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中国现代建筑(上篇)
一、绪言
什么是现代建筑?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观点:
n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
n强调建筑师要注意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n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n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形式的建筑;
n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在100年左右的时间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在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方面,都是历史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1938年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为:
n1938年,一批欧洲现代建筑家为了躲避希特勒的迫害,离开德国;
n1938年,一批欧洲现代建筑家移民到美国,从而在美国推动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发展,战后再影响世界各国;
n1938年,中国第一、第二代建筑师都是在1938年之前从国外(主要是美国)学成归国的。
二、1938,德国建筑
1927年,在瑞士建筑师汉尼斯·迈耶(H·Meyer)的领导下,在包豪斯成立了建筑系。
在这段时间里,一批由马塞尔·布劳艾尔(M·Breuer)设计的预制房屋反映出阿道夫·迈耶的影响。遗憾的是,阿道夫·迈耶设计的这套住宅连同后来在1927年包豪斯学派所完成的一些设计一起,都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力。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Hitler)上台(图1),1933年7月包豪斯学校彻底关闭,主要代表人物都去了美国。
图1
包豪斯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后来在1933年4月被希特勒封闭,与德国的魏玛共和国同时兴亡,是设计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那是现代建筑奠基人之一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5年设计和建造的(图2)。
图2
包豪斯早在1933年4月份就给希特勒封闭了,从建校的1919年到关闭的时候为止,在包豪斯读过书的学生大概有900多人,绝大部分是德国人,教师十几个人,学校关闭之后没有再开办,从规模来看,那么早年存在过的小学校应该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包豪斯却有点不同,是因为这个学校开启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之后影响到美国,战后再影响世界各地,成为很多人心目中设计学院之源,或者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之一。
三、1938,美国建筑
美国的现代建筑到1930年代还没有形成核心影响力,虽然有加利福尼亚的鲁道夫,辛德勒( RudolphMichael Schindler ,1887–1953 )、理查德.纽特拉(RichardJoseph Neutra ,1892 – 1970) 已经在洛杉矶设计了好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现代住宅,甚至设计了纯粹钢结构玻璃住宅,但是在美国的影响很微弱。学院派当道,绝大部分建筑还是传统的坡屋顶住宅,公共住宅则走新古典、ART DECO两个方向。1938年以来,一批欧洲现代建筑家、设计师都移民到美国,从而在美国推动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发展,战后再影响世界各国。
格罗皮厄斯1934 年至1937 年间他移居伦敦,与麦克斯维尔· 弗莱(maxwell fry)在剑桥附近的Impington 乡村学院从事设计。之后他移民美国。
1938 年,哈佛大学校董会和校长聘请他担任建筑系主任。这样, 格罗皮厄斯在哈佛大学这个美国最高学府再次开始了他的设计改革实验。以哈佛大学的大规模水平和国际性影响相依托,在美国促进和推动了现代建筑和设计思想的传播,重新掀起了国际主义风格的运动。
从德国移居美国之后不久,沃尔特·格罗皮厄斯为家人建造的住宅(图3)就戏剧性的影响到美国建筑,作为美国早期的和杰出的美国住宅范例,沃尔特·格罗皮厄斯不喜欢称为新国际风格。他的细节设计保留了较强的包豪斯的原则,沃尔特·格罗皮厄斯在德国就已经建立和指导开发过简单的,水平很高的设计,这次只是在住宅的结构里大批量的配备了钢材墙壁灯、镀铬栏杆等。
图3
四、1938,中国现代建筑
(一)1938年以前
第一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是在1923年前后从日本日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柳士英、刘敦桢等人,这一年他们在上海上海成立中国人自办最早的建筑事务所──“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后,即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筹建建筑科,当年招生。柳士英任科主任,学制三年。课程偏重工程技术,主要有建筑意匠(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中西营造法、测量、建筑力学、中外建筑史和美术等。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是中国中等建筑教育的发源地,也为高等建筑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二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是在1928年前后回国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国内建筑界称他们为宾大“学院派”。其代表人物有杨廷宝、童寯、梁思成以及稍早的朱彬等。
1775-1939年是结构工程学和建筑材料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人们开始用人造材料来代替天然材料来建造建筑物。
钢铁成为建筑史上首次出现的人造建筑材料。
这一时期是德意志制造联盟(1898-1927)时期,1910年3月,沃特·格罗皮乌斯向AEG的艾米尔·拉特诺提交了一份合理化生产住宅建筑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里,第一次提出了“住宅产业化”概念。
