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全科医学》
2016年12月第19卷
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来荣,刘希胜
【222042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放射科 ( 陈来荣) ; 江苏省人民医院 ( 刘希胜)】
摘要:
目的:观察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收治的肝、肾、盆腔巨大囊肿患者16例,均予以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并观察患者预后。
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后无出血、发热、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CT示残余囊肿腔均缩小至Ⅲ级。
结论: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对无水乙醇耐受性差、高龄及体质虚弱的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囊肿; 盆腔肿瘤; 聚桂醇; 治疗结果
肝、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良性病变,5cm以下的囊肿常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肝、肾囊肿满足下述条件时应予以治疗: (1)囊肿直径>5cm; (2) 囊肿压迫邻近脏器,影响脏器正常血液运行; (3)囊肿位于器官边缘,靠近腹壁,极易因碰撞造成破裂, 继发感染; (4)囊肿压迫邻近神经结构造成相应的症状。盆腔囊肿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软、张力低,囊肿常>10cm。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 但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且体弱、高龄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收治的肝、肾、盆腔巨大囊肿患者16例,其中男8 例,女8例;平均年龄 (61.6±1.0) 岁; 单个囊肿14例,多个囊肿2例(多个囊肿同时采取治疗,分别抽出囊液60~1700ml) 。16例患者均有明显的囊肿压迫症状,其中盆腔巨大囊肿伴神经、血管压迫症状1例; 肾囊肿合并出血、轻度感染 1例; 肝囊肿,且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右上腹部不适、纳差、腹胀、黄疸等7例;肾囊肿,且临床表现为腰部胀感、疼痛7例(轻度血尿1 例,结肠腺癌术后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1例,慢性胆囊炎、胃窦炎1例,其他3例) 。排除标准: (1)有出血倾向、血友病、心肌梗死、大量腹腔积液和严重恶病质患者; (2)存在肝囊肿和胆管交通, 肾囊肿和肾盂交通患者。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采用SIEMENSSOMATOM Emotion16-Sllce confluration、SIEMENS SOMATOM Spirit CT机扫描。定位器为自制定位器 (5条10cm长泥鳅导丝,按1.0~1.5cm等距排列, 胶布固定) ; 根据患者囊肿部位,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双手高举过头或双手抱头,平静呼吸状态下螺旋扫描,层厚及间距均为3mm。采用100mm或150 mm Plastic hub穿刺抽吸针,16G或18G导入鞘, BIOTEQ直接穿刺型引流导管组(附线),型号为7Fr或8Fr;穿刺包1个; 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硬化剂为聚桂醇; 术前准备: 常规腹部准备,无需术前禁食,检查肝功能或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1.2.2 治疗方法 肝囊肿患者取仰卧位,肾囊肿患者多采用俯卧位或健侧在下侧卧于CT检查床; 先行CT 扫描,于病灶体表区固定自制定位器;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CT扫描后选择进针路线, 确定定位器标识点( 即穿刺部位、进针点) 与囊肿的直线距离、进针深度和角度; 进针深度以囊肿CT图像位置最低处稍上方,以便吸尽囊肿液,巨大囊肿直接进入穿刺引流管; 穿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当穿刺针进入囊肿时有突破感,取出穿刺针真心,针尾部可见清凉囊液流出,可行囊液抽取引流术,但为保持影像资料完整、严密,常再行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囊肿内,固定穿刺针后抽吸囊液。