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唐伯虎字画,的确让人大饱眼福!
唐伯虎的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表现在体貌上有两种。一是意兴潇洒,远笔如行云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并具有元人气息的如《东方朔偷桃图》、 《秋风纨扇图》。另一为线条细劲,敷色妍丽,气质高华,出白南宋院体的有《孟蜀宫伎图》、《簪花仕女图》以及这幅《美人图》。
一直以为唐伯虎是个才华横溢,妻妾成群,天天与才子佳人们饮酒作诗的才子。然而看过真正的历史才知道唐伯虎悲惨的命运实在让人心疼。在印象中,唐伯虎家境富裕,一副公子哥的形象。其实真正的唐伯虎,确实是生在一个商贾之家,但生活条件只能算是小康的水平。因为他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唐伯虎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非常的出色。
唐伯虎的书法与绘画一样,均注意广涉诸家、融会贯通,面貌也很多样,只是享年不永,尚未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之境界。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
唐伯虎依靠卖画为生,收入不高,所谓贫病夫妻百事哀,贫困的生活和过度的操劳让沈九娘一病不起。在死前,九娘对唐伯虎说道:“承蒙你不嫌弃我,娶我做你的妻子,我本想尽心尽力打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一代大家。然而,我快要死了,我只希望你日后能够照顾好自已。”唐伯虎听了这番话,禁不住泪如雨下。沈九娘死后,唐伯虎一直难以忘怀,他没有移情别恋,并且至死也没有继娶其他妻室。他用余生漫游大江南北,潜心于书画创作,最 后,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家。
关于唐伯虎绘画风格的形成,有学者研究认为,他早期的绘画得益于“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的确,在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笔墨可见中年沈周的影子。早年在父亲的酒家,唐伯虎就通过祝枝山拜见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沈周。沈周看过唐伯虎的画作后也非常欣赏,赞美一番之后,向他提出了临摹古人、学习传统的重要性,并且推荐唐伯虎跟随当时的苏州名家周臣学画。
借助于小说戏曲以及影视作品的流量加持。唐伯虎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坊间传闻唐伯虎有八个如花似玉的老婆,环肥燕瘦各有千秋,真是享尽齐人之福。并且有了八个老婆还不算完,他还常常流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最终还勾搭走了华太师府最漂亮的丫环秋香(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以至于说起唐伯虎来,名字前是一定要加“风、流才子”四个字的。
记载和存世作品,唐伯虎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第 一时期是30岁以前,他居住家乡苏州,与同年龄的文征明交善,甚受文氏影响,故两人书画均很接近,唐伯虎20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湖石、平坡、树丛均极似文氏细笔;书法亦俱从赵孟頫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伯虎的《高人深隐图》上款字,就极似文征明。第 二时期是30岁至36岁,唐伯虎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伯虎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36岁时的《落花诗册》。第三时期是37岁至45岁,唐伯虎正值壮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专心从事自 由自在的诗文书画创作,生活自得,创作也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如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37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0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时期是46岁至54岁去世,已属唐伯虎晚年,自45岁从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他进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为也更颓放,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神机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