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表现的艺术(6)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诗词的表现艺术(6)

活用典故

当代诗词忌用僻典,在诗词界几乎形成了共识;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典故都不能用。恰恰相反,正如荒芜所说:“典用得好,两个字可以抵千言万语,不但使文字精炼,而且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历史联想。”如刘人寿的《天子山瞻仰贺龙铜像》,颈联“风雨无情摧大树,江山不幸失长城”,就一连用了两个典故:“大树”和“长城”。前者指东汉将军冯异。他曾参与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功绩卓著,但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却常退避树下,军中因号为“大树将军”。后者指南朝宋将檀道济。他屡立战功,后为文帝所忌,被杀时,愤怒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这两个典故用来比喻贺龙,非常贴切。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汝不使也。”意思是说,即使完全不懂得典故的来历,读者也能从文字上领会诗意。刘诗正是如此。1992秋,首届中华诗词大赛终评工作在广东清远举行。临别,刘人寿写了一首《清远留别诗赛评委诸君》,颈联也用两个典故:“不用朱衣点,同将玉尺量。”切题切事,大家认为是典故活用的范例。因为“朱衣点头”、“玉尺量才”,都是与选拔人才、评论诗文有关的典故,一般读者都能理解。其他如:

太史高风凭笔直,男儿白眼对刀横。

——熊签《赠荒芜》

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

——蒋昌典《农家即使》

铜驼荆棘灾黎泪,铁马关河志士枪。

——付乃若《中曰<马关条约>百周年》

天涯自有知音在,何用阳关唱渭城。

——曾心安《送友人之长沙》

莫道抽刀难断水,喜看凿石竟成川。

——宴望贤《观罗洪电站》

缘槐夸大国,坐井看重霄。

——张子五《斥台独》

这些诗句中都用有典故,但都达到了“使事如不使”的要求,读者琅琅上口,浮想联翩。

咏物诗要有寓意

“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一个重要特征。于谦的《石灰吟》、《咏煤炭》都是有名的言志诗,对读者有陶治性情、砥砺意志的作用。今人的这类咏物诗,诗词刊物上也频频出现,如湖南湘潭教师刘伯林的《咏粉笔》:

近墨仍然白,冰心不染埃。

为君能解惑,何惜骨成灰。

又如福建岩春诗社林宗峰的《咏斗笠》:

愿随大众历风尘,羞与闲夫作比邻。

日晒雨淋常自乐,身居人上不欺人。

即咏物,也咏人,诗品、人品和谐统一。

另一类咏物诗,则是因物兴感,或抒怀,或刺世,启人联想,催人警醒。如长沙碧湖诗社黄毅顺的《毽子》:

几片鸡毛想上天,结交借重小铜钱。

举头更羡风筝好,平步青云一线牵。

寥寥二十八字,写官场态入木三分。毽子是鸡毛借铜钱压底才上扬的,风筝凭一线牵动 方可青云直上。这对于靠金钱手段谋官、借亲故关系腾达者,是尖刻的针砭。广东诗词学会梁宝琦的《蜘蛛》,刺当代官场的某些腐败现象也极为深刻:

千丝万缕腹中抽,纵结横联有大谋。

全仗层层关系网,一方墙角作王侯。

为趋炎附势者画像的,也颇有韵味,如广东吴川市教师李国明的《白绢团扇》:

圆如蟾影白如银,举动风流轻薄身。

最是趋炎难改性,一生爱近热中人。

江西石钟山诗社黄志鹏的《喇叭花》与上诗异曲同工:

生就朝天嘴,机心并蒂藏。

低头依大树,放线绕重墙。

作色撩人爱,扬声诩自香。

春风痴得意,不识有秋霜。

有些咏物诗,乍一看难明其寓意;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江苏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在校学生韩翠侠的《咏雁》:

翅展雄风未染尘,霜中雪里倍精神。

高飞不识无粮苦,大写青天一个人。

蔡厚示教授认为,尾联是“斥个人崇拜及大树特树者之辈”,不无道理。

吴雷发说:“咏物诗要不即不离,工细中具缥缈之致。”如果描摹物象过于泥切,则成了谜面,有粘筋带骨之嫌;如果离物象过远,则又不成为咏物诗了。

“风云气”与“儿女情”

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因此,他特别推崇韩愈的《山石》,而讥笑秦少游的《春日》为“女郎诗”。显然,他是受了老师王中立的影响。在《中州集》里,他曾这样记述过:“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日》诗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日》为妇人语 。”后来,他根据这个观点,在《论诗三十首》中写了这样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这首诗传世后,受到了不少诗人的反驳,清代诗人谈的尤多。薛雪以嘲讽的口吻写道:“先生休讪女郎诗,山石拈来压晓枝。千古杜陵佳句在,云鬓玉臂也堪师。”他不仅直接了当地说元好问不应拿韩愈的《山石》诗来“压”秦少游的“晓枝”句,而且指出:“诗圣”杜甫也写过“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充满了“儿女情”的佳句,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和师法。王敬之的反驳诗,则写得更为尖刻:“异代雌黄借退之,偏拈芍药女郎诗。诗心花样殊今古,前有香奁知不知?”他认为元好问连以“儿女情”著称的《香奁诗》似乎也未看过,不懂得今古诗坛应该有各种风格的诗。朱梦泉则干脆批评元好问有偏激情绪:“淮海风流句亦仙,遗山创论我嫌偏。铜琶铁绰关西汉,不及红牙唱酒边。”诗的后两句,用了《吹剑录》中的典故:北宋的苏轼,有一次在同友人的闲谈中,提到精于作词的前辈柳永。因问:“我词此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大江东去’ 。”应该说,这一评论是相当中肯的、公允的,说明两种风格的词各有千秋。朱梦泉借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不要把“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对立起来而妄加褒贬,应该看到苏轼和柳永同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他们的题材和风格迥然不同,正好显示了宋词的丰富多彩。苏词气势雄伟,以豪放著称,固然是词坛珍品;但柳词婉转清扬,音乐性强,如果在“浅斟低唱”的酒会歌筵,还是执红牙拍板,唱“晓风残月”好。

