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七年的山东乡试,登州府一个举人也没考上 2024-05-01 08:17:17 明朝立国之初,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洪武二年、三年曾一度举办过乡试、会试,但因为效果不甚理想,故一度暂停,十几年后才正式恢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当年朝廷统一颁布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就成为定制,直至明末。正如《明史·选举志》载: “罢科举不用。至(洪武)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这一年,山东布政使司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也很快给下属各府州县发去公文,通知他们安排各自的生员到省城考试。因为洪武十七年是甲子年,后世史料就称之为洪武“甲子科”山东乡试。经过一番激烈的比试,共有四十五位举人脱颖而出,获得了来年到京师参加会试的资格。他们的名字,在《山东通志》中都有记载。 (明代山东省区划示意)就举人们的籍贯来说,洪武十七年的山东乡试,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中西部的府州县考取率较高,东部的登莱二府偏少。尤其是登州府,这次考试,一个举人也没考上。明代山东省的区划比较简单,全省共六府(不算辽东都司),东面三个为登州府、莱州府和青州府,西面三个为济南府、东昌府和兖州府(济宁府)。其中,济南府和青州府,属于老牌的“府”。而东昌府、莱州府、登州府都是明初或改或升,兖州府则是在洪武十八年升为府,济宁府降为州,大致算是取代了后者的地位。从《山东通志》的记载来看,在甲子科山东乡试中,长清县、沂水县、东平州各考中四人,济阳县、莒州分别考中三人,长山县、金乡县、济宁州、汶上县、平度州、昌邑县、胶州、蒲台县、濮州各两人,聊城、高苑、邹平、乐安、潍县、莱芜、曹县、禹城、日照各一人,考中解元的生员来自长山县(旧县名,在济南和淄博之间,后大部分并入邹平县)。 上述州县当中,除了平度、昌邑、胶州和潍县属于莱州府之外,其余地方都在山东中西部(青州府及以西地区)。而当时登州府下辖的八个州县——蓬莱、黄县、招远、莱阳、栖霞、福山、文登和宁海州,一个也没有提到。莱州府虽然有人上榜,但也没有达到平均数(总共考中七人,按照六个府平均,每个府应该是九个人)。尤其是府驻地所在的掖县,在此次乡试也无人考中。实际上,在整个洪武年间,掖县在乡试中的录取率始终是零。一直到永乐三年,当地考生滕宗智才打破了这一纪录(《山东通志》和《掖县志》均有记载。) 而为登州府实现突破的考生,名字叫做周荣,来自蓬莱县,他在洪武二十年的山东乡试中考上了举人。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他中举之后的情况,但登州府上下想必都会放鞭炮庆祝吧。为何明初的山东乡试会出现这样的不均衡状态?从推测来看,这两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平原内陆,文化繁荣程度也更胜沿海一筹。明初的登州和莱州,显然不能与济宁、济南相比。尤其是登州,偏于海隅,在宋代还被视作贬谪官员、流放充军的场所,到了明初,仍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或许就与传说中的明初移民有关。明朝之初,登州本土大姓,尤其是在金元时期曾经入仕的家族如于、丛、刁、牟、隋等,很多分支都被迁到外地。同时,又有外地移民迁入登、莱。移民的来源地暂且不论,但他们迁入胶东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养家糊口,而读书入仕显然是个遥远的目标。只有扎根一段时间,经过一两代人的积淀,才有可能有更高的追求。而到了明代中期,正统、成化之后,登莱的“科举人才”开始大规模涌现,未必与此不无关系。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数百年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向沿海转移,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也有与经济趋同的改变。如今的山东省高考,烟威青潍的成绩,看起来要更好一些。 赞 (0) 相关推荐 两度担任山东学政的李因培 □韦钦国 李因培(1717-1767年),字其材,号鹤峰,云南晋宁人,乾隆三年(1738年)乡试中举,乾隆十年(1745年)高中进士.李氏家族四代为官,一门风雅--李因培的父亲李治民系清康熙四十年(1 ... 《文化安顺》2017年第52期(总156期) 史话沧桑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四)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四) --丁武光 生员出学,除考举人外,还可通过考选送国子监深造.明清两代,国子监为中央官学, 是设立的最高学府.入选者称贡生.在清代,贡生又被称为"明经&q ... 明朝万历十七年赈灾4000万两?