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荣 | 心系瓜洲一世情
【往期回读】
阮元:身居台阁真学者,心系瓜洲一世情
扬州市瓜州中学 孟德荣
作者孟德荣,邗江区作协会员、邗江瓜洲中学教师。毕业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文学学士。中学高级职称。业余喜欢研究研究古籍。
情系瓜洲义造红船
长江古称天堑,阻隔南北交通。一直以来,瓜洲古渡和南岸镇江西津渡之间都是南北往来的要津,但此处江面浩渺,对渡舟楫倾覆频仍,过江商旅深受其害。晚清定远方濬颐《京口义渡记》载:“扬州之南,镇江之北,中为天堑,以限行旅,非舟楫不足以通之,风涛险恶,时虞灭顶……”“居民夜闻呼救声即出瞭视,但见烟水迷茫、波涛万顷”的事故时有发生。
自唐朝中叶以来,瓜洲即为漕运咽喉,据史书记载,由于江面宽阔,风起浪涌之时竟能摧毁千余艘漕舟和民船。因此,瓜洲一带历来就有官办救生船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事宜。清代,救生船通体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清雍正、乾隆年间,分别在瓜洲江口、息浪庵、回澜坝、铁牛湾等处设多艘红船,由官府拨给银两。
清嘉庆十年(1805)前后,阮元以个人的能力和资财在瓜洲打造红船从事义渡及江面救援事宜。“阮氏义产章程”碑刻记载:“(往)礼祀洲造红船一只,在仪征、瓜洲一带往来载渡。办事人等,遇有风波便即救生。如救得溺人者,优加奖赏。”为了维持红船的经营,阮元自捐省积多年的俸银,“以银一万七千八百余两,契买仪征县江中芦洲(礼祀洲)一区,将以岁入之息支应各事之用”。
阮元在1805年前后造的第一条红船名叫宗舫。1819年冬,任两广总督的阮元作《宗舫》诗追忆此事,并在诗序中介绍“予旧造红船,取宗悫长风之义,名曰宗舫。”红船的作用是“济渡、救生诸用”,称赞红船的特色“三面使风,最为稳速”。除宗舫外,之后阮元又增建三艘红船。
阮元在瓜洲建造的义渡红船,历时四十余年,直到1849年他去世前后,还一直往来于大江之上。
瓜洲转漕兴利除弊
阮元在1812年秋接任漕运总督,相较于“三朝阁老、九省疆臣”的五十年宦海生涯,其任漕运总督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两年。在这短暂的督漕生涯中,他却被誉为清代最著名的漕运总督之一。
《瓜洲续志》记载:“浙西漕粟皆由瓜洲北运,于是瓜洲乃漕船渡江入河之要津矣。每届春季,督运大臣率属先期莅瓜(洲),值风顺浪静日,先诣江神庙祭江;祭毕,咸登南城大观楼鸣炮升旗,镇江漕船乃衔接扬帆北渡。全邦既入运河,督运大臣飞折奏报。当粮船住瓜洲,阛阓喧阗,百货屯集,懋迁有无,市利三倍。故瓜洲虽非邑城,而全城富庶,实为漕运是赖。”
阮元《泊瓜洲督运自题江乡筹运图》一诗记述了这一盛事。“高台日映海门红,扬子春江二月中。猎猎千帆开北固,幢幢一纛引东风。旧游已叹华年改,故里还疑梦境同。今日伊娄河上往,幸无诗称碧纱笼。”督运大臣在大观楼高台建大旗,风顺则鸣炮升旗,漕船就从北固渡江来瓜洲。
为了祈求漕运顺风顺水,阮元于嘉庆十九年四月在瓜洲南门城外运河东岸的江口重修 江神庙,嘉庆皇帝御赐“恬波利涉”匾额。
阮元接手漕运总督职务之时,清朝的漕务已是积弊甚深、沉疴已久。他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漕务管理混乱,各环节营私舞弊现象严重。阮元上任之初,立刻严厉打击不法行为,雷厉风行整肃漕务。
阮元首先发现漕粮的测量存在重大问题,成为滋生不法行为的温床。他运用所精通的数学知识,发明了丈量简明法,创制一种特别的新尺,接着再创简便易操作的测量盘粮新法。为了堵塞漏洞,他还借用清朝数学家的“铺地锦”方法,将测量的数据填入格子中,口头便能算出结果,使漕运监管者“有实知其多、实知其少之据,则营卫军吏皆不敢欺矣”,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营私舞弊现象随即被杜绝。
为使新法长久施行,阮元还撰写《粮船量米捷法说》,并于嘉庆十九年夏将之刻石,嵌在漕院墙壁显目处。
1813年6月,阮元从瓜洲督运四千余船漕粮进京。途中,他目睹大运河上十万纤夫的艰辛以及数万饥民的悲惨生活,写下四十三韵《纤代赈》长诗:“粟米四百万,转运达帝都。……牵夫十万辈,岁岁相挽输。南牵来瓜洲,北牵过长芦。”诗中还记叙了采取以“纤代赈”的方法化解数万饥民围聚漕舟的重大社会事件,塑造了底层饥民的群体形象。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封疆大吏,阮元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尤其令人动容。
