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 X线平片、CT及MRI能够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种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以MRI最为敏感,可发现0期及Ⅰ期病变,并能预测股骨头的晚期塌陷情况。CT较MRI次之,亦能发现部分0期及Ⅰ期病变。X线平片较差,仅能发现部分Ⅱ期病变。对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致病原因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行MRI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即无菌性坏死,是近年来研究发现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且每年的发病率正呈增长趋势。疾病的发生多与过度使用激素、长期酗酒、外伤或脂肪栓子等多种因素有关[1]。早期病理生理改变是以骨和骨髓细胞成分因股骨头部分性、完全性缺血出现坏死为发病机制,因股骨头韧带和关节囊周围血管对股骨头和股骨颈提供血液供应,血管形态较细,缺乏侧支循环,一旦有血管障碍发生或被损伤累及极易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先缺血坏死的为骨髓细胞,后为骨细胞和其它细胞出现坏死,最终松质骨塌陷。本文就目前开展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做一综述。
1.临床病因及病理特点
ANFH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外伤、酗酒和大剂量使用激素是其主要原因,普遍认为股骨头血液供应障碍、骨内压增高、成骨细胞受压坏死是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病理。另外,大量使用激素后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细胞超常增生,导致骨细胞死亡[3]。黄振国,张雪哲,任安等[4]根据38个缺血坏死股骨头大体标本切片及组织病理所见,大体标本剖面上坏死的股骨头分为四层: 软骨、坏死区、增生反应区、周围正常区。软骨色泽正常或变白,软骨表面可光滑或有不同程度磨损;增生反应区呈不规则棕褐色带包绕坏死区,将坏死区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分隔开;坏死区呈黄色,形态不规则,软骨下骨折发生于坏死区,每一切面上坏死区大小、形态不同;病灶外正常区为增生反应区外侧的淡黄色区域。组织病理学上软骨结构可完整,亦可受损;增生反应区见沉积增厚的骨小梁、编织骨、坏死骨小梁或正常骨小梁,骨小梁间有纤维组织、肉芽组织、皱缩脂肪细胞、无定形物质和正常骨髓细胞;坏死区由坏死骨小梁、骨髓、嗜酸性细胞碎屑和富含毛细血管的间充质组成;病灶外正常区组织学上见骨小梁存活,骨陷窝内可见深染的骨细胞核,骨小梁间为脂肪骨髓。
2.影像学特点
ANFH影像学分期至今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学者参照X线、CT、MRI的分期提出各自的分期法,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Froberg分期标准[5] ,平片分期,0期:正常;Ⅰ期:骨小梁模糊或轻度骨质疏松;Ⅱ期:斑片状骨硬化或不规则透亮区;Ⅲ期:骨硬化及透亮区,见“新月征”;Ⅳ期:大块骨碎裂、塌陷及股骨头不完整;Ⅴ期:合并退行性变及关节间隙变窄。X线平片检查对发现0期、Ⅰ期病变不敏感,仅表现骨小梁模糊,而对关节面小囊状变、新月征有重要价值。
ANFH的CT表现归纳5期:Ⅰ期股骨头星芒状骨小梁增粗,紊乱并轻度骨质疏松改变,主要表现为:(1)股骨头正常星芒状骨小梁结构增粗、浓密,股骨头无塌陷。(2)股骨头星芒状骨小梁结构交叉走行;(3)伴股骨头边缘皮质下增厚。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骨小梁正常星芒状结构消失,中央呈楔形密度增高,囊变边缘硬化,但股骨头完整,无碎裂。Ⅲ期在Ⅱ期基础上出现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塌陷,股骨头变形,股骨头软骨下骨折变形,呈新月征和双边征(股骨头边缘的双皮质线影),内有囊样透亮区,可有碎骨片陷落入关节腔。Ⅳ期:明显骨碎裂及关节面塌陷,股骨头失去完整性;Ⅴ期合并股骨头肥大畸形,髋臼缘骨质增生及关节间隙变窄。
股骨头坏死MRI表现:Ⅰ期股骨头上缘有不均匀或均匀片状或局限性T1W1呈低信号,T2W1呈略高或高信号,并行于外侧低信号,为典型的 “双线征”,文献认为此征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早期特征性改变[6],股骨头不变形;Ⅱ期,股骨头内广泛低、高、等混杂信号,特征为“类园形影”,为股骨头关节面下囊变的表现。Ⅲ期,表现片状低信号伴股骨头变形塌陷。文献报道[7,8]坏死范围是预测塌陷的最主要方法,当坏死灶占假定股骨头为圆形的直径的比例1/4以上,坏死灶大于支重区的2/3,74%的股骨头发生塌陷,当T1WI为混合信号时有明显的塌陷趋势。Ⅳ期,关节间隙变窄合并髋关节退行性变,可见关节积液,产生关节积液的原因,可能是静脉回流障碍或局部充血引起渗出[9]或股骨头关节面塌陷及继发退行性改变时滑膜产生刺激,促进了血管翳形成而产生渗出。谢道海等[10]报道,关节腔积液以STIR及T2WI冠状位扫描显示最为清楚,呈现比脂肪高的信号。
