。
当然了,过度的表扬,常常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整体的自主意识变弱,削弱做事的动机和信心。
来看看有效表扬和无效表扬对比。
场景一:孩子画画。
有效表扬:
“今天你画画多用了好几种颜色,搭配真好看”
“你画画很用心,从你的画中,妈妈感觉到每一个人都很快乐。”
“这幅画你花了很多心思吧,画面很丰富哦。”
无效表扬:
“很好”
“做得不错”
“很棒”
场景二:孩子考试满分。
有效表扬:
“你一直是努力的宝宝,妈妈看到这个分数,感觉你很开心,你也很满意。”
“哇,宝宝,满分呀。真的太让妈妈意外了。为了这件事,今晚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庆祝一下吧。”
无效表扬:
“考了一百分,你想要啥,妈妈给你买。”
“你考了满分,妈妈今天就不骂你了,还奖励你一个冰淇淋。”
表扬孩子时,父母尽量做到深思熟虑,考虑语言可能导致的后果,用非常自然的声音和语调,切入细节,给孩子陈述。
并且多关注孩子做事的积极面,给孩子提供真实的反馈和感受。
3、第三大策略:营造共同叙事的机会。
之所以我们觉得孩子父母是一家人,其实就是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事。
当父母参与孩子的事件越多,情感基础才能越稳。这就是一般家庭,孩子更偏爱妈妈,更依赖妈妈的原因。
为了增进亲子联结,建议父母鼓励孩子回忆,曾经他们参与过的事。地点不限于学校、小区、家、游乐场。
开场白可以是“还记得那次(那天)......”
讨论事件,有助于孩子更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情绪、愿望。
父母和孩子共同叙事,能够增强孩子作为家庭一员的自我身份,共同营造家庭氛围。
4、第四大策略:谈话
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成长,有用而特别的方法,就是针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他聊天。
当然,父母也要知道,最好的谈话方式,就是成为孩子的倾听者,和孩子谈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耐心听,让孩子的需求和兴趣,成为谈话要点。
细节注意点:
● 鼓励孩子扩展自己的说话内容。
鼓励的开头:
“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呀?可以告诉妈妈吗?妈妈好想听。”
鼓励继续说下去: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继续鼓励说下去:
“妈妈还想听——”
● 用“点头”,短句“嗯”“然后呢”,或者沉默,刺激孩子继续讲细节。
● 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交流。
请记住,会影响孩子自我认知的,不仅有谈话的质量,还有谈话的数量。
5、第五大策略:开放式问题
提问这一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让儿童参与到父母的谈话中来,并且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交流情感。
但是,不妥帖的提问,会决定谈话失败。建议父母提问时注意开放性,高水平地提问。
开放性问题意味着可以有许多答案,不是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来回答。
不建议这样提问:
“你喜欢你的杯子吗?”
“你有宠物吗?”
“这个车有几个轮子?”
“你几岁了?”
改变提问方式是:
“你最喜欢这个杯子的什么地方?它与别的杯子有哪些不同呢?”
“你养的小宠物会陪你玩什么游戏呢?你有没有最喜欢它的地方?”
“下次生日的时候,准备的蛋糕上,需要插多少根蜡烛呀?”
高水平提问是为了鼓励孩子拓展思维和看问题的视角。
6、第六大策略:解释性反馈
解释性反馈就是成人将儿童说过的话,再叙述一遍,它不是批评,也不是指责,是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叙述。
举一下例子。
孩子:“我们家的狗狗在睡觉。”
妈妈:“是的,我们家狗狗正在睡觉,他看起来有点累了。”
孩子:“小猫好可爱。”
妈妈:“嗯嗯,这个黄色的小喵咪,真让人喜欢。”
孩子:“我要吃。”
妈妈:“你想尝尝这个,对吧?妈妈给你一个。”
保持孩子要表达的意思,但又用了和孩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改变了句子的结构,同时加入辅助词,或者使用其他替代词,这样是可以让孩子,注意更多的句子的复杂结构。
当父母反复使用解释性反馈时,孩子会感觉自己是被父母关注的,于是会更认真和更静心。
父母和孩子自由又放松的交流环境,对成长的孩子来说,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