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安陆郧国史
先秦古安陆郧国史
吴三元
郧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直到春秋早期被楚文王所灭,历史时长在300年以上。
《现代汉语词典》载:周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042己亥年。史载西周封国在周成王时期,分封了大大小小一千多个诸侯国,郧国是众多诸侯国之一。按照郧国被灭国的上限历史事件,公元前701年郧楚间的“蒲骚之役”,郧国存国历史在300年以上。
蒲骚之役,是认知郧国的第一扇“大门”。锁定郧国的基本位置及四至关系。
《春秋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屈暇(楚武王之子,屈氏始祖)将盟贰(今湖北广水市)、轸(今湖北应城市)。郧人军于蒲骚(今应城市田店镇畅马村,大富水东岸高地。),将与随(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绞(今湖北郧县西北)、州(今湖北监利县东)、蓼(今河南唐河县西南)伐楚师。莫敖(楚军事官职,此指楚屈暇。)患之。斗廉(斗伯比之子,楚大夫)曰:“郧人军其郊(距郧都城不远),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楚郢,在今湖北钟祥市,史籍第一次出现之“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蒲骚),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hé)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列成为军阵)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这是郧、轸、贰等诸侯国的留名之载,也是先秦史籍之首载。从此则史籍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早期公元前701年郧国的四至关系大体是:北接随国(曾国,曾随一体。),南临云梦泽,西是楚国,西南是轸国,东北是贰国。郧国的都城在蒲骚以东的漳水川泽区域。郧国主体在今湖北安陆市的府河、漳河地域,在西至大富水,东至澴河的相间区域,涵盖湖北安陆市周边云梦县、应城市、京山县、孝南区、孝昌县等相关区域。
曾国系列考古发现,是认知郧国的第二扇“大门”。
2019年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考古发现:“曾随同体”。M169号墓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yìng)随仲芈加”,楚王嫁芈加随仲。“随”即“曾”,因为“芈加”是曾侯宝夫人。基本解开学术界争论千年的“曾随之谜”。
2018年京山坪坝苏家垅考古发现:曾国都城遗址、曾国青铜冶炼遗址、曾国墓葬区。其中,“曾伯桼”及夫人“芈克”墓,出土青铜器有铭文:“金道锡行”。意为铜金、锡金的运输之路。西周早期,周南以湖北大冶铜绿山青铜为主的“南方青铜”,行走的是水路。其时的青铜战略大通道是:铜绿山青铜,过云梦泽,经涢川与漳川相夹的“云山”,进入漳水川泽,到达曾国都城,再由大洪山麓进入南阳盆地北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镐京。
2014年随州文峰塔春秋曾侯舆墓出土青铜器铭文:“伯适上庸,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奠天下。王遣命南宫,营宅汭(ruì,水边)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
1118年北宋徽宗时期,安州发现六件曾国青铜铭文器,史称“安州六器”。其中有周昭王南征云梦泽的铭文。自此史籍上毫无记录的曾国,就屡屡出现在考古发现中。
上述系列考古发现,“君此淮夷,临有江夏”曾国青铜器铭文,确定曾国是“汉阳诸姬”的首领国;“金道锡行”曾国青铜器铭文,确定“汉阳诸姬”的历史使命;“楚王媵随仲芈加”曾国青铜器铭文,确定“曾随同体”;“安州六器”曾国青铜器铭文,确定周昭王三次南征云梦泽,十九年(公元前977年)溺亡云梦泽,行走的就是西周青铜战略大通道;西周曾国都城遗址在漳水川泽的苏家垅,确定西周早期青铜战略大通道,主要在漳水川泽。故此确定郧国和曾国既是从属关系,也是紧邻关系,曾国在漳水川泽的上游,郧国在漳水川泽的下游。漳水川泽地域是西周早期古汉阳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的中心。
云山,是认识郧国的第一扇“窗”。
《道光安陆县志》载:“郧山发脉于桐柏山,及随而分。南为大洪山,涢流出焉。又东南入安陆界,为大安、白兆诸山,而尽于云山。”
云山,位于涢水与漳水相交的地段,今安陆辛榨乡高庙村高庙山,北纬31.073,东经113.360,海拔76.19米。其中,云山至乌龟咀(涢水东岸,今南城山坡村,北纬31.104,东经113.402,海拔44米),是涢川的古涢口;云山至应城杨河镇西山岗(漳水西岸),是漳川的古漳口。在这个意义上讲,云山之南就是云梦泽的主体范围,也就是现今的江汉平原,也就与学者定位云梦泽范围内,海拔35米就进入江汉平原的主体范畴相吻合。
云山与云梦泽在名称上具有一致性,且具有“相依互成”的历史地理辩证关系。古云梦泽在《春秋左传》中被称之为“汉”,现代意义上则是:“古汉水”或“大汉水”。