郭绍虞先生说过:“诗贵相题而作,不可拘以一律。”离开诗题,单纯以什么“风云气”和“儿女情”来区分诗的优劣,那是形而上学的。在诗的百花园里,应当欢迎各种风格的诗,而不应当厚此薄彼。实际上,古今有成就的诗人,都不可能只写一种风格的诗,连《山石》的作者韩愈也写过“女郎诗”,如“红烛未消窗送曙,金钗欲解坐添香”,便是一例。

动词的妙用

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你就可以安心地写你的句子。”这确实是经验之谈。被誉为“诗中有画”的王维,他在诗中创造的许多生动而优美的画面,不少就是得力于动词的妙用。如《山居秋暝》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幅有声风景画,除了竹、莲、 女、渔舟等人像和物像配合得非常和谐外,使画面大放异彩的还有两个关键性动词:一个“喧”字,把浣女们的欢声笑语和盘托出;一个“动”字,把渔舟晚归穿过莲丛的情景写得摇曳多姿。陆放翁的《东篱杂题》中有一联能传闲适生活情趣之神的名句:“莺声如妒梦,花气欲撩诗。”莺声婉转,春梦温馨,中间用一“妒”字,使二者相得益彰;花气袭人,诗情难抑,一个“撩”字,不仅突出了花气的主动性,而且默默体现了诗人的爱花之情。试与“醉闻花气睡闻莺”这样的直叙句比较一下,其意境之浅深自见。同样,象“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四个物象用两个动词穿起来,就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片清幽的秋夜景色。“淡”字飘逸而自然,把微云对河汉的神妙影响,写得逼真逼肖。这种景象,人们往往能得之于心而难形之于言。“滴”字俚俗而真切,它使人不但看到了雨珠,而且听到了声响;这声响,又和秋空中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协调。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千里江南绿草如茵的春色,形象地显示在读者面前。“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既描绘了秦淮河月夜微茫的景色,又衬托了诗人听到亡国之音后的迷惘心情。

还有些诗,由于几个动词的变换,各种画面便随之交替出现,全诗的节奏也随之起伏有致,摇曳生姿,给人一种玉润珠圆的音乐美。如《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全诗六联,每一联除变换了一个动词外,其他字面完全相同;但这六个动词,却发挥了神妙的作用:每一个都显示一幅画面,合起来构成了一轴完整的“春日妇女采集芣苢放歌图”。

开始是“采之”,泛言妇女们呼朋结伴,走向平原乡野,高唱“采呀快快采些来”。这是劳动的前奏曲。

接着是“有之”,讲妇女们见到了芣苢,欣然动手,边采边唱。这是劳动的进行曲。

第三是“掇之”,她们兴致勃勃,一颗一颗地拾,一颗芣苢一声歌。

第四是“捋之”,他们越采越有劲,越采越顺手,成把成把地捋,歌声也更加嘹亮、高昂。

第五是“袺之”,采得多了,手提着衣襟兜起来,歌声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最后是“襭之”,掖起衣襟,满载而归,丰收的喜悦之中又添上了结束劳动后的轻快。这是劳动大合唱的尾声。随着妇女们远去的身影,歌声飘散到四方,山鸣谷应,余音袅袅……

诗评家说:“通篇止六字变换,而招邀俦侣,从事始终,一一如绘。”诗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首诗的阐释,则更是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他说,读了这首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因此,他认为这样去领悟,“则此诗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这种妙境的产生,就是从六个动词中得到的诗意的触发。

注意在诗词中巧用一些起决定作用的动词,会有助于对全诗意境的开拓。


商丘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官方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学会”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

  • 纳兰性德诗25首赏析

    纳兰性德诗25首赏析 清 转自星期一诗社 西苑杂咏和荪友韵(二十首其二十) 花映初阳覆绮寮,玉珂双引望中遥. 凭君莫作烟波梦,曾是烟波梦早朝. 此为性德与严绳孙的唱和诗<西苑杂咏和荪友韵> ...

  • 诗词学习基础(三)

    转自:石湖春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 ...

  • 王冕两首《梅花》一黑一白,成为元代诗坛的千古经典,雄霸课本多年

    (欢迎关注"文化点心铺":这里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识.学无止境,每天陪伴!) 元代诗坛,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汉族诗人,真是太少了.当我们看到这4个字时,你脑海 ...

  • 咏物律诗的章法小议

    咏物律诗的章法小议 文/钱塘沙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事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咏物律诗的主要章法有两种,即是在起承转合的大框架下,以集中式或散点式表达主题,下面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2)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1)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0)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9)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8)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7)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5)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4)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

  •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3)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