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榜微评】吴洪:颤撼心魄的沉重——无极《悄悄老去》品读浅谈
颤 撼 心 魄 的 沉 重
——无极《悄悄老去》品读浅谈
文/吴洪(湖南)
《中国诗歌报》会员创作室第22期临屏诗序第75号诗,上贴的是《中国诗歌报》主编无极老师的新诗《悄悄老去》。读后,令人激动,涌动的诗流汩汩于怀,总觉得读后如果不表达点什么,简直有对不住诗篇和诗人的愧疚。
《悄悄老去》共5段20句,句式长短错落,简洁明快;文字通俗易懂,朗读易于上口;通篇没有生辟或咬口的词藻,没有偏远而陌生的典故。诗歌句句紧贴诗题,意象凸显,画面清晰,易于捕捉和融入。起承转合,条理明了,用典大众,落笔老道。悄悄老去,是“时光”的天工之作,不可避免。诗歌一开始就点出“时光的魔法”将“天真”用“画皮”骚扰,直逼主题,开篇明义。
紧接着是“烟雨”“模糊”“莹屏”,诗人明显地在渐进式深化主题。如果说第一段主要是展现表象悄悄老去的话,那么,第二段就深入到意识了,进行了情感的直接抒发,掀起了诗歌的第一个高潮。因为悄悄老去的原因,爱情和爱巢也被遭到了无情的摧残。如“葡萄架已经倒塌”、“老屋摇摇欲坠”,年年“七夕”的鹊桥会也失约了,尤其那“变形的身躯”已收到不详的信息,读到这里,一股沉重的气流油然地袭上心头,令人有种茫然,不安,甚至恐惧的感觉,诗歌很好地收到了对“老去”的氛围烘托。
“轻轻的脚步/不敢踩醒沉睡的柳堤。”这是全诗的诗眼,13个普通平常的汉字,经过诗人妙手的调度遣造,萌发出了颤撼心魄的千钧之力,是读者最喜爱的诗句,写得太美了。读着它,油然想起唐代诗贤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诗中主人公心中的隐痛,只有主人公和诗人能够洞悉,二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不敢”二字意蕴深厚,韵味悠长,无可挑剔。诗人怯怯的柔毫,浓缩有几多对“时光”的回首,对“天真”的回味,对美好的遐想,对人生的留念和感叹。从诗句的“柳堤”旁,不难窥见昨日的柳暗花明,莺歌燕舞,碧波荡漾,弯弯的断桥,濛泷的烟雨,悠悠的小舟,还有舟头的书生和才俊身旁那执伞的窈窕,甚至儿时的青梅竹马……诗象活脱,袅袅入目。日近黄昏,自然怜爱“拂晓”的珍贵;人近黄昏,当然倾慕昨日的“曙光”。人老了,常常会情不自地禁触景生情,勾起对昔日美好的回忆,也会感觉对人生“老”去的无奈,甚至有对“时光”过快流逝的怨恨,对“时光”太过无情的诅咒。这一小段,寥寥26字,把诗的意境推到了全诗的最高潮,引人沉醉,诱人思考。
诗歌从人生的“天真”到“身躯”的悄悄“变形”,并借助大自然的“曙光”,“乘着月色”“交谈”“回归”的话题,诗歌结构顺序明了,自然合理,符合“悄悄”老去的路径法则。“拂晓的曙光/再也删除不了我回归的话题”,顺理成章,戛然打住,读者的感觉也正是意料之中的结局,因为符合事物发展的常理。
全诗语言朴实,委委道来,但情感的抒发却是畅快淋漓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所需,意境所要,作者诗风之所求。能给读者以心魄的颤撼,沉重而惋惜的心境体验。
诗中的“老屋”,如果是“茅屋”话,那么诗的艺术成色可能会更纯、更高一些。
(2019年11月29日于江西井冈山)
【作者简介】
吴洪,男,湖南人,高级工程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报》和《香港诗人联盟》永久会员。作品刊载《楚风》《中国诗歌报》《香港诗人》《井冈文艺》《三湘诗韵》《安徽诗歌》《岭南作家》《东方诗歌》等刊物。
【作品赏析】
诗《悄悄老去》
作者/无极(甘肃)
时光的魔法
给我的天真贴上画皮
一张透视天地的莹屏
已被溅满模糊的烟雨
腐朽了的葡萄架已经倒塌
再也听不到银河里的七夕
旷久的老屋摇摇欲坠
变形的身躯已探测噩运的信息
我用苍白的手
触摸落日黄昏
轻轻的脚步
不敢踩醒沉睡的柳堤
我是一个停转的陀螺
长长的鞭子
再不用抽打我入骨的肉皮
让我慢慢停下来 随意休息
乘着月色
我跟长夜交谈
拂晓的曙光
再也删除不了我回归的话题
【作者简介】
无极:原名戴建京。中国诗歌报会员,现任中诗报首届会员创作工作室主编。甘肃静宁威戎镇人,喜欢吟诗作赋,舞文弄墨。只图一时雅兴,权作抒情写志,吟咏山河。曾多次为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写作,也曾多次被网络平台选为精品和诗评之作。历历见刊于京华时报,甘报,星星和诗刊。从80年搁笔,己荒废三十几个春秋。于2017年又开始田野拾趣,开始写作,已出刊个人小诗集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