云山,左拥涢水,右抱漳水,遥看其下烟波浩渺的古云梦泽,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形成与演化;遥看一级、二级、三级等大小川泽,逐步成为大富水河、漳河、府河、鹿河、澴河等河、港、沟的形成与演化。
云山,在同纬度的相应区间,“鹤立鸡群”般地屹立在古汉阳云梦泽泽水边,静观古云梦泽的万般变化,笑看人世间的世代更迭。
《诗经·周南·汉广》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就是站在古汉阳的云山之上,道说云梦泽风情万种。
虎乳岩,是认识郧国的第二扇“窗”。
虎乳岩,位于涢水东岸今安陆南城办事处石桥村的一处红石岩,北纬31.122,东经113.401,岩上海拔48.37米,岩下海拔36.17米。
《春秋左传·宣公四年》载: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郧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故名之曰斗谷于菟。以其女妻斗伯比。实为令尹子文。
上文及其前的“蒲骚之役”显示,郧国和楚国在西周末春秋初年,既是姻亲国,还是郧东楚西的相邻国。公元前790年至公元前763年在位的楚国大君是若敖熊仪,是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有为之君,有妻“郧姬”。郧姬生子斗伯比,“斗”(今湖北郧县境)为食邑。以“食邑”为姓氏,在春秋时期很普遍,故斗伯比为斗氏始祖。若敖熊仪卒后,郧姬携幼子回母国生活,斗伯比在郧国长大。后来,斗伯比与郧国公主生发恋情,诞下私生子,被外婆郧夫人派人丢弃于云梦沼泽中,被虎乳养。郧国公田猎,惊见老虎在红石岩下乳养小孩,很是惊讶。回宫知情后,就派人到云梦沼泽中将小孩拾回宫中抚养。随后,“奉子成婚”,将女儿嫁给斗伯比为妻。这个虎乳孩就是斗谷于菟,即楚国著名的令尹斗子文。虎乳斗子文的红石岩就被人们称为“虎乳岩”,传扬至今。也就有神奇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龙生虎养凤遮荫”。
虎乳岩周边区域在斗子文出生时,为郧国猎场,系云梦沼泽地貌。
樱桃古渡,是认知郧国的第三扇“窗”。
樱桃古渡是古云梦泽涢川的“峡口”,涢川第一道“鬼门关”,其“峡口”沙滩下面有大量的“阴沉木”。这是西周分封曾国、郧国等“汉阳诸姬”在漳水川泽的主要原因。
安陆古城西南有“樱桃古渡”,处于涢水东岸凤凰山西麓和涢水西岸金泉山南麓之间,是安陆八景之一。当地老人们说:“樱桃古渡实际上是‘阴船渡’,是涢水‘鬼门关’。过往船只在这里必须‘烧香’,否则,船毁人亡。”
凤凰山和金泉山相夹形成近500米的“峡口”。凤凰山北麓的海子河地带形成有深潭,金泉山北面山脚也形成有深潭,“峡口”近北有乌龟咀(今解放山电站)阻隔,使涢水为东、西分流状,近南有李家兆山孔家营和虎乳岩(今江夏大道)之间,一股东流水入涢相托,更加增加了“鬼门关”的“鬼气”。这是李家兆山修建“毓秀阁”的原因:避祸祈福;这也就是凤凰山、金泉山相夹河道沙滩残留大量“阴沉木”的缘由。
阴沉木的形成,根据不同的树木质材,至少需要3800年,多则需要万年以上。
两代郧女育忠良,是认知郧国的第四扇“窗”。
第一代郧女:郧姬,楚君若敖熊仪之妻,生活在西周末年、春秋初年,是史籍记载郧国第一人。其子斗伯比,生于公元前763年前。若敖熊仪去世后,郧姬携幼子斗伯比“畜于郧”。斗伯比是斗氏家族始祖,以食邑斗地为姓氏,显赫于楚武王时期,是楚武王的重要谋臣。
《春秋左传》对斗伯比有三个年份的记载。
《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33年》:楚武王(楚大君熊通。此时不是王,2年后才僭越称王。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弑侄夺位,公元前690年卒于第3次伐随征途,在位51年。)伐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随地名)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和谈)。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间离)也。汉(云梦泽)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粱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师而纳少师。
《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35年》:随少师有宠。楚斗伯比曰:“可矣。仇有衅,不可失也。”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楚地。今钟祥市东桥镇。此次盟会,楚武王僭越称王。)。黄、随不会,使薳章让(责问)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季粱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粱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弗从。战于速杞(随地名),随师败绩。随侯逸,斗丹(斗伯比之子)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42年》:十三年春,楚屈暇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楚武王夫人)。