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40例

陕西医学杂志

2017年2月第46卷第2期

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40例

常青1,杨丽丽2

(1.西安市第四医院普外科,2.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 西安 710004)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选择Ⅲ、Ⅳ度内痔和混合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TST+直肠黏膜下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选择Ⅲ、Ⅳ度内痔和混合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TST+直肠黏膜下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2年治疗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5例(12.5%)复发,治疗组患者在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尿潴留、伤口水肿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2年治疗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5例(12.5%)复发,治疗组患者在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尿潴留、伤口水肿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2年治疗组无1例复发,对照组5例(12.5%)复发,治疗组患者在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尿潴留、伤口水肿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缩短平均住院日,值得临床应用。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缩短平均住院日,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痔;痔切除术;枯痔硬化疗法

文献编号: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7.02.024

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或肛周皮下静脉丛迂曲扩张形成,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发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其中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常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手术相对复杂[1]。我们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40例,并与40例外剥内扎手术患者相比较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由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或肛周皮下静脉丛迂曲扩张形成,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发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其中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常伴有直肠黏膜内脱垂,手术相对复杂[1]。我们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Ⅰs-sue-selectⅠngtheraPy,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Ⅲ、Ⅳ度内痔及混合痔40例,并与40例外剥内扎手术患者相比较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根据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中的痔诊断标准进行分期,选择Ⅲ、Ⅳ度内痔或混合痔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7.6岁,病程6个月至25年,Ⅲ度内痔7例,Ⅳ度内痔10例,混合痔23例。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5.7岁,病程1~25年,Ⅲ度内痔8例,Ⅳ度内痔12例,混合痔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分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术前晚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清洁肠道。骶管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改截石位,消毒肛周皮肤及直肠黏膜,已婚女性患者消毒阴道,铺巾置单。治疗组:适当扩肛,观察痔核大小、分布、黏膜脱垂等情况,置入TST专用扩肛器,使拟切除的痔上黏膜位于窗口内,固定扩肛器,在齿状线上方3~4cm处用2-0可吸收线荷包缝合窗口内黏膜,缝合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内,避免损伤肌层。将吻合器最大程度张开后顶端涂少许无菌石蜡油,经扩肛器伸入直肠内,确认顶部超过缝合线圈后收紧荷包线并打结,将线尾经吻合器侧孔引出,持续向外牵引,顺时针方向旋转吻合器尾部开关,直到吻合器柄上的红色指示针到达固定位置,解开保险,完成激发,压迫持续30s,逆时针方向旋转吻合器开关,松开吻合器头部,缓慢取出;检查吻合口有无开裂、出血,若有活动性出血,用4-0可吸收线“8”字缝合止血;取出扩肛器,于吻合口上方3、7、11点黏膜下柱状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每一点注射2~3ml。用手指轻揉注射部位黏膜,使药物在黏膜下均匀分布,残留外痔做“Ⅴ”字形切口,游离皮瓣至齿状线上0.5cm处,于根部结扎,切除多余痔组织,术后凡士林纱条塞入肛管,包扎伤口。对照组:适当扩肛后钳夹外痔顶端的皮肤,用高频电刀沿外痔根部“Ⅴ”形切开皮肤至齿状线上0.5cm处,并切除皮下曲张静脉丛,创面电凝止血,止血钳夹住根部,用10号丝线结扎,结扎线上0.5cm处切除多余痔组织。以同法处理其余痔,一次手术处理3~4个痔核。术后以凡士林纱条塞入肛管,铺于创面,包扎伤口。术后3d流食,控制大便,抗炎治疗2~3d,度过感染期,给予伤口换药、超声雾化坐浴、痔疮栓纳肛等治疗[2]。

3 疗效判定及并发症评分

疗效判定:症状消失,无痔核突起为治愈;症状减轻,痔核消除不全为好转;症状持续存在,痔核仍存在为无效。并发症评分:伤口疼痛评分参照ⅤOs评分标准[3]。出血评分:无出血0分;出血少,自行止血1分;出血较多,需压迫止血2分;出血量多,需缝合止血3分。尿潴留评分:无排尿困难0分;排尿困难,无需导尿1分;不能排尿,留置导尿2分。伤口水肿评分:无水肿0分;轻度水肿,无需干预1分;明显水肿,需药物治疗2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需切除的外痔数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术后定期随访1~2年,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两组术后并发症评分及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3。治疗组患者在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尿潴留、伤口水肿及住院天数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对于痔的认识最早可追述到1761年由Morgagni提出痔的经典理论,认为痔是由直肠下段黏膜下静脉曲张引起。经几个世纪的认知,人们对痔有了更新的认识,近代医学认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下移或肛周皮下静脉丛迂曲扩张引起的疾病[4],是肛肠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式由过去的痔外剥内扎术逐渐发展到射频、冷冻、激光、套扎、硬化剂注射等,主要目的为消除痔核,但事实证明上述治疗方式不能彻底解决痔的症状,并且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术后康复缓慢,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及心理恐惧。直到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利用特制的肛肠吻合器(PPH)在痔核上方环形切除直肠黏膜,阻断痔核血流、同时下移的肛垫解剖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经10余年的临床实践证实PPH手术的确对Ⅲ~Ⅳ度内痔或环形混合痔有较高的疗效[5],但存在费用昂贵,术后吻合口狭窄等缺陷。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远期效果并不优于经典的痔外剥内扎手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6]。

TST是在PPH手术基础上改进的新型手术方式[7],开窗式肛门镜可更好的暴露病变痔核及上方黏膜,被切除的黏膜更有针对性、选择性,达到上提肛垫及阻断痔核血流的目的,最大限度保留了肛垫周围正常黏膜,从而保留了肛垫的敏感性和收缩性,尽可能保留了正常的生理功能[8]。该手术方式成功避免了PPH手术造成吻合口狭窄的缺陷,但不能切除痔核本身及外痔部分,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本研究在TST基础上,于吻合口上方3、7、11点黏膜下柱状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可以直接注射到血管腔内或黏膜下层,使痔动脉区黏膜与肠壁肌层粘连,使血管腔受压闭塞,减少痔动脉区供血,达到痔核萎缩及肛垫悬吊的目的,并在此手术基础上对残留的痔核进行外剥内扎,避免手术残留痔核日后复发。试验数据分析证实了TST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纯外剥内扎手术方式,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少,治愈率高,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尿潴留、水肿等并发症少,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并随访1~2年,治疗组未发现痔疮复发。

总之,聚桂醇硬化治疗配合TST对Ⅲ、Ⅳ度内痔和混合痔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