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要戒掉这几种害人的「学生思维」
推荐人丨铁木君(ID:tetemu)
毕业之后我发现,学习好的,工作不一定做得好。
我有个学霸朋友,毕业到现在,实习和工作加上都有三五年,但是职位和薪酬仍不见得提升,在工作上还屡屡犯错。
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毕业了,但他还是带着学生思维在做事。比如:
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去学习请教别人;
认为凡事要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于是工作上经常磨磨蹭蹭,被人催促;
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去尝试,而是觉得自己不行。
如果我们的自我进化能力不够,一直带着学生思维在社会上生存。
它会像是一堵隐形的墙,让我们处处碰壁,无法适应社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总结了知乎上总结的3种年轻人及刚出社会的大学生,最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
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远离这3种害人的学生思维,尽快褪掉稚气,快速找到人生快车的入口,一起走得更远。
01.
典型想法——“您就把我这脑子当个盆,可劲儿往里倒知识就完事了!”
这个思维差点就是个超 nice 的思维了,但跑偏了一点点,就变成个很危险的思维了。
这个思维的本质,或许是想表达「保持初心,随时归零」。
即在面对新的知识或环境时,清空自己的固有观念与思维模式,接受新事物,完成自我迭代。
看得出学习态度非常诚恳了。
但,如果真的把大脑当成一个空杯来者不拒,那就很可怕了。
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这样的: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每天都会刷知乎头条公众号,暴风吸入信息。
知识付费重度爱好者,只要是看见大V偶像推荐的好课,就毫不犹豫买买买。
碎片化时间都要听听罗辑思维,翻翻《余生很贵请勿浪费》。
这样搞下来,厉害点的人学吐了,普通点的人学崴了。
是的,我们享受着互联网发达带来的知识红利,却也在面临着信息爆炸的焦虑。
虽然现在的知识源丰富,学习成本被降到非常低了,但各色垃圾信息也混匿其中……比如:
“穿上香奈儿的女人,灵魂都散发着香气”的消费主义; “不愿意为你买Dior的男人,根本不爱你”的女权主义。
大脑它很单纯,我们需要时刻对输入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尤其那些是含有说服性、营销性,煽动性的鸡汤,贴标签的文字……
这些信息非常低质且洗脑,它们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本来脑子的有效内存就不多,那就更需要筛选信息,严格录入。
空杯思维事实上,是一种很谦虚的学习型心态。
但,也得在杯口加个滤网,这样才能做到过滤掉泥沙,只捞上大鱼。
对应空杯思维,真正有用的是「零基思维」,也是乔布斯和马云用过的思维,非常精准。
终点式思维
终点思维(terminus thinking): 指在诸多选择与进程中,始终相信存在某个已被穷尽的终点,并认为在达成这个终点后能够一劳永逸,完事归一。
人类基因随着上千万年的达尔文洗礼,依然留存着「一劳永逸」的基因反应。
不像蛾子章鱼啥的,繁殖一次就油尽灯枯,我们的祖先为了繁衍后代后还能持续创造价值,几乎耗尽了所有。
所以我们的骨子里,总是渴望着这份巨大代价后,某种能“抵达乌托邦”的方法。
以下句式你一定耳熟得扎心:
“等你上大学了就轻松了。”
“等你工作了就安心了。”
“等你结婚了就稳定了。”
“等你生了孩子就好了。”……
而熟悉了终点式思维的人,也往往会有以下表现:
大学甚至高中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认为应试教育的结束是学习的终点」
找到一份体制内国企的工作就安于现状。——「认为稳定体面的工作是职业生涯的终点」
结婚后就不再想着如何维系感情,甚至表白成功恋爱后就不多陪女朋友了。——「认为把对方追到手是亲密关系的终点」
嘛,这样的生活说的夸张点,就有点像是“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不过是80岁才埋。”
有这种思维的人往往还伴随着短视和缺乏耐心,甚至略微的极端。
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想那么多不烦么?”,能吃减肥药就不健身,能跳槽就不钻研,能整容就不化妆。
但这样的思维是有害的。
人生是一个个的里程碑,我最佩服的就是李笑来。
他曾坚守的原则「七年就是一辈子」,愣是让他活出了好几辈子的多重身份,被誉为「连续跨界创业者」。
无论某个漫长的节点后你取得了多显著的成就,混进了一个多舒服的舒适圈,也不会是终点。
成功是经验不断积累成垫脚石,而不是抵达人生的天花板就止步不前,觉得舒服了,就可以躺下了。
我听了很多 TED 的演讲,感受许多高手的顶尖思维后,才慢慢体会到:
原来成长的过程,就是始终在和基因作斗争。
所以年轻人除了看书外,真得多去面对面的倾听牛人演讲,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浸入感。
我觉得听演讲是比看书还要理解更高效的方式。
我在大学时都是靠着听TED的演讲,感受名人思维,挺过了眼前的迷茫,真的非常有顿悟感。
03.
典型想法——“他学习那么好/那么讨老师喜欢,肯定是用了什么招子”。
我们这一代长大的人,深受古龙金庸和各类武侠小说的影响。
再加上什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玄幻剧,逐渐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对于优秀和成功的认知谬误。
小说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节:
主角被恶人追杀慌不择路,为了保护妹子被逼跳崖,要不就跳湖。
反正最后没死,反而还偶然遇到了高人,或者捡到某本秘籍,一番修炼之后,轻松青铜变王者,逆袭大杀四方。
对于这种我只能说:别闹了!
所以这种中二剧情导致的思维,具体表现形式是这样的:
学生时期看见别人成绩好,一定是人家买了哪本神奇的辅导书《十年高考八年模拟》,或者偷偷进了哪个魔鬼补习班。
工作时期看见别人业绩高,费尽心思的去搜刮干货和心得,试图找到别人的成功秘诀。
叶修在《深度思维》中揭示到:
这种秘籍型思维不仅停留在小说和电影中,也已经完全深入到,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广泛的价值观了。
比如在传统企业里,老一辈混职场的秘籍就是“酒桌上要能喝,下来要会拉关系。”
在新媒体企业里,被鸡汤总结出来的秘籍又变成了“情商高,会换位思考,懂说话。”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了。
或许别人是报了牛逼的补习班,但人家如果不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勤奋练习的话,魔鬼刷题能跟上吗?
或许别人是情商高共情力强,但人家如果不持续深度的独立思考,不断的 PDCA 验证试错,会有人愿意认真听他说话吗?
秘籍型思维可怕的地方不在结论,而在“秘籍”这个词实在是太过诱人和独断。
这让许多人都把某个原本「只有一定关键性作用」的东西,放大成了「唯一的,万能的,独一无二的」宝典。
相信秘籍型思维的人,往往会在三分用的事情上投入九分精力,像是押彩票的赌徒一样。
最后荒废了精力,虚度了时光,捧回了一堆华而不实的破烂。
要相信,万能就是最大的无能。
但有一项能力,是你绝对可以通过提升它一项,而去在其他领域也能如鱼得水的。
就是最通用,最厉害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有了最底层的学习力,无论你之后想学习什么领域的知识,都不会难,掌握了正确学习模式后,学什么都会效率极快。
在走上社会初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带着这些思维误区做事。
学生思维可以跟你一阵子,但千万不要让它跟你一辈子。
人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生命体,在学习和摸索中,慢慢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你愿意,就点个「在看」,放下思维误区,别让这面隐形心墙,堵住了我们的无限潜力和可能性。
作者简介:拾柴院(ID:shichayuan_),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