瓜洲建亭标识古迹
秦汉时期,长江上的广陵涛是天下一大奇观。西汉辞赋家枚乘《七发》写道:“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观涛乎广陵之曲江。”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七发》问世几百年后,长江主流南移,北岸泥沙堆积,到公元八世纪(即中晚唐时期)以后,原本位于江中的瓜洲与北岸扬子津相连,江岸南移近三十里,潮水不通扬子,广陵潮随之消失。因浙江也有广陵这一地名,后人便误认为广陵潮发生在浙江,而且这一错误观点影响甚广。为澄清这一错误认识,连乾隆皇帝都为此特意写了一篇《广陵涛疆域辨》的文章。这一时期扬州著名学者汪中在《广陵曲江证》中也对“广陵曲江”作了精确可信的考证。此后,阮元在古广陵潮的发生地——古瓜洲的翠屏洲——建“曲江亭”进行确证。
《瓜洲续志》有关曲江亭是这样记载的:曲江亭,在佛感洲(即翠屏洲,属瓜洲),当深港之南,直对焦山。仪征阮文达公谓即枚乘《七发》“观涛曲江”处,出资嘱王豫建之。这事大概发生在1806年到1807年之间。1807年冬,阮元写《曲江亭记》:“出扬州钞关,东南行二十四里为翠屏洲,故扬子江心所谓广陵之涛,当在此矣。瓜洲上下扬尘之地皆古大江,佛感洲中有红桥,外通江潮,万柳荫翳不见曦影,春桃夏竹映带于茅屋、钓矶之间,秋冬木叶脱,金焦两山并立林表。予访王布衣豫于洲中红桥之南,乃画其宅西地数亩而建亭于竹树之间,名曲江者,尊高庙(乾隆)之说,思有以敬明此义而志此古迹也。”
1808年,阮元又写了《题曲江亭图》长诗。“长江千里来巴蜀,流到广陵曲复曲。古时沧海今桑田,翠屏洲涨焦山北。”长江从千里之外的巴蜀滚滚而来,一路九曲回肠流到了扬州,古往今来的沧桑巨变,在焦山之北,翠屏洲从茫茫大江之中隆起;“江北横生十里沙,广陵涛变千人家。九折清溪夹修竹,万株高柳藏桃花。”古代的广陵涛汹涌处已涨起十里长沙,其上已分布许许多多的人家;此处环境幽美,房屋掩藏在修竹、柳树、桃花之中;“送暑曾过深港桥,寻秋每唤瓜洲渡。”从前夏日阮元曾来此(深港桥)避暑,瓜洲渡也曾是他交游的好去处。
因为阮元是当时的名流、重臣,所以“曲江亭”建成之后,成为当时文人聚集论诗之所。曲江亭濒临长江,登临可远眺镇江三山景色,是观赏四季江景的绝佳去处。《瓜洲续志》记载:“仪征阮云台元以‘曲江’名亭,一时称盛焉。”当时有关“曲江亭”的歌咏名诗迭出,如著名画家尤荫 《题阮抚部建曲江亭在翠屏洲上并寄王柳村》诗。
瓜洲论诗热心文教
作为封疆大吏,阮元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表现在他对文化的热情。阮元生平持躬清慎,为政务崇大体,所到之处以兴学校士为急。清嘉庆年间,瓜洲镇耆老捐资重建邗阳书院,收教贫家子弟。阮元在浙江巡抚任上时听说这件事,书写匾额赠送给书院。
阮元对于瓜洲文教的热心,还体现在提携瓜洲平民学者方面。王豫是生活在阮元同时代的瓜洲布衣名士,此人不求宦达,潜心治学,一生著述颇丰,深得阮元期许。阮元在军务繁忙之余为王豫《种竹轩》诗集作序。
阮元在嘉庆丙寅(1806)、丁卯(1807)年间作翠屏洲之游。在这次游览中,他发现王豫的种竹轩所藏江苏诗集甚多,就对王豫说:“久欲汇江苏诗刻之,勤劳王事实无暇日,铭诸心而已。‘惟桑与梓,必恭敬止。’诗人志也。君如任之,钞胥之费、梨枣之资,可无虑。”王豫在历经12个寒暑之后,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江苏诗征》收录了清初至嘉庆间江苏所属各县5430余位诗人作品,共183卷,三万多首诗歌,可以说是清代嘉庆以前江苏诗歌总集,也是地方类诗歌中最大的一部。阮元任两广总督期间,在官衙开始刊刻此书,书成之后,除夕设酒脯祭之,宾僚作“祭诗征”诗。阮元提携人才、表扬先哲诗人的拳拳用心,足以使后人尤其是瓜洲人感动!
后来,阮元为王豫的《群雅集》作序,是在他“将入觐(入朝进见帝王),马首戒途匆遽”之时。
阮元转漕瓜洲期间,还在瓜洲对岸的镇江建焦山书藏,为天下的学者使用藏书提供了便利,也对瓜洲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
道光十八年(1838),得到道光皇帝允许,阮元以太子太保衔致仕,归田后,周旋故旧,接引后进,时以文酒之会徜徉于翠屏洲曲江亭畔,太平风流宰相人争羡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阮元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祀乡贤祠、浙江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