(背后的真相) 众所周知,由于宗室膨胀与军费激增,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明朝的赈灾支出都不高!不过近来看到有人拿出张来自<万历邸钞>的图(下图),认为明朝赈灾很高,说万历十七年南直隶大水,波及诸多省 ... 明朝洪武年间占城国使团成员的画像(占城国... 明朝洪武年间占城国使团成员的画像 (占城国,越南最南端的一个小国,1697年灭国) 闯关东后人经常提到的登州府,是现在山东的什么地方? 提起登州府,对于很多东北人来说非常熟悉:在清末民初的闯关东中,很多登州府.莱州府的山东人越洋渡海,奔赴到白山黑水间开创自己的生活天地.如今,很多闯关东的三代人.四代人在知悉这段历史后会疑问:古时山东登 ... 明朝洪武年间某天,朱元璋把三舅哥郭德成叫... 明朝洪武年间某天,朱元璋把三舅哥郭德成叫进宫,寒暄后趁四下无人,悄悄掏出两锭黄金塞到郭德成袖子里,似笑非笑说:"拿去花,但别说是我给你的!"郭德成暗自一惊,这又是什么套路? 朱元璋 ... 评明朝洪武大帝 评明朝洪武大帝 明朝洪武通宝八种背文折十母钱欣赏 文:古泉园丁 历史年代: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铸. 钱面文字:面文"洪武通宝"楷书对读,背文有以下几种: (一)背记地钱:计有背京(应天).北平(洪武元年八月改大兴 ... 明朝洪武辛亥年的《看图识字》。 明朝洪武辛亥年的《看图识字》。 嫦娥四号降落点,发现外星巨型金属基地?老美登月6次都没发现! 嫦娥四号降落点,发现外星巨型金属基地?老美登月6次都没发现! 一个小妾,却最终成为了明朝的皇太后,只因她培养了一个好儿子 1492年,明兴王朱祐杬册立王妃.整个王府乃至皇宫里都为此兴奋起来.选谁,不选谁,明里暗里都在议论竞争. 但兴王自己却早已拿定主意:非蒋氏不立! 这蒋氏,外人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父亲蒋效是兵马指 ...
明朝立国之初,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洪武二年、三年曾一度举办过乡试、会试,但因为效果不甚理想,故一度暂停,十几年后才正式恢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当年朝廷统一颁布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就成为定制,直至明末。正如《明史·选举志》载: “罢科举不用。至(洪武)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这一年,山东布政使司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也很快给下属各府州县发去公文,通知他们安排各自的生员到省城考试。因为洪武十七年是甲子年,后世史料就称之为洪武“甲子科”山东乡试。经过一番激烈的比试,共有四十五位举人脱颖而出,获得了来年到京师参加会试的资格。他们的名字,在《山东通志》中都有记载。 (明代山东省区划示意)就举人们的籍贯来说,洪武十七年的山东乡试,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中西部的府州县考取率较高,东部的登莱二府偏少。尤其是登州府,这次考试,一个举人也没考上。明代山东省的区划比较简单,全省共六府(不算辽东都司),东面三个为登州府、莱州府和青州府,西面三个为济南府、东昌府和兖州府(济宁府)。其中,济南府和青州府,属于老牌的“府”。而东昌府、莱州府、登州府都是明初或改或升,兖州府则是在洪武十八年升为府,济宁府降为州,大致算是取代了后者的地位。从《山东通志》的记载来看,在甲子科山东乡试中,长清县、沂水县、东平州各考中四人,济阳县、莒州分别考中三人,长山县、金乡县、济宁州、汶上县、平度州、昌邑县、胶州、蒲台县、濮州各两人,聊城、高苑、邹平、乐安、潍县、莱芜、曹县、禹城、日照各一人,考中解元的生员来自长山县(旧县名,在济南和淄博之间,后大部分并入邹平县)。 上述州县当中,除了平度、昌邑、胶州和潍县属于莱州府之外,其余地方都在山东中西部(青州府及以西地区)。而当时登州府下辖的八个州县——蓬莱、黄县、招远、莱阳、栖霞、福山、文登和宁海州,一个也没有提到。莱州府虽然有人上榜,但也没有达到平均数(总共考中七人,按照六个府平均,每个府应该是九个人)。尤其是府驻地所在的掖县,在此次乡试也无人考中。实际上,在整个洪武年间,掖县在乡试中的录取率始终是零。一直到永乐三年,当地考生滕宗智才打破了这一纪录(《山东通志》和《掖县志》均有记载。) 而为登州府实现突破的考生,名字叫做周荣,来自蓬莱县,他在洪武二十年的山东乡试中考上了举人。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他中举之后的情况,但登州府上下想必都会放鞭炮庆祝吧。为何明初的山东乡试会出现这样的不均衡状态?从推测来看,这两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平原内陆,文化繁荣程度也更胜沿海一筹。明初的登州和莱州,显然不能与济宁、济南相比。尤其是登州,偏于海隅,在宋代还被视作贬谪官员、流放充军的场所,到了明初,仍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或许就与传说中的明初移民有关。