国际骨循环协会推荐 ARCO 分期。0 期: 骨活检结果显示 ANFH 的存在,而其他所有检查均正常。Ⅰ期: MRI 和核素扫描为阳性,而 CT、X 线检查为阴性。Ⅱ期: X 线发现异常( 骨硬化、囊性变和骨质疏松),无股骨头塌陷。Ⅲ期: X 线检查见新月征,出现股骨头塌陷。Ⅳ期: 股骨头变扁,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出现硬化、囊性变和边缘出现骨赘等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Ⅰ期和Ⅱ期是 ANFH 诊断的两个重要时期,Ⅰ期为细胞坏死阶段,细胞坏死但无修复,没有骨的形成和吸收,故骨密度、形态无明显改变。普通平片和 CT 均不能显示Ⅰ期病变,因此该期又称之为前放射期。MRI 可显示Ⅰ期病变所致的骨髓改变,其是公认的诊断早期 ANFH 最佳的无创性方法。Ⅱ期为细胞坏死后进入修复阶段,毛细血管和纤维成分组成的肉芽组织向坏死区匍行,刺激骨的形成,同时对死骨进行吸收,该期股骨头形态完整,又称为前塌陷期。
3.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
X线平片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基础,也是检查筛选的步骤,能很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轮廓,关节间隙的改变等,当股骨头出现Ⅱ期以上的征象时,往往依据X线平片就可诊断;但对细微的骨小梁结构改变及关节面下细微囊变的Ⅰ期病变容易漏诊,此时需要进一步CT或MRI检查。
CT检查能够发现股骨头中央部的早期硬化改变,有效显示关节面塌陷及骨小梁微细骨折等骨质异常,还能观察松质骨囊性吸收情况和死骨的大小、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尤其MSCT多重组更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特征。CT 密度分辨率高,同时无前后重叠,可显示Ⅱ期 ANFH 病变区骨的形成和吸收所致的硬化、嚢变和骨质疏松等骨密度的改变[11,12],能显示普通平片不能发现的Ⅱ期 ANFH[13]。张宏卫[14]根据70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进行MRI研究,本研究所有患者的X线平片检查均为阴性,早期ANFH的MRI特征:Ⅰ期表现为点状、散在小囊状、细线状异常信号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Ⅱ期表现为条状、斑片状、楔形、不规则状异常信号灶,T1WI为不均匀性低信号,T2WI为混杂性信号,有低信号环绕周围,显示典型的“双线征”。MRI诊断早期ANFH的检出率与确诊率分别为92.86%、84.29%,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能较早诊断早期ANFH,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当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而正常骨髓脂肪减少时,行MRI检查可显示骨髓信号的变化,股骨头形态的改变及关节腔的情况[15],MRI分辨率较高,对水肿灵敏,软组织分辨能力好,可以显示早期阳性征象,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正确率,使得临床治疗能够及时开展,为ANFH的缓解及治愈创造有利条件。
4.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退行性骨关节病: 股骨头中下层面上或前上部骨性关节面下及邻近骨质硬化,关节面其他部位亦可有轻度不规则硬化,股骨头肥大,股骨头和髋臼囊变增多。2) 髋臼发育不良: 因发育障碍而髋臼窝变浅,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率下降。股骨头失去与髋臼的正常对应关系,致使两者之间应力发生改变,出现早发性或退行性骨关节病。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不规则和关节面下囊变。3)髋关节结核: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及软骨下均可见骨质破坏及增生,髋臼缘及股骨颈骨质被侵蚀破坏,邻近骨骼萎缩及明显骨质稀疏,若破坏严重愈合后可表现为骨性强直,软组织内可见冷脓肿。4)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对称性累及四肢小关节,若发生于髋关节,常双侧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边缘呈不则规的骨质破坏,滑膜增厚等。5)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不明,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患者,可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可放射至身体其他部位,如坐骨神经走行区域、膝关节附近等,严重时出现髋关节僵硬、功能障碍。