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赏月亮,我码公众号
中秋节来了,祝全天下的人,家月团圆,幸福安康!
记得当时写《一车一世界》时,里面有一篇叫《月到中秋分外圆》,这篇文字里的故事和抒情的部分就不细说了,在文章里我做了几个总结,现在想想还是挺有道理的。
中秋节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秋节是全国从南到北都可以在室外庆祝的节日。这个也许是中秋节创立的缘由。中秋是南北方一年最后收获的季节,为了预祝丰收,工作之余,在月光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季的到来。二是中秋节是为活着的人过的节日,一年之中唯有中秋节不用烧香磕头,不用拜神祭祖,月饼是活着的人分享的,中秋最期待的就是团圆,先前讲究的人家,月饼按人分,一人一份,离家在外的人,家里人会把他那一份留着,期待他早日归来。三是中秋节全国各地的美食都是一样的——月饼,尽管月饼的样式、馅的成分不同,南方蛋黄莲蓉,北方冰糖五仁,可中秋节要吃月饼,这是一致的。除月饼之外,几乎没有第二选择。不同的地方也许有不同的庆祝仪式。
自微信诞生之后,中秋更多地属于手机了,一大早晨,手机里就收到各式各样的祝贺图片,让人在美好中开启新的一天,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仿佛是被亲情、友情簇拥着醒来。
作为一名作家,我的朋友圈自然是各种与中秋有关的写作,尤其是关于中秋的诗词,有直接引用的,有自己原创的,还有伪原创的,不一而足。发布者捻须长吟,阅读者指间滑过,留下的大多是“节日快乐!”
回顾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一定是农民创立的,因为要庆祝丰收,因为要驱赶邪魔,因为要分享快乐。可中秋节一定是文人将它变得内涵饱满,形式活跃的。
中秋节属于文人的,没有爱情,他们编出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没有经历,他们编出一个不知疲倦的拙人吴刚,没日没夜地砍伐那颗仅有的桂花树;没有历史,吴承恩还把月亮里面的玉兔编排到玄奘西行求佛的事迹里。月亮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星球,而是天上的宫阙,它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广寒宫”。
小时候,大人骗我们,说一年之中就八月十五的晚上,嫦娥捧着玉兔出来,有缘的人就能看得见。也许是出于安慰的需要,即便看不到嫦娥,也一定能看到吴刚在挥汗如雨地抡着斧头砍树。我们每到中秋的晚上,都感觉吃月饼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从月亮里看到什么。
我们仰头向天,直到脖颈发直,眼睛也不知道揉了多少次,月亮还是高挂天际,像一个淡黄底黑白相间的圆饼。突然有人发声了,他说自己看见了吴刚在砍树,一直不停地在砍,好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看到了,他还用手指着,你看斧头抡起来了,你看砍下去了。唉,怎么停了,难道是想停下来抽袋烟吗?
在他的喊叫下,仰着头的同伴继续揉了一下眼睛,有人附和着说,是的、是的,我心里暗暗懊恼,怎么就我看不见呢?
我不知道该表扬自己的诚实,还是该批评自己的不知道变通。
在公众号里,美图、小程序信守可得,可我就是不习惯“借花献佛”,每到过节,想破脑壳,最后也没编出一句跟人不一样的话,也没有表达清楚自己不一样的祝福。
好在,我每个字都是用心敲的,就像我每天雷打不动地要写我的公众号。我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我必须得多用笨功夫、拙功夫。
记得前几天,老婆突然对我说,老头子,你可能要红了。
当时我在开车,还以为自己不小心开到河北去了,记得暑假去她老家,就是因为绕了一下辽中环线,结果行程码显示我到过沈阳。
她说,自进入九月份之后,我的公众号每天阅读量5千以上,最高的一天差点破万。我看了一下信息,有个乡村教师培训的网站关注了我,还有几个所谓的名人关注了我,他们私信说转了不少我的文字到网站上,供他服务的客户阅读。真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还在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了热量。
记得当年仰着脖颈看月亮,我不仅仅是想看月中的嫦娥和吴刚,我同时还在想,只要仰着头,月亮就不再移动,我喜欢月挂中天的感觉。
看着每天高高在上的阅读数字,我又犯了童年时的傻气,我想以自己的坚持,稳住天上的一轮明月。
(以下是这两天公众号访问的后台数据,有这么好的数据,我想停下来也难,毕竟有这么多关注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