明朝之初,登州本土大姓,尤其是在金元时期曾经入仕的家族如于、丛、刁、牟、隋等,很多分支都被迁到外地。同时,又有外地移民迁入登、莱。移民的来源地暂且不论,但他们迁入胶东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养家糊口,而读书入仕显然是个遥远的目标。只有扎根一段时间,经过一两代人的积淀,才有可能有更高的追求。而到了明代中期,正统、成化之后,登莱的“科举人才”开始大规模涌现,未必与此不无关系。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数百年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向沿海转移,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也有与经济趋同的改变。如今的山东省高考,烟威青潍的成绩,看起来要更好一些。
明朝立国之初,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洪武二年、三年曾一度举办过乡试、会试,但因为效果不甚理想,故一度暂停,十几年后才正式恢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当年朝廷统一颁布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就成为定制,直至明末。正如《明史·选举志》载: “罢科举不用。至(洪武)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这一年,山东布政使司接到朝廷的命令之后,也很快给下属各府州县发去公文,通知他们安排各自的生员到省城考试。因为洪武十七年是甲子年,后世史料就称之为洪武“甲子科”山东乡试。经过一番激烈的比试,共有四十五位举人脱颖而出,获得了来年到京师参加会试的资格。他们的名字,在《山东通志》中都有记载。 (明代山东省区划示意)就举人们的籍贯来说,洪武十七年的山东乡试,在地域分布上并不均衡,中西部的府州县考取率较高,东部的登莱二府偏少。尤其是登州府,这次考试,一个举人也没考上。明代山东省的区划比较简单,全省共六府(不算辽东都司),东面三个为登州府、莱州府和青州府,西面三个为济南府、东昌府和兖州府(济宁府)。其中,济南府和青州府,属于老牌的“府”。而东昌府、莱州府、登州府都是明初或改或升,兖州府则是在洪武十八年升为府,济宁府降为州,大致算是取代了后者的地位。从《山东通志》的记载来看,在甲子科山东乡试中,长清县、沂水县、东平州各考中四人,济阳县、莒州分别考中三人,长山县、金乡县、济宁州、汶上县、平度州、昌邑县、胶州、蒲台县、濮州各两人,聊城、高苑、邹平、乐安、潍县、莱芜、曹县、禹城、日照各一人,考中解元的生员来自长山县(旧县名,在济南和淄博之间,后大部分并入邹平县)。 上述州县当中,除了平度、昌邑、胶州和潍县属于莱州府之外,其余地方都在山东中西部(青州府及以西地区)。而当时登州府下辖的八个州县——蓬莱、黄县、招远、莱阳、栖霞、福山、文登和宁海州,一个也没有提到。莱州府虽然有人上榜,但也没有达到平均数(总共考中七人,按照六个府平均,每个府应该是九个人)。尤其是府驻地所在的掖县,在此次乡试也无人考中。实际上,在整个洪武年间,掖县在乡试中的录取率始终是零。一直到永乐三年,当地考生滕宗智才打破了这一纪录(《山东通志》和《掖县志》均有记载。) 而为登州府实现突破的考生,名字叫做周荣,来自蓬莱县,他在洪武二十年的山东乡试中考上了举人。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他中举之后的情况,但登州府上下想必都会放鞭炮庆祝吧。为何明初的山东乡试会出现这样的不均衡状态?从推测来看,这两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个原因是: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平原内陆,文化繁荣程度也更胜沿海一筹。明初的登州和莱州,显然不能与济宁、济南相比。尤其是登州,偏于海隅,在宋代还被视作贬谪官员、流放充军的场所,到了明初,仍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或许就与传说中的明初移民有关。明朝之初,登州本土大姓,尤其是在金元时期曾经入仕的家族如于、丛、刁、牟、隋等,很多分支都被迁到外地。同时,又有外地移民迁入登、莱。移民的来源地暂且不论,但他们迁入胶东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养家糊口,而读书入仕显然是个遥远的目标。只有扎根一段时间,经过一两代人的积淀,才有可能有更高的追求。而到了明代中期,正统、成化之后,登莱的“科举人才”开始大规模涌现,未必与此不无关系。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数百年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向沿海转移,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也有与经济趋同的改变。如今的山东省高考,烟威青潍的成绩,看起来要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