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木建築—南禪寺尺寸比例科考
南禪寺大殿,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的小銀河旁,它在這裡靜靜地屹立了1200多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寺院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078㎡,中軸線上有山門(觀音殿)、正殿、東西配殿,正殿、東西殿為龍王和菩薩殿(山門、東西殿均為清代時期建築),院內之小石塔、石獅等石雕藝術品,為唐代作品。大殿平面呈矩形,三間正殿,據實際測量,面寬11.62m,進深9.9m,全殿由台基,柱額層、鋪作層、梁架層四部分組成,共用簷柱12根,梁架製作極為簡練,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不負載重量,只起間隔內外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
設計模數研究
模數概念在我國歷史悠久,即構成中國古建築尺寸概念的最基本模數單位,用以表現古建築構件之間的比例關係。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模數形式,宋代是以斗拱中的拱高和寬作為衡量古建築的標準尺寸,即後稱之為“材高和材寬”,此點在《營造法式》有明確記載。如“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模數制的又一大貢獻是《營造法式》將材更進一步地細化,是將材劃分為”分“,即各以其材之廣分為十五分,以十分為其厚,”材“的模數制在宋以後的古建築施工中使用廣泛,以至於影響到明清的”斗口“模數制。
古建築模數制的運用,使古建築單體、群體的設計效果達到比例協調,內在合度。
對南禪寺大殿構架尺寸比例進行分析時,發現此殿營造所用尺度可能是27.5cm/尺。從表中可以看出,換算數據與實測數據完全相符的情況,在推測尺一欄中有5例,而在唐尺一欄僅為1例。並且,採用推測尺,構架尺寸均為完整尺數,而採用唐尺則多帶零數。更為重要的是,推測尺所表示的構架尺寸有合理的比例關係。如明間間廣18尺,恰為次間間廣12尺的一倍半;平柱高14尺,恰為鋪作高6尺與高8尺之和;椽長9尺,是明間間廣的二分之一。另外條磚的尺寸,用推測尺換算十分規整。
現存傳世唐代的長尺,多在29.5~29.9cm之間,唯有一石長尺28cm。而隋尺中有長27.3cm。因此,結合殿內舊石柱為方形的情況,南禪寺大殿頗有可能是創建于北朝末期或隋。故所用營造尺接近于隋尺。現存構架是唐代重建又經北宋重修,當時可能沿用了原來所用的尺度,并保留了一些齊隋時期的細部特點,如拱頭內凹卷殺等。
由於南禪寺大殿的題記年代(782年)是現場存實例中最早的一例,且殿身規模(三間)、構架形式(通梁二柱)及用材規格,加之構架尺度、比例和細部做法上的特點,確立了它在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認為南禪寺是唐早、中期中小型廳堂式建築的代表作品。
南禅寺真容
本文獻來源於書籍《中國唐代木構建築文化》作者史向紅
攝影者: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