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和陌生的人
今天的主题是熟悉和陌生的人。
对每个人来说,世界上的人只分两种:熟悉的和陌生的。
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人会把熟悉和陌生的人,当成两个物种。对于熟悉的人,我们在意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在意他们眼中的自己;对于陌生的人,更多的是麻木、厌倦,几乎可以忽略生命的存在。
传统意义上,熟悉的人有我们的家人、同学、同事和朋友,这四个维度的熟人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的社交圈。
在过去的传统中,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和上述四个群体之间的故事集合。
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你的熟人中都有哪些什么样的人。这也就是圈子的力量。
人都是会被影响的,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我们接触的是什么样的人。这里面父母是原生性的,同学是成长性的,伴侣是终生性的。我们接触的世界,其实就是他们的世界。如果用坐井观天来比喻,他们就是我们的天。
现代意义上,自从诞生了互联网,人类社会就被深刻改变了。这个改变就是社交圈的无限放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赋能。互联网诞生之后开始,我们开始习惯于跟陌生人聊天。在移动互联网诞生之后,线上社交又进一步被精确定位和定义。
这样的影响逐渐从线上走到线下。
一二线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陌生人的世界。人口众多、流动性大,使得这里的人们很难接触到传统意义上的熟人,或者说在经常接触的人中间,熟人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互联网的诞生,早已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人们坦然的习惯于生活在放眼望去无一熟人的世界。
这时的陌生人,也不再是麻木、厌倦的代名词。人们开始习惯于顾及他们的感受。我想这其实才是时代进步最本质的标志。
昨天我有新的惊喜出现。在伯乐计划之二里,提到了费洛迪,在成为合格伯乐方面,他是我的偶像和学习对象。我随着费洛迪的《合伙人》,找到他十年前出版的《才经》。在前言感谢的人中间,发现了一个相对熟悉的名字,我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微信好友与其同名。
于是我找到这个微信好友,问《才经》前言里提到的是不是他。他回答是的,而且好奇我怎么会找到《才经》的,这本书是他带着团队完成翻译的。
我激动不已!就这么不经意间,找到了被费洛迪高度赞扬的同事,这本书的翻译者。我于是约见面请教,他告诉我下周他会来合肥参加一个会议。我们约好周四早上一起跑步+交流,这也是我的提议。多么令人感到幸福和激动的收获,非常意外的收获。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每个善于使用的人,传统的边界被极度扩大了。
而在国内三线以下城市,仍然还延续着过去的传统,还是那个熟人社会。人口少、流动慢,到哪都有熟人,暂时不认识随便聊几句就能找到共同的熟人。习惯于这样环境的人,偶尔去一次一二线城市,就会各种不适应。其实本质上,还是对于缺少熟人的恐惧。
商业意义上,陌生人的社交更有价值。与商业有关的社交,针对的本就应该是陌生人群体。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熟人,数量是有限的,无法匹配商业对于规模的需求。中国被误导的产业,很多都与此密切相关,比如保险、传销等等。
在创业创新领域尤其突出。
之前有个朋友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他创业以来,所有能够给他提供帮助的,几乎都是过去的陌生人。而过去的熟人几乎都对他的选择表示不理解。就我而言,离开过去的环境之后,刻意隔离之前的圈子。我现在合作的伙伴、交往的朋友,几乎全都是今年以前完全陌生或者相对陌生的人。
我很多时候都深刻感受到,对于我现在的选择,给予我更大支持的反而都是过去相对陌生的朋友,而不是过去很熟悉的人,无论家人、同学、朋友都是如此。比如赵永学就是过去完全陌生的朋友,通过微信认识,他在公众号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比如我现在合作两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今年刚刚通过公众号认识。比如在合肥的很多混沌大学的同学,也都是新进认识的。当然我过去的领导单学姐和智总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们是例外。
熟悉和陌生的人,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
对于熟悉的人,我们早已审美疲劳,很难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早已不再能够给予欣赏视角。对于他们的变化,我们熟视无睹。当他早已不再是原来的他时,我们眼中的他从未改变。这也就是所知障在社交上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熟悉就是陌生。
而对于陌生人,我们带着新鲜的视角完整审视一切,我们对他们的认知是完整的,并且丝毫不受过去经历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很快了解他们过去的经历。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我们必然能够给予足够的欣赏。这样完整、不受干扰的认识,陌生才是熟悉。
对陌生人的态度,是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维度!现实中,还是会有很多人对陌生人采取完全抗拒的态度,特别在线上社交中。这样的态度,会让你与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无缘。
最后的结论和建议是,不要再用熟悉或者陌生来定义人,不要抗拒陌生人,你更需要的也许不仅仅是熟悉的人。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