巨大囊肿合并细小分隔患者于CT扫描后选择进针路线,确定定位器标识点 ( 即穿刺部位、进针点)与囊肿的直线距离、进针深度和角度后采用穿刺引流管直接进入囊腔,一手固定引流管内芯,一手缓慢旋转下进一步送入引流管(旋转的目的: 一是旋转进入引流管与人体组织的顺应性好,患者疼痛轻,容易进入; 二是囊肿内小分隔可以被破坏,使部分囊腔相互连通,有利于囊液的引流和硬化剂的起效);穿刺针抽吸过程中需要适时调整针尖位置,如无囊液抽出时需行CT扫描证实; 引流管抽吸囊液时要注意引流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因腹腔病灶突然消失而造成腹腔压力突然降低诱发腹腔脏器供血突然改变,从而引起突发性低血压、组织器官低灌注。当囊液抽尽后缓慢注入适量聚桂醇,聚桂醇与空气按1∶2或1∶3充分混合乳化后注入空囊内(乳化的目的: 增加聚桂醇与囊壁的接触面积,使囊肿壁内壁上皮细胞出现无菌性炎症,逐渐失去分泌功能,囊腔黏连、机化、闭合),后嘱患者左右翻滚数次,增加聚桂醇和囊壁的接触。囊肿直径>12cm或囊液量>800ml患者需缓慢引流或分两次进行处理。术后间隔数分钟行 CT扫描,表现为含气液平的小囊腔,低处液性成分为逐渐水、气分离后的聚桂醇液体。术后患者均可自行下床检查,坐椅休息10~20min,无明显不适可回家或回病房,部分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行止血治疗。术后3个月~2年行门诊随访,定期行B超及CT复查。
1.2.3 治疗后囊肿分级标准 0级:治疗后囊肿大小无变化;Ⅰ级: 治疗后囊肿缩小<33%;Ⅱ级:治疗后囊肿缩小33%~66%;Ⅲ级: 治疗后囊肿缩小>66%或彻底消失。
2 结果
16例患者行肝、肾、盆腔囊肿穿刺均一次成功, 操作时间为10~20min,囊肿直径>12cm或囊液量>800ml患者需缓慢引流,或分两次进行处理。术后无出血、发热、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CT,残余囊肿腔均缩小至Ⅲ级,见图1。
图1 肝、肾、盆腔巨大囊肿患者CT检查结果
注: ①②③为女性患者,83岁,肝右叶2枚巨大囊肿,拒绝手术治疗,囊肿最大径分别为9.2cm、13.3cm,行直接引流管穿刺缓慢引流后予以适量乳化聚桂醇硬化治疗。④⑤⑥为男性患者,70岁,结肠癌术后右肾巨大囊肿,囊肿大小约8.8cm,内见分隔,皮肤软组织局麻后采用8Fr一次性引流导管直接穿刺引流出略浑浊囊液,数次缓慢旋转导管,破坏囊肿内分隔后缓慢引流出囊液290ml,后予以适量乳化聚桂醇硬化治疗,术后2个月复查CT囊腔基本消失。⑦⑧为女性患者,33岁,左侧盆腔内巨大囊肿,囊肿大小为5.0cm×5.8cm,患者有压迫症状,拒绝手术治疗,CT定位下局麻后直接引入7Fr一次性引流管,缓慢引流出清凉囊液后予以适量乳化聚桂醇治疗,随访2个月后囊肿残腔无增大。
3 讨论
CT 检查的图像清晰、直观,有利于分辨囊肿与邻近组织脏器的位置,穿刺定位的准确性较高。CT导引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治疗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1],其具有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高龄、体质虚弱、病程迁延、危重及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CT导引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的治疗原理为通过注射硬化剂使囊肿内壁上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症,逐渐失去分泌功能,导致囊腔黏连、机化、闭合[3]。
传统硬化剂包括四环素注射液、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等[4-5]。无水乙醇对组织有一定的渗透作用, 可进入周围组织与血管内。聚桂醇作为新型硬化剂,其作用机制与无水乙醇相似,但黏度小,易推注,操作简便,具有局部麻醉作用,患者术中、术后疼痛轻,且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术后并发症少( 无醉酒样反应、发热和肝肾潜在性损伤)[6]。聚桂醇可通过炎症和机化作用破坏囊壁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有效闭塞、硬化囊腔,导致囊肿消失。聚桂醇硬化治疗拔针后患者无明显局部疼痛不适,耐受性良好,可能与聚桂醇具有局部麻醉、镇痛效果有关。与无水乙醇相比,聚桂醇操作简单,可留置体内,无需多次冲洗,在一定时间内与囊肿壁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随访1~2个月后复查, 患者治疗效果好。
综上所述,CT导引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肾、盆腔巨大囊肿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好及不增加治疗费用、患者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对无水乙醇耐受性差、高龄及体质虚弱的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硬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