这一时期也是包豪斯(1919-1932)建筑新思潮出现,《包豪斯书集》中有沃特·格罗皮乌斯撰写的《住宅产业化》一文。
由于第一、第二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基本都是在1938年之前就已经回国了,因而他们在国外没有机会接受现代建筑教育,能够学好混凝土建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1938年~1949年
第一、第二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在1938年回国后开创了中国建筑教育先河。
但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三年解放战争。
这一期间,中国基本没有建设项目,第一、第二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以及他们所培养的很少一批学生基本都没有用武之地。
这批学者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梁思成先生只能做一些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
由于战争,第一、第二批在国外接受建筑教育的学者,以及他们回国后,在战争期间培养的很少一批学生都与世隔绝,对于国际上,主要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
(三)1949~1978年
1949年之后,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被要求“一边倒”的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1949年9月,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率一个苏联专家组来北京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根据梁思成文革交待材料,阿布拉莫夫在与梁思成第一次见面时就提出建筑要做民族形式,这大概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接触到苏联的建筑理论。1952年,穆欣和阿谢普可夫两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北京,前者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总建筑处工作.后者在清华大学讲授工业建筑和苏联建筑史课程。他们开始将当时苏联的建筑理论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苏联建筑理论的要点以概括性的提炼出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等。
在“一边倒”的政策下,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和方法进入中国建筑教育与实践中,从而中断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在此之前,现代建筑思想本来就很微弱,以“学院派”为主流的建筑学教授和建筑师占据了中国建筑的主流地位,现代建筑影响甚微,只有华南一隅存有少数几栋带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物)。
在讨论中国建筑的社会主义新风格时,为了与西方的建筑理论划清界限,结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一起遭到了批判,批判者们说:
n“建筑的风格难道是由建筑材料与结构决定的吗?”
n“建筑的风格难道是由功能决定的吗?”
n“如果结构、材料可以决定建筑风格,那么为什么各个民族在古代采用同样的结构、材料,却得到不同的建筑风格?”
n“如果功能可以决定建筑风格,那么为什么同一个时代不同功能的建筑会有同一个风格?”
n“钢筋混凝土结构既可复罗马之古,也可以复希腊之古,又可复中国之古”。
果不其然,坚持数年,必有成效,经过几十年的(混凝土教育和实践)积淀,当今中国建筑,混凝土建筑成了万能建筑体系。
这场批判的真正危害在于它把中国建筑界的设计思想固化在19世纪的欧洲,几十年来,中国建筑界一直把别人的古董(古罗马、古希腊、中世纪建筑),当作我们的新潮(罗马柱、塔楼等古建筑要素),至今还无法走出来。使得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中国一统天下,一枝独秀。
现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但复制了罗马之古,也复制了希腊之古(图4),还复制了中国之古(图5,宝塔、亭台楼阁、庙宇等各式古建筑没有一个能够逃脱出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4a 帕特农神庙柱式
图4b 现代高层住宅的柱式
图4c 带有塔楼的现代高层住宅
图4d 现代混凝土建造的大屋顶
图5a 混凝土建造的宝塔
图5b混凝土建造的凉亭
图5c 混凝土仿古建筑
图5d 混凝土仿古建筑图纸
1966年5月~1976年10月,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80年代,很多学者去海外深造,尤其还有一批去了美国康耐尔大学学习,康耐尔大学的温特尔博士是冷轧钢结构的鼻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编制出了《冷轧钢材规范》。
何保康老先生80年代在康耐尔大学师从温特尔的弟子,当时正是美国冷轧钢结构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老先生带着所学,信心十足的回国,却等了20多年,都无用武之地,于2009年驾鹤西去。
中国建筑院校里至今仍然还是很少开设《钢结构》课程,以及其它各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即使有少数学校开设了《钢结构》课程,教的也只是二根柱子支着一根梁的最原始的建筑结构),就更不用说《建筑产业化》和《钢材建筑学》了。
100多年来,世界上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们的建筑还死抱着古老的“秦砖汉瓦”(砌块式建筑材料)不放,离开了钢筋混凝土,建筑师们就无所适从,建筑结构仍然停留在古老的“梁柱体系”上,建造方式仍然和数千年前一样,必须要在现场砌一砖一瓦的湿作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收到了成效,成功人士都希望能住进“别墅”,但人们对近50年,甚至100年来世界住宅产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却不太了解,我们对“别墅”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帕拉第奥的圆厅别墅上。20多年来都一直是把西方的古董当成了我们的新潮,在中国大地上冒出了许许多多假冒的西方古董式建筑。其主要特征就是古西腊的罗马柱、中世纪的塔楼和文艺复兴的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