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先搞搞清楚这个问题再去骂人,好唔拉(1)

念佛一定要把佛字的含义弄明白、搞清楚,然后再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这不叫念佛。

搞装配式建筑一定要把“装配式建筑”的含义弄明白、搞清楚,然后再搞装配式建筑,这才是正真的搞装配式建筑。只会念装配式建筑这五个字,这不叫搞装配式建筑。

最近网上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死、活”问题吵得沸沸扬扬。实际上,争吵双方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内涵、门类、难度等级、适用性范围等问题都一知半解,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或根本就无法弄清楚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就开始争吵起来,众多围观的人也不怕乱子大,也基本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装配式建筑,一上来就开始评论他们谁对谁错。

实际上,他们所争吵的,上升到“死、活”问题的“装配式建筑”与PCI(预先浇筑混凝土协会)规范介绍和推广的“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即真正的“干连接”的“优于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根本就不沾边,也与“与生俱来”就是装配式的钢结构和木结构毫不相干。

他们争吵的“死去活来”的所谓“装配式建筑”实际上属于“半装配混凝土结构”——即“湿连接”的“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这是一个正真的中国原创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尽管主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美国混凝土(ACI)协会很多年前搞了一个类似的“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但这么多年来,很少能够看到成功案例)。这种“湿连接”的“等同现浇”型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成本、质量、性能都没有达到“等同现浇”,而且现场脏、乱、差丝毫不输给现浇混凝土,因而能否持续坚持下去都是问题,争论它的“死、活”问题已经毫无意义!

有如此多的精力,到不如先争论清楚他们所争吵的不亦乐乎的“湿连接”的“等同现浇”型混凝土结构到底是不是“装配式建筑”!免得耽误和浪费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乃至整个建筑界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一、引子

最近我在为“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而困惑,急需寻求答案。首先想到的是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规范》,经过仔细阅读,无解。

(一)百度一下

1、  权威解读

我在百度上搜索到一个权威解读:《权威解读:到底什么叫装配式建筑?》。是这么说的:“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2、  揭秘解读

我在百度上搜索到一个揭秘解读:《揭秘:什么是装配式建筑》。是这么说的:“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机器生产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这些权威和揭秘解读看来都太空洞了,并非科学和技术定义。

继续寻找答案!

(二)发“英雄帖”

没有办法,我只好在一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微信群(该群集中了国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顶级高手)里发了“英雄帖”,求解“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获得了二个有用的答案:

1、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是这么定义的(图1):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整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

图1

从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第一次知道,Precast(预先浇筑,或PC)可以翻译成“装配式”,因而在本文中有所“借用”(尽管我很不同意这样的翻译);

■群友们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就是“等同现浇”;“全装配混凝土结构”就是“无现浇段,是有缝连接,多数为铰接。”我把它“翻译”成科学或技术语言后,应该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湿连接”的,“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是“干连接”的“优于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2、  国办发[2016]71号文件

国办发[2016]71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说:“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图2

我们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是负责制定国家战略的,颁发的文件是国家战略性指导文件,不会把“装配式建筑”规定的那么详细、细致。

细化“装配式建筑”是战术层面的事情。在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需要的非常具体的战术性指导文件: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规程,以及详细的科学和技术术语定义。这就是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看来,发“英雄帖”也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三)“先到先占”的技术或产品命名方法

1、冷轧轻钢建筑

中国建筑技术或产品命名方法历来就有“先到先占”的传统,例如在钢结构行业,在真正的冷轧轻钢(CFS)建筑还没有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之前,中国建筑界早就“先到先占”,把三层以下,甚至是六层以下的用H钢和方钢管建造的建筑命名为“轻钢建筑”。

后来真正的轻钢(CFS)建筑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之后,“鹊巢鸠占”,已经既成事实。没有办法,只能委屈自己,起了一些非常古怪的名字,例如,薄壁轻钢、超轻钢等,甚至还有什么“超超轻钢”。

没有办法,我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根据钢材的加工工艺来区分真假轻钢建筑。把真的轻钢建筑称之为:冷轧轻钢建筑;把假的轻钢建筑称之为:热轧轻钢建筑。

2、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直接就把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预先浇筑混凝土结构)说成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更有甚者,它还直接把预先浇筑混凝土结构简称为“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结构”。根本就没有把“木结构”和“钢结构”放在眼里,殊不知,“木结构”和“钢结构”可是“与生俱来”的装配式建筑结构啊?

另外,这让其它所有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建造方式的装配式建筑怎么办?

这里也还存在着真假(或“全”、“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问题。例如: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就是“等同现浇”;

■“全装配混凝土结构”就是指无现浇段,是有缝连接,多数为铰接。

也就是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即“等同现浇”)不是“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而是“半装配混凝土结构”。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等同现浇”就是在现场用现浇混凝土建筑技术(包括标准和规范)把预先浇筑的混凝土构件浇筑到一起,形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同现浇”的混凝土建筑中存在着大量的“现场浇筑”(或“事后浇筑”)混凝土。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半装配混凝土结构”;

■“半装配混凝土结构”是“湿连接”的“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图3);

■“全装配混凝土结构”是“干连接”的“优于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图4)。

图3 “湿连接”的“现场浇筑”

或“等同现浇”建造方式

图4 “干连接”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

(四)“穿新鞋。走老路”

我后背有点发凉了,头皮也发麻了,感到问题比较严重了!因为似曾相识的事情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发生过,在推广“住宅产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住宅产业化”发展后期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胡乱解释什么是“住宅产业化”的事情。

根据我的观察,在上一波“住宅产业化”浪潮中,很多热衷于住宅产业化的人并不真正懂得“住宅产业化”口号的内涵,喊口号只是期望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回写诗也会吟”的功效。