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niǔ,习以为常掉以轻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下之不假易(宽纵)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具有徒步快行能力之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令)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鄢水,渡口在今宜城市南三十里。),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楚地名,今江陵县西。),群帅囚于冶父(地名,今江陵县南。)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从以上三则史籍记载,结合《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9年》来看,斗伯比是郧姬之子,公元前763年父亲若敖去世时,还很小,“畜于郧”,随母亲回郧国生活长大;后来“淫于郧子之女”,郧子女私生斗子文,“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再后来郧在女“奉子成婚”于斗伯比。“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此“间离计”为楚国世代开疆拓土之策,以至成为“楚始大”、“楚地千里,天子始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非楚即秦”之国。
公元前704年(《桓公八年·楚武王35年》)有斗丹:“随侯逸,斗丹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
公元前701年(《桓公十一年·楚武王40年》)有斗廉:“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公元前690年(《庄公四年·楚武王51年》)有斗祁:“王遂行,卒于樠(mán)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zh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ruì),而还。济汉而后发丧。”
公元前676年(《庄公十八年·楚文王14年》)有斗缗:“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
斗丹、斗廉、斗祁、斗缗,从时光轴上论,从斗伯比是斗氏始祖来说,从《春秋左传》不是诸侯国大夫不入名来看,四人都是楚国楚武王时期的重臣,都是斗伯比子或者孙。且斗祁是史籍记载楚国令尹第一人;斗缗是史籍记载中华“县治”第一人——权尹。
第二代郧女:郧国公之女,斗子文之母。“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
公元前664年(庄公三十年·楚成王8年)有载:“秋,申公斗班杀子元,斗谷于菟(斗子文)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斗子文在位27年。
公元前605年(宣公四年·楚庄王9年)有载:“初,及令尹子文卒,斗般(斗子文之子)为令尹,子越(斗子文侄子)为司马。···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随从)曰:‘不可以入矣。’ 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居于司败。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
公元前505年(《定公五年·楚昭王11年》)有载:“王赏斗辛(郧公,斗子文第6代孙)、王孙由于、王孙圉、钟建、斗巢(斗辛弟)、申包胥、王孙贾、宋木、斗怀(斗辛弟)。”
历史地看,两代郧女对楚国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斗氏家族对楚国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从《春秋左传》来看,斗氏家族延续整个春秋时代。从斗伯比“间离计”之谋略,到楚庄王“子文无后,何以劝善?”的“劝善”定位 ,再到孔子对斗子文“忠”(《论语·公冶长》)的“德行”评价,追根溯源是缘于“两代郧女”的贤淑。安陆雷公镇张畈村有个女儿台(安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第六期》刊载有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安陆市商周遗址调查》文章,女儿台系商周遗址;传说与“奉子成婚”相关;地图显示,女儿台在郧国都城到楚国沈鹿(郊郢)之间,两者只有50多公里路程。
悠悠郧国三百年,按照通例,郧国公至少是在15代以上。虽然史籍对郧国缺乏记载,但郧国故城及墓葬区在先秦古安陆的大地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郧国历史终将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