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不光滑,并有断裂现象,股骨头变扁,头颈交界处常有骨赘形成,髋臼顶部和股骨头内可出现囊性变,有时在关节内出现游离体。两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包括核素扫描、MRI检查均可明确诊断。6)强直性脊柱炎:常见于20~40岁青年男性,临床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腰痛及腰部僵硬感,并沿脊柱逐步向上发展,可累及髋关节,出现疼痛、僵硬,X线片可见髋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逐步变窄,而破坏区常只局限于表面骨质,股骨头颈区骨质出现条索状硬化骨,形成疏松的骨小梁。该病有其比较特殊的发病经过和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如HLA-B27阳性,再通过影像学检查,通常比较容易鉴别。若长期服用激素,可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此时鉴别诊断困难。
综上所述,对于ANFH患者,平片为常规诊断手段,对关节面小囊状变、新月征有重要价值;CT不仅能发现X线不能发现早期病变,而且对X线已发现的病变能更客观地反映病变的确切范围和程度;MRI能够准确显示ANFH的范围、程度、信号特征及关节腔积液等,使早期ANFH的诊断成为现实,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伯生,贾福艳,骈文婷,等.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R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1,17(5):653.
[2]任安,张雪哲.股骨头缺血坏死研究简况[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199-202.
[3]陈兴山.郑筱祥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研究的新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7):546-548.
[4]黄振国,张雪哲,任安,等.股骨头缺血坏死大体标本病理与CT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7):1042-1043.
[5]FrobergPK,BransteinEM,BuckwalterKA.Osteonerosistransientosteoporosisandtransientbonemarrowedema[J]:currentconceptsRadialClinNorthAm,1996,34:273-292
[6]张立安,贺静,王玉丽,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分期与早期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34(11):734-735.
[7]ShimizuME,MoriyaH,AkitaT,etal.Predictionofcollapsewith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avascularnecrosisofthefemoralhead[J].JBoneJiontSurgAm,1994,76(2):215-223.
[8]KooKH,KimR,KoGH,etal.Preventingcollapseinearlyos-teonecrosisoffemoralhead:Arandomisedclinicaltrialofcoredecompression[J].JBoneJointSurgBr,1995,77(6):870.
[9]林志雄,余楠生,白波,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J].中华骨科学杂志,1996,16(10):650-652.
[10]谢道海,丁乙,付引弟.正常人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髋关节腔液体的MRI[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53-54.
[11]JonesLC,HungerfordDS.Osteonecrosis:etiology,diagnosis,andtreatment.CurrOpinRheumatol,2004,16:443-444.
[12]程克斌,屈辉.骨梗死的病理和影像学研究进展.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19-320.
[13]余开湖,冯敢生,郑传胜.DR、CT、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51-152.
[14]张宏卫.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45-246
[15]李乃金,马晓臣.低场强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85-86.