但是,在空喊了几年“住宅产业化”口号后,发现不对劲,觉得确实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住宅产业化?”因此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什么是“住宅产业化”的大讨论,得出二个错误结论:

■住宅产业化是1968年日本人提出来的(明显错误,详见第三段);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明显错误,详见,第三段。“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绝不是“住宅产业现代化(modernizationof housing industry)”。

如果建设行业坚持“穿新鞋(装配式建筑),走老路(住宅产业化)”,就会重韬当年的住宅产业化之路覆辙,不但住宅产业化没有搞起来,反而造成了现浇混凝土一统天下。给今天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广阻力。

由于一开始没有严格定义什么是“住宅产业化”?所以走了一段时间后,没有了方向,就开始有人“信马由缰,满口跑火车”的诠释什么是“住宅产业化”了。

1993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就提出了“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中国刮起了“住宅产业化”的技术思潮,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并且准备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和发展“住宅产业化”工作。

1996年,日本组织了一个以住宅产业化官员、学者、专家和制造商组成的庞大团队到中国来推广他们的住宅产业化思想、技术和产品(它们还送给同济大学二套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新颖的“模块化住宅”,这二套住宅至今仍然在同济大学的专家招待所院子里完好使用着,图5~图6)。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住宅产业化”技术储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其理念和技术都太过于超前。有参与此事的日本籍华裔朋友事后和我交流过,基本情况是这样,在正式场合,出于礼貌,日本人用外交词汇大力称赞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工作做得非常好,私底下他们自己讨论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住宅产业化”需要再等到10年后,即2006年,才能谈“住宅产业化”。事实上,他们还是高估了,一直到20年后的2016年,“装配式建筑”才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普通老百姓所知晓,但要弄懂什么是真正的装配式建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

图5 日本人90年代送给同济大学的模块化建筑

图6 日本人90年代送给同济大学的模块化建筑

1998年7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按照中国政府“条、块”分隔的组织架构体系,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直设置到县市一级政府中)。这在世界“住宅产业化”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例子,可见中国政府发展“住宅产业化”的决心有多大。

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他带着一个庞大的“住宅产业化”团队来到中国,团队中既有政府官员、学者,也有住宅产业领域里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他们和中国建筑领域里的一些官员、学者、专家形成了帮教对子,即一对一的教与学“住宅产业化”),克林顿总统和JZMZSJ签署了《中美合作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意向协议》,并且送给中国政府十几套SIP住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它们所带来的“住宅产业化”建筑理念和技术都太过于超前,我们确实难以承接。事后有参与此事的美籍华裔学者(一位国际著名的地震专家)和我谈起此事还扼腕长叹——太可惜了。

中国建筑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行业一边大喊“住宅产业化”口号,一边逐渐远离“住宅产业化”的初心。到了2000年后,除了少数必须采用钢结构的大型场馆之外,不但住宅建筑,几乎所有能够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建筑,绝不会采用其它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很快就形成了现场浇筑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在最怕的就是打着“装配式建筑”旗号来反对“装配式建筑”,它比直接反对“装配式建筑”要可怕多了。因为打着“装配式建筑”旗号来反对“装配式建筑”,会把“装配式建筑”引入歧途,从而会极大的耗费全行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从而使得“装配式建筑”走上一条不归路。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今发展“装配式建筑”应该吸取当年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经验教训。首先要严格定义什么是“装配式建筑”!

二、“装配式建筑”相关术语定义

(一)三个“预制”单词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的前提是提前在远离工地的工厂里“预制”成部品、部件,然后再运送到工地“装配”。我们经常会在英文文献中看到:Prefabrication、Preassembly和Precast,前面二个单词所表达的意思略有差异,但经常可以互换,只有Precast是专门针对混凝土的,他们的定义分别如下:

■预先制造(Prefabrication),提前在远离工地的工厂里把各种建筑材料(包括木材、钢材、混凝土、其他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预先制造”(或“预先装配”)成为建筑部品部件(一个可喜可贺的消息是: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把“装配式建筑”定义为“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英文名称也由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定义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改为“Prefabricatedbuilding”);

■预先装配(Preassembly),提前在远离工地的工厂里把各种建筑材料(包括木材、钢材、混凝土、其他材料,以及各种复合材料)“预先装配”(或“预先制造”)成为建筑部品部件;

■预先浇筑(Precast),提前在远离工地的工厂里把建筑混凝土材料“预先浇筑”成为建筑部品部件;

(二)装配式建造方法定义

装配式建造方法是一个用来描述许多建筑方法的集合术语。装配式建造方法有别于传统的砖和砌块建造方法。

装配式建造分类方法如下:

1、零部件(Componentsubassembly)——始终在远离工地的地方装配的相对小规格的部件,例如灯具、门窗家具等;

2、非箱式装配式建筑(Non-volumetricpreassembly):

■在安装之前,设计师已经选择在工厂装配的大件项目;

■没有围合成一个有用空间的单元;

■骨架、平板或复杂的板式系统,挂板;公共设施单元等。

3、箱式装配式建筑(Volumetricpreassembly);

■围合成有用的空间单元,然后安装到建筑物或骨架的内部或上面;

■典型的全装修内部,例如卫生间/浴室盒子、机房等。

4、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或完整建筑物(Modular building,或Complete buildings),新加坡称之为“箱式预制装配系统”(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简称PPVC)。

■围合成有用的空间单元,实际上是已完工的建筑物或结构的一部分(单元可能或不可能组成模块化的协调尺寸);

■通常在工厂完成全部装修(并且可能也包括外部装修),例如城市边缘的酒店、餐馆、独立式或联排式住宅,以及多高层住宅。

苹果手机ISO读者快速赞赏通道(欢迎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